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1)资料检索的能力: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资料检索系统(尤其是教育部「博硕士论文检索系统」、Compendex和SCI这三套论文资料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否则你可能在论文口试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发表过了)。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和查所程序去保证你已经找出所有相关的文献?这是第一个大的挑战。每一组关键词(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词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词太一般化(譬如「image」),通常你找到的集合会太大,除了所有相关文献之外还加上好几十倍的毫不相关的文献。
(2)资料筛选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当的搜寻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献集合都还是明显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献比数大概在一两百篇或数百篇之间,而其中会和你的的研究子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廿、卅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大学部的课本是寻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统的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跃,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不需要在去别的地方找参考资料。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大学部有多优秀,都很难在工业界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培养出这种能力。所以,硕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但是,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自主的判断能力」。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此外,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的产品在品质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品质,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五、期刊论文的分析技巧与程序(参考第9页图一)
一般来讲,好的期刊论文有较多的创意。虽然读起来较累,但收获较多而深入,因此比较值得花心思去分析。读论文之前,参考SCI Impact Factor 及学长的意见是必要的。
一篇期刊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1)Abstract:
说明这篇论文的主要贡献、方法特色与主要内容。最慢硕二上学期必须要学会只看Abstract 和Introduction便可以判断出这篇论文的重点和你的研究有没有直接关连,从而决定要不要把它给读完。假如你有能力每三十篇论文只根据摘要和简介便能筛选出其中最密切相关的五篇论文,你就比别人的效率高五倍以上。以后不管是做事或做学术研究,都比别人有能力从更广泛的文献中挑出最值得参考的资料。
(2)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的功能是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起源,交代前人在这个题目上已经有过的主要贡献,说清楚前人留下来的未解问题,以及在这个背景下这篇论文的想解决的问题和它的重要性。对初学的学生而言,从这里可以了解以前研究的概况。通常我会建议初学的学生,对你的题目不熟时,先把跟你题目可能相关的论文收集个30~40篇,每篇都只读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不要读 Main Body(本文),只在必要时稍微参考一下后面的 Illustrative examples和 Conclusions,直到你能回答下面这三个问题:(2A)在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方法有哪些?(2B)这些方法可以分成哪些主要派别?(2C)每个派别的主要特色(含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问题是,你怎么去找到这最初的30~40篇论文?有一种期刊论文叫做「review paper」,专门在一个题目下面整理出所有相关的论文,并且做简单的回顾。你可以在搜寻 Compendex 时在 keywords 中加一个「review」而筛选出这类论文。然后从相关的数篇review paper 开始,从中根据 title 与 Abstract 找出你认为跟你研究题目较相关的30~40篇论文。
通常只要你反复读过该领域内30~40篇论文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你就应该可以从Introduction的评论中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尤其要记得,当你阅读的目的是要回答(2A)和(2B)这两个问题时,你一定要先挑那些 Introduction写得比较有观念的论文念(很多论文的Introduction 写得像流水帐,没有观念,这种论文刚开始时不要去读它)。假如你读过假如30~40篇论文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之后,还是回答不了(2C),先做下述的工作。
你先根据(2A)的答案,把这领域内最常被引述的论文找齐,再把他们根据(2B)的答案分成派别,每个派别按日期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你每次只重新读一派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必要时简略参考内文,但目的只是读懂Introduction内与这派有关的陈述,而不需要真的看懂所有内文),照日期先后读,读的时候只企图回答一个问题:这一派的创意与主要诉求是什么?这样,你逐派逐派地把每一派的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给读完,总结出这一派主要的诉求、方法特色和优点(每一篇论文都会说出自己的优点,仔细读就不会漏掉)。
其次,你再把这些论文拿出来,但是只读Introduction,认真回答下述问题:「每篇论文对其它派别有什么批评?」然后你把读到的重点逐一记录到各派别的「缺点」栏内。
通过以上程序,你就应该可以掌握到(2A)、(2B)、和(2C)三个问题的答案。这时你对该领域内主要方法、文献之间的关系算是相当熟捻了,但是你还是只仔细读完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而已,内文则只是笼统读过。
这时候,你已经掌握到这领域主要的论文,你可以用这些论文测试看看你用来搜寻这领域论文的 keywords 到底恰不恰当,并且用修正过的 keywords 再搜寻一次论文,把这领域的主要文献补齐,也把原来30~40篇论文中后来发现关系较远的论文给筛选掉,只保留大概20篇左右确定跟你关系较近的文献。如果有把握,可以甚至删除一两个你不想用的派别(要有充分的理由),只保留两、三个派别(也要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做完以下工作。
然后你应该利用(2C)的答案,再进一步回答一个问题(2D):「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然后,你就可以整理出这个领域(研究题目)主要的应用场合,以及这些应用场合上该注意的事项。
最后,在你真正开始念论文的 main body 之前,你应该要先根据(2A)和(2C)的答案,把各派别内的论文整理在同一个档案夹里,并照时间先后次序排好。然后依照这些派别与你的研究方向的关系远近,一个派别一个派别地逐一把各派一次念完一派的 main bodies。
(3)Main body(含simulation and/or experimental examples):
在你第一次有系统地念某派别的论文 main bodies 时,你只需要念懂:(3A)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它是有效的),并且评估一下这些假设在现实条件下有多容易(或多难)成立。愈难成立的假设,愈不好用,参考价值也愈低。(3B)在这些假设下,这篇论文主要有什么好处。(3C)这些好处主要表现在哪些公式的哪些项目的简化上。至于整篇论文详细的推导过程,你不需要懂。除了三、五个关键的公式(最后在应用上要使用的公式,你可以从这里评估出这个方法使用上的方便程度或计算效率,以及在非理想情境下这些公式使用起来的可靠度或稳定性)之外,其它公式都不懂也没关系,公式之间的恒等式推导过程可以完全略过去。假如你要看公式,重点是看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而不是恒等式的转换。
但是,在你开始根据前述问题念论文之前,你应该先把这派别所有的论文都拿出来,逐篇粗略地浏览过去(不要勉强自己每篇或每行都弄到懂,而是轻松地读,能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从中挑出容易念懂的 papers,以及经常被引述的论文。然后把这些论文照时间先后次序依序念下去。记得:你念的时候只要回答(3A)、(3B)、(3C)三个问题就好,不要念太细。
这样念完以后,你应该把这一派的主要发展过程,主要假设、主要理论依据、以及主要的成果做一个完整的整理。其次,你还要在根据(2D)的答案以及这一派的主要假设,进一步回答下一个问题:(3D)这一派主要的缺点有哪些。最后,根据(3A)、(3B)、(3C)、(3D)的答案综合整理出:这一派最适合什么时候使用,最不适合什么场合使用。
记住:回答完这些问题时,你还是不应该知道恒等式是怎么导出来的!
当你是生手的时候,你要评估一个方法的优缺点时,往往必须要参考它的 Examples。但是,要记得:老练的论文写作高手会故意只 present 成功的案例而遮掩失败的案例。所以,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 很棒不一定表示这方法真的很好。你必须要回到这个方法的基本假设上去,以及他在应用时所使用的主要公式(resultant equations)去,凭自己的思考能力, 并且参考(2C)和(2D)的答案,自己问问看:当某某假设在某些实用场合上无法成立时,这个方法会不会出什么状况?猜一猜,预测一下这个方法应该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表现优异,又会在哪些条件下(应用场合)出状况?根据这个猜测再检验一次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看它的长处与短处是不是确实在这些examples 中充分被检验,且充分表现出来。
那么,你什么时候才需要弄懂一篇论文所有的恒等式推导过程,或者把整篇论文细细读完?NEVER!你只需要把确定会用到的部分给完全搞懂就好,不确定会不会用到的部分,只需要了解它主要的点子就够了。
硕士生和大学生最主要的差别:大学生读什么都必须要从头到尾都懂,硕士生只需要懂他用得着的部分就好了!大学生因为面对的知识是有固定的范围,所以他那样念。硕士生面对的知识是没有范围的,因此他只需要懂他所需要的细腻度就够了。硕士生必须学会选择性的阅读,而且必须锻炼出他选择时的准确度以及选择的速度,不要浪费时间在学用不着的细节知识!多吸收「点子」比较重要,而不是细部的知识。
用Keyword及Review papers找出最相关得30-40偏论文,并略读Abstract 及Introduction判断这些文献的相关性与派别
(8) 整理前述分析结果,试图提出自己的方法,综合前人优点,避免缺点,以突破或改善问题瓶颈(效率、稳定性、可靠性)。
(7) 针对最关键论文,深入分析其优点成立的前提,问这前提可不可以再拓宽;再深入分析其缺点得起因,看在哪些条件下可避免
(5) 综合前述资料,归纳这领域的问题特性,以更适用的Keywords搜寻补齐文献
(6) 综合整理各派优缺点、主要创意与关键论文。根据“方法与应用场合特性表”分析问题关键与突破得可能,锁定最关键论文,进行以下工作。
根据各派论文后面得References 将该派文献补齐
(1) 逐派细读各论文之Abstract 及Introduction,标定该派特点与关键论文
(2) 锁定最相关得一派,略读各论文Mainbody, 标定各论文阅读顺序
(3) 初读Mainbody, 标定各论文主要假设、优点(创意)、应用公式与流程
(4) 该派读完后,综合整理该派特点、优点、局限与可能缺点,标定最具价值之创意与论文
锁定次相关之流派,在该派内重复前述工作
图一:论文阅读流程图
六、方法与应用场合特性表(有迹可寻的创意程序)
试着想象说你从上图中论文阅读步骤的第(4)与(5)步骤分别获得以下两张表:
譬如,当你的题目是「如何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你就必须要仔细搜寻出文献上所有可能可以用来做这一个工作的方法。或许你找到的方法一共有四种,依序如下。譬如(随便乱举例),「方法一」可能表示:「以面积形心标定 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二」可能表示「以 Hugh transform标定 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三」可能表示:「以局部弧形 matching 的方法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方法四」可能表示:「以 ring code 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
这些方法各有它的特色(优缺点),譬如(随便乱举例),特性1可能表示「计算速度」(因此,根据上表左边第一个 row,可以发现:方法一的计算速度很快,方法二与方法三的计算速度很慢,而方法四的计算速度普通。其次,特性2可能代表「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特性3可能代表「噪声对计算出的位置干扰多大」,特性4可能代表「图形边缘有破损时计算的可靠度」,特性5可能代表「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方法的适用性」等等。所以,以上左图中第五个row为例,可以发现:当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除方法二之外其它三个方法的适用性都很好。
但是,同样一个方法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场合,而不同应用场合可能会对适用(或最佳)的方法有不同要求。所以,让我们来看右边的「问题特性分析表」。譬如(随便乱举例),应用甲可能是「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电路插件组装(SMT)」里的应用,应用乙可能是「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生物检验自动化影像处理」里的应用,而应用丙则可能是「标定fiducial mark 之中心位置」的方法在「巡乂飞弹目标搜寻」里的应用。这三种应用场合更有其关注的特性。譬如,根据上面右表第二个 row 的资料,三种应用场合对特性2(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都很在意。再譬如,根据上面右表第四个 row 的资料,三种应用场合中除了应用甲(电路插件组装(SMT))之外,其它两种应用场合对特性4(图形边缘有破损时计算的可靠度)都很在意。
那么,四个方法中哪个方法最好?你可能会回答说:「方法二!因为它的优点最多,缺点最少。」但是,这样的回答是错的!一个方法只有优缺点,而没有好坏。当它被用在一个适合表现其优点而不在乎其缺点的场合里,它就显得很好;但是,当它被用在一个不适合表现其优点而很在乎其缺点的场合里,它就显得很糟。譬如,方法二在应用场合乙,它的表现会非常出色(因为所有的优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在意,而所有的缺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不在意);但是,方法二在应用场合甲里它的表现却会非常糟糕(它所有的缺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都很在意,而它大部分的优点刚好那个应用场合却都不在意)。所以,必须要学会的第一件是就是:方法没有好坏,只有相对优缺点点;只有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特性不合时,才能下结论说这方法「不适用」;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特性吻合时,则下结论说这方法「很适用」。因此,一定要同时有方法特性表与应用场合特性分析表放在一起后,才能判断一个方法的适用性。
更重要的是:上面的方法与问题分析对照表还可以用来把「突破瓶颈所需的创意」简化成一种「有迹可寻」的工作。譬如,假定我们要针对应用甲发展一套适用的方法,首先我们要先从上右表中标定这个应用场合关心哪些问题特性。根据上右表第一个 column,甲应用场合只关心四个特性:特性1、2、3、5(即「计算速度」、「光源亮度不稳定时计算位置的误差大小」、「噪声对计算出的位置的干扰」、「对象有彼此的遮蔽时方法的适用性」)。那么,哪个方法最适用呢?看起来是方法一,它除了特性2表现普通之外,其它三个特性的表现都很出色。但是,假如我们对方法一的表现仍不够满意,怎么去改善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上左表找现成的方法和方法一结合,产生出一个更适用的方法。因为方法一只有在特性2上面表现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我们就优先针对在特性2上面表现出色的其它方法加以研究。根据上左表,在特性2上面表现出色的方法有方法二和方法四,所以我们就去研究这两个方法和方法一结合的可能性。或许(随便举例)方法四的创意刚好可以被结合进方法一而改善方法一在特性2上面的表现,那么,我们就可以因此轻易地获得一个方法一的改良,从而突破甲应用场合没有适用方法的瓶颈。
有没有可能说单纯常识结合既有方法优点仍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状况?可能有。这时候真的需要完全新颖的创意了。但是,这种时候很罕见。多半时候只要应用上一段的分析技巧就可以产生足以解决实用问题的创意了。至少,要产生出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并非那么困难。
七、论文阅读的补充说明
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
大学毕业后(不管是念硕、博士或工作),可以参考的资料都没有秩序地交错成一团,而且永远都读不完。用大学生的心态读书,结果一定时间永远不够用。因此,每次读论文都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每次读的时候都只是图回答你要回答的问题。因此,一定是选择性地阅读,一定要逐渐由粗而细地一层一层去了解。上面所规划的读论文的次序,就是由粗而细,每读完一轮,你对这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一层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因此,一定是一整批一起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这样读还有一个好处:第一轮读完后,可以根据第一轮所获得的知识判断出哪些论文与你的议题不相关,不相关的就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这样才可以从广泛的论文里逐层准确地筛选出你真正非懂不可的部分。不要读不会用到的东西,白费的力气必须被极小化!其实,绝大部分论文都只需要了解它的主要观念(这往往比较容易),而不需要了解它的详细推导过程(这反而比较费时)。
其次,一整批一起读还有一个好处:同一派的观念,有的作者说得较易懂,有的说得不清楚。整批读略过一次之后,就可以规划出一个你以为比较容易懂的阅读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里撞墙壁。你可以从甲论文帮你弄懂以论文的一个段落,没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大学部学生读东西一定要循规蹈矩,你还没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之前可能也只好循规蹈矩地逐行去念。但是一旦修过机械视觉相关课程,许多论文中没被交代的段落你也已经可以有一些属于你的想象(虽然有可能猜错,尤其刚开始时经常猜错,但没关系,下面详述)。这些想象往往补足论文跳跃处最快速的解决方案。其实,一个大学毕业生所学已经很多了,对许多是都可以有一个不太离谱的想象能力。但是大部分学生却根本不敢去想象。我读论文远比学生快,分析远比学生深入,主要的是我敢想象与猜测,而且多年训练下来想象与猜测的准确度很高。所以,许多论文我根本不是「读懂」的,而是「猜对」了!
假如猜错了怎么办?不用怕!猜完一后要根据你的猜测在论文里找证据,用以判断你的猜测对不对。猜对了,就用你的猜测(其实是你的推理架构)去吸收作者的信息与创意(这会比从头硬生生地去迁就作者的思路轻松而容易);猜错了,论文理会有一些信息告诉你说你错了,而且因为猜错所以你读到对的答案时反而印象更深刻。
八、论文报告的要求与技巧
报告一篇论文,我要求做到以下部分(依报告次序排列):
(1) 投影片第一页必须列出论文的题目、作者、论文出处与年份。
(2) 以下每一页投影片只能讲一个观念,不可以在一张投影片里讲两个观念。
(3) 说明这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的重点,以及这个问题可能和工业界的哪些应用相关。
(4) 清楚交代这篇论文的主要假设,主要公式,与主要应用方式(以及应用上可能的解题流程)。
(5) 说明这篇论文的范例(simulation examples and/or experiments),预测这个方法在不同场合时可能会有的准确度或好用的程度
(6) 你个人的分析、评价与批评,包括:(6A)这篇论文最主要的创意是什么?(6B)这些创意在应用上有什么好处?(6C)这些创意和应用上的好处是在哪些条件下才能成立?(6D)这篇论文最主要的缺点或局限是什么?(6E)这些缺点或局限在应用上有什么坏处?(6F)这些缺点和应用上的坏处是因为哪些因素而引入的?(6G)你建议学长学弟什么时候参考这篇论文的哪些部分(点子)?
一般来讲,刚开始报告论文(硕一上学期)时只要做到能把前四项要素说清楚就好了,但是硕一结束后(暑假开始)必须要设法做到六项要素都能触及。硕二下学期开始的时候,必须要做到六项都能说清楚。
注意:读论文和报告论文时,最重要的是它的创意和观念架构,而不是数学上恒等式推导过程的细节(顶多只要抓出关键的 equation 去弩懂以及说明清楚即可)。你报告观念与分析创意,别人容易听懂又觉得有趣;你讲恒等式,大家不耐烦又浪费时间。
九、学习与研究的进度控制
有心在硕士论文里包含机械视觉或影像处理程序之电路或芯片设计的人,必须尽可能利用大三到大四的期间熟习 DSP 及 FPGA 的程序设计(相关课程选修与旁听建议参见第壹节)。基本上从大四暑假到毕业时间很短,只够学习论文阅读与分析的技巧,以及根据「方法与问题特性分析表」从事有系统的创新。对于未来有心攻读博士的学生而言,这些技巧更显得极其重要。以下时程设计不包含学习DSP 及 FPGA 程序设计所需要的时间。
大四下学期:选修或旁听一门机械视觉(或影像处理)的基础课程,并尝试用 DSP 或 FPGA 进行粗浅的 implementations。
大四暑假:了解自己的研究题目,搜集相关论文,产生30~40篇关键论文,做完图一的第(1)步工作「逐派细读各论文之Abstract 及 Introduction,标定该派特点与关键论文」。
硕一上:选修三、四门课(这个工作负担很重,剩下的时间不多),完成图一的步骤(5)「读完各派别的论文,综合整理该派特点、优点、局限与可能缺点,标定最具价值之创意与论文」。
硕一寒假:完成图一中的步骤(6)「综合整理各派优缺点、主要创意与关键论文。」
硕一下:选修三门课,完成图一的步骤(8)「试图提出自己的方法,综合前人优点,回避缺点,以突破或改善问题瓶颈」。
硕一暑假:根据上一项成果,密集进行初步的 simulation 及分析,完成初步成果。
硕二九月份:根据前述结果,撰写一份「论文研究计画书(参考模板详见本实验室网页里丘劭农学长的模板)」。在论文计画书里,第一章要完整交代问题背景、学术界目前与该问问相关的所有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既有方法在该问题中留下哪些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总结出你拟定要在硕士论文中加以解决的问题范围和基本假设。第二章交代你所要采用的方法,基本理论背景与架构,初步理论分析。第三章交代你已经完成的仿真结果,分析这些结果(是否符合你在第一章所揭示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满足该应用场合的需求,还留下什么问题有待解决)。第四章说明往后一年不到的时间你要依循什么样的次序,做什么工作,以便把整个问题完整地加以解决,并附工作时程进度表。
硕二十月上旬:硕士资格考(考论文计画书)。你必须要向口试委员证明你已经具备三种能力:(1)对相关文献已充分掌握(即使有漏掉的,未来很快可以补足)并充分了解,(2)计画书所提出来的研究构想学理上可行,且有机会对学术界造成一定的贡献,而非「无厘头(non-sensical)」或「无病呻吟(trivial)」,(3)你有足够的研究能力去完成这个计画书的全部构想。
硕二寒假:完成所有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确定成效良好。
硕二下学期四月底:对局部的关键性程序完成电路或芯片的实做。
硕二下学期五月份:模仿期刊论文,写一篇长度与结构相近的硕士论文。
硕二下学期六月份:毕业考。
●读论文与口头报告的几个要点
一、 论文型态的分类:
一般 Journal papers 分成几种类型:
1 Tutorial paper: IEE Proc. 偶尔有 Tutorial papers, 出自名家, 言简易赅, 观念剔透, 专为初入门者而写, 读起来收获极丰富。此外, IEEE Control Sys. Magzine 也偶有这种 papers, 由其是 IEEE special issues (刊载在各别 Transections, 以及 Magzines), Automatica 的 review papers 中有时也出自名家手笔, 都非常值得读。
2 Survey papers & Review papers: 各主要 journals 都不定期会出 survey papers & review papers, 将特 定主题近年的研究方向概括整理叙述, 并给予大量的 references, 是了解 任何主题近况最佳利器。但观念上的启发往往不如出自名家手笔的 Tutorial papers, 有时像在记流水帐。资料的参考性重于观念的启发。
3 Full papers & Technical reports (或 short papers): IEEE full papers 有烂文章也有好文章。其中好文章往往领导往后十几年 乃至数十年的发展。IEEE short papers 份量与 Int. J. Control, IEE Proc. Part D, 以及 Automatica 的 full papers 相近, 报告各别研究成果。 讲解较详细, 但不乏匠气之作。选读时应注意删选。
二、一般 Journal paper 各节要点与读法:
一般 Journal paper 在组织上计分四大部份:
1Abstract:
摘要的部份扼要说明研究主题及主要研究成果。
2Introduction:
序言部份通常先讲述问题起源与背景,其次扼要介绍过去相关的研究成果, 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扼要评述。然后总结出目前在该主题中的未解问题, 并明确说明本文想突破的关键。最后说明全文各节的编排方式以及各节的主题或主要研究成果。
3本文:
本文往往分成数节。控制的 papers 最近流行用 definition, lemma, theorem, proof, corollary, remarks 的格式进行撰述。若碰到这种 状况, 只要先读 theorems, corollary, 和 remarks, 先不看 proofs。 掌握到全文主要结果后先评估这篇论文是否值得细读 (若与研究不是密切 相关, 可以不细读, 在这种情况下 theorems, corollary, 和 remarks, 通常已足以交待全文主要物理观念)。
4Conclusions & Discussions:
结论部份总结本文所报告的主要研究成果。诚实的人还会指出该方法的局限与适用范围(很少人会自己指出其缺点),并建议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阅读论文的程序与重点
在图书馆翻读一篇论文时, 应先看标题, 判断是否与研究有关。若主题相关, 看看 abstract, 更仔细判断其研究主题与成果是否对我们有参考价值。若然可以印回来 准备细读。
细读时先看 introduction, 以便了解作者的诉求 (也就是他最自以为 豪, 因此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全文重点), 顺便从他对前人的批评推敲出该研究主题 的考量核心与评价的指针 (从而列出 Nature of the Problem 的清单 ---- 即一个好的研究成果该具有的特质以及该避免的缺陷)。
看完 introduction 而知道全文重点在那里后, 应该以速读的方式找到陈述该研 主要成果的段落, 用萤光笔标出来, 先不去细读。跳到 Conclusion, 看作者是否 指出或暗示出该方法的弱点。然后再回到本文找出该方法的所有假设, 流览一下本文对其研究成果的陈述。然后
1根据该文的假设是否在现实上能够成立判断该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2根据该文主要成果与 Nature of the problem 判断该文的成果是否有重要参考价值。
3根据 conclusion 所指出的缺限与从相关文献判断出来之 Nature of the problem 判断该文是否有任何隐藏的缺陷。
最后根据以上判断总结该文之主要成果与主要缺陷, 并从而决定是否要细读该文。
四、 若要细读该文, 仍设法避过无需费神的 proofs 与 mathematical derivations, 着重从物理观念上找到该文主要突破点, 并找出该突迫所以能达成的 smart ideas, key techniques。最后归结出几点结论:
1.What are th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 the special topic of research (与以前从相关论文所得心得相互验证, 校正, 并总结)?
2.What are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for the special topic of research?
3.What are their relative merits (优点) and disadvantages?
4.If this paper has any relative merits, how are they achieved?
5.If the paper has any disadvantages, what are the causes for them?
6.How to avoid such shortages in your proposed approach?
7.If they are unavoidable,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