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学生的学业作出评价,始终是个世界性难题,特别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着的教育改革,建立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更为迫切。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价以知识为本位,以考试等级量化为主要形式,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已成为职业教育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
—、传统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
1.评价目的有偏差。评价只注重选拔功能,只重视分等排序,忽视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与促进功能。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从整体上看,目前能够评价的大多仅限于知识性的内容和外显行为评价。
2.评价方式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以考试为主要形式,以分数量化为主要标准,学生、教师、家长都只 盯着分数,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和书面测验,忽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培养。
3.评价手段的滞后。社会的发展已促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有了长足进步,但评价手段的严重滞后,技术化倾向过于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是善于考试,缺乏创新,缺乏动手能力,甚至于产生厌学情绪,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苦役。
4.评价主体“倒置”。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时所展开的是“他评”方式,使被评价者——学生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地位,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被抑制,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学生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又是参与管理的主体,因此,应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单一管理者的考核评价的状况,转向参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让学生对自己学业评定有发言权,成为评价的主体。
2.信息来源多元。改变以课堂学习为唯一评价信息来源的现状,把课堂、实训、实习均作为收集学生学业成绩的渠道,课堂仍然是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训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关键,在实训中侧重评价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实习是学生知识、技能提高的关键过程,在学生实习活动中,则采取学生互评、教师测评、社会评判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和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其次,改变以考试为唯一手段的单一、片面、僵化的评价模式,坚持多种考核评价手段的结合,对学生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可以说,只有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受到重视。
三、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设计的要点
1.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专业(学科)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评价三项基本要素的设计中,应切合学生实际,既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强调促进学生持久发展,使得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机制。
2.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应当把学生以个人、小组等各种形式参与评价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并把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参与广度、参与深度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等都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3.评价应尊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各不相同,只有尊重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设计应当尽量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
4.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核心位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目的就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学到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一般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活动有两个部分: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这两种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学生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核心要素。
5.实施学分制。学分制管理为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和制度上的支持。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别是个体发展的要求也不一致,使学生学习需求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学分制的实行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条件来选择课程,能使学生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正确的评价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唤起主体意识和激活创造意识的关键。而评价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国家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到位,评价监控机制严重缺失,职业教育领域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更是出现诸多混乱现象。因此,积极探索我国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和新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系统,构建学生学业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推进职业教育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