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出版传统上被看做是一项和知识与政治有关的职业。出版商对自己的本事很自豪,认为既能赚到钱,又能出好书,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价值观的变更,出版社换了主人,这种平衡被打破,现在的出版社唯一的兴趣就是赚钱,这也就出现了出版行业频频涉足其他行业的局面。
出版业在近十年的变化巨大,而近年来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要么出娱乐性书籍赚钱,要么出严肃性书籍赔钱。比如20年代,有深刻批判的严肃著作在欧洲广受欢迎;二战后读者开始关心政治生活;而1950年后,欧美的图书市场开始走向低谷,一些出版商为扭转局面,开始出一些庸俗小说,如《黑玫瑰》、《小狐狸》等,这些小说虽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但内容平平、娱乐性强。这一过程正反应了欧美出版社的价值转变。
看过《出版业》这本书,我更多地想到的是中国的出版业。近年来,中国的出版业发展迅猛,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得注意到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中国近代出版业起步晚,发展快,在我看来极其接近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而纵观整个中国出版业,大体可以发现这几点问题。
出版理念陈旧。大多出版社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其主要表现就是盲目跟风和原创不足。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红遍中国的图书,它用语言的形式讲诉“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新颖的主题加上有效地宣传,使其成为畅销的佳作,这一“奶酪”给出版社带来巨大的效益,很快激发的其他出版社的“寓言潜力”,一时间“奶酪文体”充斥市场。越来越热、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教辅图书上更为严重,从调查看,教辅图书的重复程度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当然,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跟风,跟风跟得好可以从一个选题出发进行角度开发,从而对选题进行补充;而盲目跟风则会扰乱图书市场,对出版社自身也极为不利。中国图书市场还缺乏原创,大量的重复出版造成图书积压与资源浪费。无论是儿童类、励志类、还是文学类、财经类图书,都有被引进占领市场的趋势。与其“跟风”“重复出版”,不如潜心挖掘、从充分利用国内出版资源,真正提升自身实力。
图书品种结构失衡。所谓图书品种结构失衡是指出版社的出书品种过于单一、集中。出版社出版倾向于少数几类图书而造成图书市场品种匮乏的现象。我国出版社对教材教辅的出版过于依赖,因为教材出版风险小、利润大,所以许多出版社都依靠教材出版来支撑收入(如图所示)。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不协调,如今的图书市场可谓是“社会类”的海洋,到处都充斥着小说、散文、美术、诗歌等。与此相比,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好像被遗忘在角落,近年来,出来少数的计算机方面的图书外,我们在书架上几乎很难见到科学技术类的图书。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类图书读者群较小,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除了专业人才,其他人基本不具有阅读能力,这类书,出版社很难从中获得利润,甚至赔钱,所以很多出版社都避而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