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沈从文,乡土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7:24:27
文档

沈从文,乡土

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其代表作《边城》(1934),该作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上述人们印象的作品。《边城》是一部以作家出生地湘西为舞台,描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小说。湘西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居地闻名遐迩,《边城》的主人公也被看作是苗族。那么,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使作品成为“纯朴的人们居住的田园”了呢?毋庸置疑,是作者有关这块土地人情的描述和为每个登场人物设定的行为方式。而最能体现这一创作意图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由于翠翠纯朴、天真无邪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人们也常常把“湘西”当作纯
推荐度:
导读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其代表作《边城》(1934),该作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上述人们印象的作品。《边城》是一部以作家出生地湘西为舞台,描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小说。湘西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居地闻名遐迩,《边城》的主人公也被看作是苗族。那么,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使作品成为“纯朴的人们居住的田园”了呢?毋庸置疑,是作者有关这块土地人情的描述和为每个登场人物设定的行为方式。而最能体现这一创作意图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由于翠翠纯朴、天真无邪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人们也常常把“湘西”当作纯
沈从文的“湘西” 

  沈从文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其代表作《边城》(1934),该作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上述人们印象的作品。《边城》是一部以作家出生地湘西为舞台,描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小说。湘西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居地闻名遐迩,《边城》的主人公也被看作是苗族。那么,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使作品成为“纯朴的人们居住的田园”了呢?毋庸置疑,是作者有关这块土地人情的描述和为每个登场人物设定的行为方式。而最能体现这一创作意图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由于翠翠纯朴、天真无邪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人们也常常把“湘西”当作纯朴无邪的地方。翠翠是小说开始不久就出现的人物,通过对她外表的描写,人们感受到了深山乡村培育的纯朴善良、天真无邪的少女的生动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翠翠的形象,实际上含有隐喻。皮肤黑黑,那是因为与“苍白的城里人”不同,多数时间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这种描述,会让我们极自然地想到“乡下姑娘”。于是,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描述是俗套子。但笔者想指出更深一层的含意。 

  首先,笔者认为,沈从文充满魅力的文笔给了翠翠其他更多的元素——由于她命运中所带的淡淡的悲剧色彩,使翠翠的形象避免了落入俗套而更具有魅力。黑黑的皮肤的确会让读者想到“纯朴的乡下姑娘”,但对于沈从文来说,黑黑的皮肤决不是湘西女子的特征。沈从文虽然一次又一次地以湘西为创作的舞台,但在《边城》前两年发表的《凤子》中曾这样描写湘西的女性: 

  河岸上那些人家里,常常可以见到白脸长身见人善媚笑的女子。 

  在此三年之前发表的《旅店》中,也以黑皮肤之魅力谈论过苗人: 

  喜欢白肉,苗族人并不如汉人嗜好之深。对于黑的认识,在百耳族中男子是比任何中国人还有知识的。 

  同样是以湘西为舞台的作品,尽管都是以苗族为对象,但对于女性皮肤的不同的描述,可能会使读者产生混乱。这种矛盾,还不止存在上述三部作品之中,在总称为“湘西作品”中比比皆是。 

  那么,我们在湘西能够看到的到底是与乡下人相符、被阳光晒得皮肤黝黑的纯朴姑娘,还是山野之中罕有的白白净净、宛如天仙的女性呢?笔者要探讨的,自然不是现实的湘西或是过去的湘西真正存在的现象,也不是据此考察作者女性观的演变,而是想通过作品中“湘西女性”形象上的不同,找出作品内部“湘西”概念上的不稳定性。 

  从沈从文描述的“黑黑皮肤的女子”直接感到“泥土的香气=纯朴的乡村”,虽说是一种自然的感受,但也有可能会有过于天真的危险。若深入探究沈从文作品中皮肤颜色的矛盾就会发现更加有趣的现象,即不仅仅是皮肤的颜色,整个女性的形象都有一定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考察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二、白与黑的女性形象 

   

  如果顺着时代的发展观察沈从文湘西文学中白与黑的矛盾,就会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1928年——黝黑皮肤的出现 

  先来看看1928年发表的《雨后》、《采蕨》和《雨》这三篇有连带关系的作品。作品对《雨后》主人公阿姐的描述是这样: 

  四狗不再吃莓了,用手扳并排坐的人头。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四狗这时重新来估价。 

  另外两篇作品中少女的名字叫“阿黑”,表明她们有黝黑的皮肤。在同一年中沈从文使用了类似的题材,并让黑色皮肤的少女在其中同时出现,从第二篇作品开始甚至将黑皮肤表面化,用作主人公的名字。由此我们可以推算,这一时期沈从文正在努力创造湘西世界中黝黑皮肤的少女形象,这对沈从文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上看,这三篇作品中少女美丽的脸型都不是描写的重点,有意思的是,在《采蕨》中,用于夸赞女性长相的,竟然是与“乡下人”概念对立的,专门用于形容“城里人”的词汇。 

  五明这孩子怪,他不知为什么人不上城里却学了不少城里人的话。他总说,“阿黑你是美人”。阿黑若说“美不美你管不上”,这话自然还有点抵制五明说反话的意思,五明就又用城里人腔调,加劲的说,“阿黑你是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这个词在《边城》中也使用过。《边城》中的翠翠得到了天保大老、傩送二老对年轻人的称赞,说她“像个观音菩萨”。在这里,包括作者在内,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样的形容不符合“乡下人”。而《采蕨》中两次提及的“城里人”,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1929年——洁白形象的出现 

  到了1929年,完全迥异的洁白形象的女性出现了。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吧。 

  突然跑过一个不到16岁的小女孩,赤了双脚,披下长长的头发,像才从床上爬起,穿一身白到神巫面前跪下,仰面望着神巫。神巫也瞪目望女人,望到女人一对眼,黑晴白仁像用宝石镶成,才从水中取出安置到眶中,…… 

  这名少女首先引人注意的,是服装的白色与头发的黑色鲜明对照下显露的熠熠神采。用白色的皮肤、白色的衣服、黑色的长发来强调神性,将这样的女性形象搬上湘西的舞台,并表明同神话、传说的关系,这是作者创作出的另一组作品——具体地说是在《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以下简称《媚金》)、《神巫之爱》等作品中开始出现的。这种人物设计与1928年以现实的湘西为舞台所创作的三个作品有很大的差别。不仅没有停留在引文中所见到的白色的服装上,在《媚金》中,连主人公媚金部族的名字也用上了“白脸族”,白皮肤的名字甚至深入浸透到了女性的本质上。这与1928年创作黝黑皮肤的少女时,起名为“阿黑”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如决堤般地开始大量颂扬湘西男女主人公的美丽,白色系统的女性的动人美丽压倒了男主人公,令俊美的龙朱、神巫倾倒。 

  沈从文作品中有许多被人吟咏的爱情赠答诗,用于点缀气质高雅美貌的恋人。与1928年的三部作品一样,《龙朱》、《媚金》、《神巫之恋》中的主人公在山野唱的歌虽说是谈情说爱,但歌的内容并不是充满野趣的情色山歌,而是浪漫的抒情诗,几乎是纯白话文的散文诗。……这些歌同两个月前发表的《雨》中的山歌相比,无论形式、语言还是内容都截然不同。苏雪林认为,这些抒情诗证明沈从文对苗族的事情“毫不知情”,“是凭空想象写出来的”。不过,即使是凭空想象,其实也并没有离开以写实的手法描写现实苗族的范围。苏雪林的批评最终并未中的。毋宁说,如果将这样的抒情诗作为线索,考查作者想象和创作的世界,更能把握作品的本质。也就是说,作者决不是在了解不到苗族男女恋爱的特殊情况下采用欧式的抒情诗敷衍,而是在创造“白脸族”名字时所开始的文学构思上,将这些诗作为符合构筑“传说·神话湘西”而加以选用。 

  那么,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是否充满了这种白色的形象了呢?事实正好相反。前文列举的《旅店》中说的“对于黑的认识……”,宣告了这一时期对黑皮肤的魅力评价颇高。“黑猫”这个具有益惑意味的爱称,被用在旅店年轻的寡妇身上,这是沈从文描述的湘西地区具有黑皮肤性魅力的成功的典型。黑猫有发自内心的对性的渴望,她不仅获得男性的“注视”,也在“观看”男性。她比阿黑又进了一步,具有了性的主体性。 

  这一时期,围绕皮肤的颜色,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是《三三》中提出的“城里人=白”,“乡下人=黑”的新公式。当然,令人感兴趣的并不限于这个公式,还在于“乡下人”说的“白色那自然不好看”所显示的价值观。过去,白色形象的女性(《神巫之恋》、《龙朱》)与“美丽”是无条件地连在一起的,而为了赞美黑皮肤,就必须把赞美开放的性爱作为媒 介。在这一点上,《三三》开始流露出了变化。不过,由于赞美黝黑皮肤三三或“乡下人”面容的地方较少,这一形象降临人世的声音还不响亮。 

  在观察1929到1931年沈从文作品中同时出现的黑白两个系统时,必须加以注意的是,各个系统的形象决不混同在一个作品之中。大眼睛、长眉毛、俊美的脸型多属于白色的系统;丰满的胸部、露骨的、粗野的性魅力,主要属于黑色的系统。两个系统的元素既不混同在同一作品之中,也不融合在同一人物身上。即理想的“美”只存在于湘西出现的“传说”的框架中。 

   

  三、走向“黝黑美丽的姑娘”之路 

   

  从创作了《凤子》、《阿黑小史》、《月下小景》的1932年到1933年,两个系统终于开始融于同一作品之中,同时也融于同一人物身上了。前文引用的“白皮肤”虽说出自《凤子》,但实际上湘西白与黑的矛盾已包含在该作品之中,该作品同时赞美了白肌肤的美和黑肌肤的美。《凤子》中出现的湘西的女性,例如“天神的女儿,一个精怪,一个模型”等赞誉之词,与《龙朱》等作品非常近似。不过,舞台被设定在现实的湘西,主人公的“城里人”在访问湘西期间,变得比“乡下人”还要黑。作品《三三》中的公式“城里人=白”、“乡下人=黑”,在《凤子》中被继承下来,舞台便是如果在那里住下,就会慢慢被晒黑的“乡下”。这里之所以出现“天神的女儿”,是作者试图将白色形象具有的压倒的美,带进现实的“乡下”的湘西之中。不过,在描述这种压倒的美时,从总要采取“龙朱”的方式上,可以看出作者的苦恼。 

  从其它渠道实现这一尝试的努力,反映在1928年构思、历经4年后重新动笔,于1932年最终完成的《阿黑小史》身上。其中的一章“秋”是1932年后完成的。我们看看“秋”的表现形式: 

  他说道女人生长的像观音菩萨,脸上黑黑的,眉毛长长的,名字是阿黑。 

  1929年取名阿黑的黑色皮肤是健康的特征。不仅如此,在1932年执笔的各章中也多次提及皮肤的颜色,甚至超过了《雨》中的描述。正如我们引用的那样,对女人身材的赞美仅仅同“观音菩萨”连在了一起,尚没有把“像城里人”作附加条文。五明一吹笛子,就像“一匹鹿”出现的、有着“一双小小的脚,一个长长的腰,一张黑黑的脸同一个红红的嘴”的阿黑,除了性的魅力,完全是一位可以联想到翠翠的少女形象。不过,在这里却流露出作者的踌躇。 

  阿黑身上并不黑,黑的只是脸,五明唱歌唱到——“娇妹生的白又白,情哥生得黑又黑。黑墨写在白纸上,你看合色不合色”!? 

  这首山歌收录在沈从文1926年发表的《筸人瑶曲》(凤凰县的民谣)中,很可能是湘西人唱的歌,并非作者创作。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联想,这样的民歌无论在世界各地,还是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同样是“美人=白色”的法则发挥着作用。因为身体没被太阳晒所以是白白的,作者勉为其难的说明,反而使他将这一法则运用到他苦心创作的“黑色的魅力”文脉中的努力更清晰地浮现出来。 

  如此看来,1932年发表的《凤子》和《阿黑小史》两部作品中的融合未必顺畅。尽管作者一方面让“神的女儿”降临湘西,一方面又试图给黑皮肤的野性配上美丽,但在作者的意识中,这些其实常常是两不相干的。 

  但是,到了1934年完成的《边城》中,就像丢掉一切帮衬似的,诞生了完全被净化了的少女,那就是长着美丽的面容、有野性的、浅黑皮肤的翠翠。我们再来看看翠翠的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著,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顶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阿黑被比作小鹿,这会令人想到她的身材,而作者对身材的描写已让性的魅力完全消退。许多研究人员也指出,不仅是对翠翠身体的描写,就是对翠翠同男主人公傩送恋情的描写,也充满柏拉图式。傩送虽然被描述成与龙朱一样的俊男,却不会让人想到至今湘西人习以为常的“洞穴中的二人的愉悦”,与兄长天宝赛歌的情形,是笔者用压抑的文笔费尽心思传达出的一种恋情。当然,具有色情的山歌在这里没有出现。另外,在《边城》中,对人的净化已波及到整个湘西。 

  我们再回到翠翠的形象上。翠翠不仅是扎根在读者心里的典型人物,也是作者本身创作中的一个定式。反映这一定式的有《长河》(1947)中出场的天天,还有1957年作者回到久别的湘西,在随笔《新湘西行》中描写的邂逅“黝黑圆脸纯真瞳”的守渡船的女子的情形等。这些地方作者流露出的感慨非常有趣。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蛙米虫”,客气点说就是个“十足的吃白米饭长大的城里人。” 

  我们很难确定,出生于湘西,具有苗族、土家族血脉,来到北京前虽说有过当兵的经历,但一直在汉族家中成长的沈从文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如他所说是个“乡下人”,但至少就其作家的心理来说,自从离开湘西,开始居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事实上沈从文总是感到“乡下人”的自豪与悲哀,并让这种情绪在作品中爆发出来。尽管如此,当面对与自己小说中创作的翠翠完全相符的少女时,却以这才是“真正的乡村人”的感慨宣告了自己信念的失败,这真是一个奇妙而具有讽刺的现象。 

   

  结语:少女成为乡土的“符号” 

   

  至此,正如我们注意到的那样,沈从文用湘西描绘的少女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概念化。笔者在此想强调的,不是否定这种“概念化”,而是认为不能让其概念失其魅力。毋宁说,这种“概念化”是让沈从文初期、中期湘西作品中出场的少女富有魅力的重大原因之一。若是这样,那些被概念化的女性象征了什么呢?笔者认为象征了“乡土”,象征了映现在沈从文眼中——或盘桓于心中的“湘西”。沈从文赞美这些女性的口吻,与赞美蜜柑、栗子树等生长于大地的植物的口吻,以及自豪地谈论“乡下人”、“苗族人”诚实勇敢的口吻极为近似。我们可以看看《媚金》中的描述: 

  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的像中国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金银虚名虚事上来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所读出的是,作者期待湘西的女性能完美地体现出“被丢弃的美丽的乡土的特质”。若再加上被高度概念化的女性的气质一并考虑,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女性在沈从文的湘西作品中是代表“乡土”的符号。 

  如此看来,到了《边城》,沈从文的女性形象已得到完全净化,性爱描写的同时消失也富有极大的暗示。对于沈从文来说,性爱至少在其初期作品中是描写湘西的核心内容。随着他对湘西赋予了某种意义和开始了某种追求,就在不断更新着心目中的湘西形象。每逢这时,他都会把女性描绘成好像一开始就是这种容貌似的,让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沈从文作品展示给人们的这种变化,既是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所经历的东西,也是人们给文学上的“乡土”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所形成的一个特殊例子。这一点令人非常感兴趣。

文档

沈从文,乡土

沈从文的“湘西”沈从文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其代表作《边城》(1934),该作品同时也是最能代表上述人们印象的作品。《边城》是一部以作家出生地湘西为舞台,描述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小说。湘西作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混居地闻名遐迩,《边城》的主人公也被看作是苗族。那么,作品中的哪些元素使作品成为“纯朴的人们居住的田园”了呢?毋庸置疑,是作者有关这块土地人情的描述和为每个登场人物设定的行为方式。而最能体现这一创作意图的是女主人公翠翠。由于翠翠纯朴、天真无邪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人们也常常把“湘西”当作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