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设计
1.本文是自读课文,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名是在同一词牌中,不同的词为了区分而根据词的内容,由词的作者为词写出标题。
二.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三.感知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四.议
1.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李虞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成了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春花秋月”容易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更感今日的无比凄凉,昔日的欢乐一去不回,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所以他希望 ,“春花秋月” 尽早结束。
2. “往事知多少”“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 “往事” 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簇拥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词的内容,那么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明确:愁)
5.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课抓住词中的某个字、词、意境来阐发)
明确: 往事之叹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 “又”
离家之痛 “月明”
思家之苦 “改”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境】
明确: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 往事、
小楼 雕栏玉砌
东风、 故国、
明月、 朱颜、一江春水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五.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生之祸。这首词充满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沉强烈,大胆抒发故国之思与亡国之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