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委 委 常明
当前,我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心态日益复杂,社会组织大幅增加,社会矛盾大量凸显。这既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活力,同时也使社会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有效解决影响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更加自觉地体察民情、倾听、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以感情上亲民、职能上护民、管理上惠民的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牢固树立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理念。要尊重各方利益诉求,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需要。不能注意少数而忽视多数、注意个体而忽视集体、注意局部而忽略全局。实现不同阶层、不同群体都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实现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的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更加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完善服务中提高管理效能,在加强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实现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全能统治型”向“服务善治型”转变,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治理的转变。
牢固树立公平对待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反对,禁止歧视,及时高效。要转变管控观念,改变以往的管、卡、压和围、追、堵、截的社会管理方式,实现由随意型、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规范型、无偿型管理转变。既注重结果公平,又注重过程公平。特别要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理念。严格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依据法定的权限履行职责,从依法管理入手改善服务,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领导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着重解决方向、战略、、规划、问题,发挥统揽全局、组织推动作用。要通过自身的组织力量和作用,与社会建立密切而协调的关系。
发挥负责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发挥社会协同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各职能部门要梳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项,归还、转移或委托给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要整合资源,整合力量,确保多元化管理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支撑作用。要搭建与社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完善协商对话、信息反馈、交流沟通机制。
发挥公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作用。要夯实群众基础,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形成居民公众与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实现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搭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倡导志愿服务,调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建立社会管理组织指挥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加快建立起的机制和社会的协调机制互联、的行政功能和社会的自治功能互补、的管理力量和社会公众力量互动的工作机制。
建立社会管理协调调度机制。综治部门要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牵头协调作用。
建立社会管理规范引导机制。建立相对完备的法规体系,规范社会管理。健全社会动员和群众发动机制。注重对优秀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的培养,树立和宣传典型。通过规范和引导,实现对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和行为的有意识引导、和激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引导社会活力。
建立社会管理综合研判机制。确定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广泛吸纳社会监测机构,构建交叉式、立体网状的科学监测体系,构建社会管理的预知、预警、预控和预告系统。
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保障机制。建立由财政拨款、社会组织出资、公民捐助的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公共财政支出,对市场失灵情况下的各类社会事业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为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公益性或非营利性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援助。
建立社会管理考核奖惩机制。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评体系,纳入到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考评之中。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社会重点人群服务和管理。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牵手计划”。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新生计划”。强化衔接管理,大力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和连锁式安置。实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护计划”。强化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帮教工作。建立未成年人爱心救助金等司法保护制度。强化对境外来沈人员的服务管理。强化对下岗职工、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老年人群服务和管理。
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加强和规范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工作,采取补助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加强新经济组织服务和管理。维护新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及时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强化源头治理。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监督管理。强化互联网行业的自律。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网站法律意识。依法加强网络监管,构建网上网下结合的防控体系。完善对网上监控和分析研判机制、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网上舆情引导机制。
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深入开展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重点地区和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改变面貌。对学校和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加大防范暴力恐怖工作力度。要及时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打击拐卖儿童妇女和禁毒、禁赌、禁娼等专项行动。强化命案专项治理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人防体系建设。提高街面见警率,发挥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强化治安防范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全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控体系的建设、管理、使用工作。在农村,要因地制宜,推广普及各种形式的“小技防”措施。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