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7:18:31
文档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推荐度:
导读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 期末考试试题卷(A)

一、填空:(10分)

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

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

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二、判断(10分)

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

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

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类书。(×)

4、丛书的主要功用是查找辞藻。(×)

5、当年伯希和劫走大量敦煌文献现存英国的博物馆和图书馆。(×)

三、选择(10分)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典籍进行大规模的系统整理发生在(B)时代。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清朝

2、清代的四库七阁仿自着名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其主人范钦是(C)代人。

A宋   B元   C明   D清

3、线装大约明中叶兴起,沿用至清末间,基本上被(D)书取代。

A经折装    B蝴蝶装   C包背装   D洋装

4、我国古籍经史子集四分法的制度定型于(B)。

A汉书艺文志    B隋书经籍志   C隋书艺文志   D四库全书总目

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与《史记》并称西汉最伟大的两部着作的是(A)。

A《七略》    B《别录》   C《汉书》   D《世说新语》 

四、名词解释(20分)

五厄:(5分:每一要点1分)隋代牛弘所总结的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伪书:(1)一书的公认着者及时代并非这书的真正着者及时代,这书就称之为伪书。(2)不能清晰地判断一书的真伪,往往会给我们阅读研究利用古籍带来误解。(3)伪书具有史料、文学、语言学、思想等多方面价值。(4)因此,我们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着者、书名和着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5)要了解中国古籍中的伪书状况,可以借助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罗根泽《诸子考索》、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等专门着作。

善本:(5分:每个要点1分,例证2分)(1)文物价值与学术价值较高的版本叫善本。(2)从文物标准来看,时代较早、稀见程度较强的版本是善本。(3)学术意义上的善本可归纳为八个字:精注精校,不缺不讹。善本是个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概念。

五、文献阅读(2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一小题2分)

(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论述,完成文后各题:(10分:每个要点1分)

六、简答题(10分)

1,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是什么?(3分:每个要点2分)

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我们研究文献学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比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供更多的人使用。

2,作业典藏散佚

七、论述题题(20分)(1)2分,(2)—(7)每要点3分。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

(1)古籍分类的目的,一是为了查找方便;二是总结学术源流。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

(3)九分法。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七志》已佚,据梁阮孝绪《七录序》及隋志,其分类概况如此。

(4)七分法。《七志》之后有《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内篇五录)、佛法录、仙道录(外篇二录)。《七录》已佚,仅《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

(5)四分法。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个部,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唐初的《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南北朝以来赋予四部的经、史、子、集专名。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6)五分法。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别立丛书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七百八十九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本质上仍是四部分类法的延续。

(7)六分法。从二零零四年起,山东大学杜泽逊受国家清史委员会委托,主持编纂《清人着述总目》,相当于艺文志。考虑到清后期西学东渐,译书甚多,借鉴晚清一些书目的做法,拟定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丛书部六部分类框架,也是从学术发展和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文档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试题卷(A)一、填空:(10分)1、明焦竑有《国朝献征录》一百二十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当代人物传》)。2、明代的《永乐大典》其原书的装订方式是(包背装)。3、我国文献由翻译而来者为数甚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方面: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二、判断(10分)1、中国古代印刷术普及后抄写仍是文献的重要流布方式。(√)2、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清代藏书最盛时是乾隆时期。(√)3、《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