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审题不准.答非所问
考生不认真看题,没异清题目要求,草率落笔.其实只要以其审一下题,还是能答出来的.
对策,认真审题,审出答题的关键,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复习时,要加强审题训练,做审题,专题训练,训练时,答出答题方向即少.
二.照搬原文语句,不注意针对问题作提炼和概括.
回答每个题目,都要从文中寻找答案,而且能否准确找出相关的语句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但只是一味地摘抄,有时也不是能解决问题.
例:2007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目题:“人们为什么把巴比奇行为计算机的鼻祖?原文中句: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台”搬上这句话显然是不能得分的
正确答案:巴比奇制造了计算;巴比奇提出了为计算机编程的思想。
例:读冰心的来信时,为什么感到“她宽厚的心怀无处不在”?相当多考生就从文中选摘这样一个句子作答案:“在冰心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下,那从容,温和: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灾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民众之美美热烈希冀里”
应该说:“这句话选得很最,其中也确实包含着问题的答案,但是包含答案并不等于答案,许多开声没能进一步思考“宽厚心怀”到底指什么?“宽厚心怀”在这里一是指“对于中国灾民深深的爱意”二是“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民众之美美热烈希冀里”扣住这两点“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准确而得到的安达就出来了。
答案是:
对策:不仅要善于找出答案,还要善于做答案,即针对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分析,归纳,提炼和概括
三.缺乏必要:文章常识或不善于联系运用已有知识积累
例:结构内容上的作用,修辞,写作方法的作用等在解答有知识性,规律性的问题,首先要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即考查哪方法能力,属于哪些方面的知识运用,明确对象和范围,再联系平时掌握:这类知识运用规律加以分析。然后紧扣具体问题做出答案。
四.语言表达差,罗嗦累赘,要点不明
要求:简要,准确,通顺,有条例
回答客观题时:贵在准确
主观题:准确,简洁,流畅
好的答案:全面,准确,要点清楚,要言不烦
答题时:分析仔细一点,考虑周全,说明白一点,表达简练一点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的语言
一、答题的方向错了
例:①文中“恨不得”“一下子”等词语表现出韩麦尔先生 感情。
错误的答案:希望学生们很快学会祖国的语言。 正确的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
②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运用了 描写方法?
错误的答案:反问 正确的答案:心理
二、 语言不会概括
例①观察下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你所得到的启示。
人—— 从——众 错误的答案:人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少
正确的答案: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不断减少
森林——林——木 分析:森林只是自然资源中的其中一种,自然资源是对其的概括。也即要以小见大。
②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错误的答案:我听了黄春草不因家庭贫困而放弃学业、终于考上大学的故事,我明白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正确的答案:我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经历,我明白了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③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抡纳德老师?
错误的答案:因为我是一位左耳失聪的孩子,在一次耳语测试时,老师说“了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八个字,使我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 正确的答案:虽然我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但老师用爱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使我备受爱的温暖。
分析:“左耳失聪”是残疾的其中一种,就用“残疾”来概括;“在一次耳语测试时,老师说‘了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八个字”这是老师爱孩子的其中一件事情,就用“用爱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来概括,否则会让人误以为老师爱学生只有这件事。
三、答题语言没有层次性
例: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如何理解加点词。
错误的答案:我想过城里生活,对父亲不是城里人很不满,而在指责父亲。
正确的答案:①“质问”是严厉指责、追问。②把自己不能过上城市富足生活责任全推到父亲身上,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③反映了我对城市生活渴望。
2、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如何理解加点词。
错误的答案:写出了我看到小花顽强的生命力感到惊讶。 正确的答案:①“竟然”是“出乎意料”之意。②强调了小花生长环境的恶劣。③从而突出了小花生命力的顽强。
四、答题语言尽量用单句
复杂的句子:自小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生活的我,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认识到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单句:我生活在大山里,羡慕城里的生活,听了黄春草在逆境中奋斗的经历,认识到只有选择顽强,才能茁壮成长。
五、答题没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回答问题要对准题目的要求,一定要对准,语言要精炼。
例:①题目是:白居易、苏东坡与西湖存在哪些关系?
错误答案: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游过西湖,也留下‘到崖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一类精神财富;对于苏东坡白居易这等统领时代巨擘,西湖又慷慨赋予他们多少艺术灵性啊。 标准答案:白居易、苏东坡使西湖多了一层文化积淀;西湖则慷慨地赋予他们艺术灵性。
错误分析:这个答案中“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游过西湖”没有针对题目,因为它只是白居易、苏东坡和西湖有关系的原因;“到崖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这句也没有针对性,因为它只是对白居易、苏东坡“精神财富”的具体分述;“这等统领时代的巨擘”这句也没有针对性,因为这句只是点出他们两人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有了这些的语句,使得答案不精炼,答案没有针对性。
例:②题目:“西湖又多了一层骄傲的资本”句中“资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错误答案: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游过西湖,这样在水与山排列组合形成令人惊叹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 标准答案:资本的含义是西湖美景和西湖深厚历史文化积淀。
错误分析:这个答案中,“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游过西湖”这些词句没有针对题目,因为它们只是西湖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原因;“这样在水与山排列组合形成”这些词句没有针对性,因为它们只是西湖自然美景的组成部分;“又多了”这些词句也没有针对性,因为它们只是说明在前面的基础之上,又有了一个。
例:③题目:结合具体语境,揣摩第(4)段中画线句,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促使着父亲?
具体的语境:有几次父亲想舍弃了车和牲口,自己一个人逃命。但是,一想到家里,好几口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他就再也不敢再想这些。后来,父亲把车上的东西都卸下来,空车出来,再把东西装上去。父亲说,他当时冻得瑟瑟发抖而又筋疲力尽,也不知道什么力量促使他还能搬得动上百斤的盛满小麦的麻包……
答题分析:题目要求是要答“什么力量”,那我们整合答案时一定要针对“力量”。
标准答案:对亲人爱的力量。
错误答案:因为父亲想到了家里,好几口人指望着换回去的东西活命。
错误分析:用这个答案,只能来回答“父亲为什么不一个人逃命?”或“当时父亲想到了什么?”。在这个答案中根本看不到隐含“力量”的东西。
六、 不依文答题,特别是一些比较熟悉的题目,往往由习惯定势影响。
例:题目:结合全文主旨,理解“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一句深刻含义。
文本语境: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会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说明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组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错误答案:人生要经历挫折才会有美好、有价值。 人生要经历磨难,才能得到成功。
标准答案:经历过痛苦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错误分析:在文本中,根本没有出现“磨难”、“挫折”等字眼,为什么学生很多多答上这些字眼,是因为在平时这种道理讲得太多,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阳光总在风雨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而今天文中,强调的是“痛苦”和“快乐”的关系,例如原文中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写的是“痛苦”和“快乐”关系,根本没有“磨难”和“挫折”。
七、 答题语言没有针对性,所以语言啰嗦、不精炼。
例:题目: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错误答案:①第一次:因为我们搬新家来祝贺乔迁之喜,并因为父亲有心脏病提出关门轻点的请求。(33字)②第二次:父亲死后,为了完成父亲心愿,来感谢一年来“我”家对其患病父亲照顾。(30字) 正确答案:①第一次:祝贺乔迁之喜,并提出关门轻点请求。(17 字)②第二次:为完成父亲心愿,来感谢一年来“我”家对其患病父亲照顾。(25字)
错误分析:题目是要求答“目的”,只要针对目的就行。第一次错误答案中的“因为我们搬新家”这些话是说明他们来我家“祝贺乔迁之喜”原因,没有直接针对题目的 “目的”;“因为父亲有心脏病”这些话是说明他们“提出了关门轻点的请求”原因,也没有直接针对题目的“目的”。 第二次错误答案中“父亲死后”这些话是交代他们第二次来我家时间和原因,也没有直接针对题目的“目的”。而正确答案,都直接针对了答题的要求,语言精炼且全面。
如何应对现代文阅读
一:整体把握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文体;(2)内容(写了什么);(3)中心(为什么写);(4)写作顺序(作者的思路);(5)作者的感情。
整体把握文本的技法:(1)看标题,获取有关信息。标题有时能告诉你文本的文体;记叙文有时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线索;说明文可能是生命的对象和说明的中心;议论文可能是论点和论题。(2)看文章开头结尾。(3)看文章过渡句。(4)看文中一些关键的句子: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多在篇末);反复出现的线索句;总结全文的总括句;引用句;内涵丰富、含义深刻的警句(5)看文中运用的一些手法。例对比、映衬、先扬后抑、先扬后抑等,因为运用各类手法一般都为文章中心、人物形象刻画等有关。
二、答题: 整体把握文本是答题的前提条件,只有熟悉了文本才能答题,答题是最终的目的,是关键。我们熟悉了文本以后,就可以答题,但答题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下笔,这样会容易失分,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我们答题要三思而后写。因此答题要有一个合理的步骤:1、仔细审题。①注意试题的题眼,即题目中关键的字眼。②注意题目的要求(原文中、字数、乃至题目中的标点符号、分值等)。③比较复杂的题目要学会细分。例: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围绕感动,谈谈你的感受,不超过50字。细分点有a、结合文章;b、联系实际;c‘围绕感动;d、自己的感受;e、不超过50字。细分了才又可能不漏点,做到答题全面。2、明确考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方向,与头脑中储备的概念进行对应。例:画线句好在哪里?为什么?分析:这句是考句子赏析,我们就要把大脑中如何答这种赏析题的概念浮现出来:一般是从句子形式和句子内容两方面一起赏析,而句子形式又得从修辞运用、关键词语的运用、手法或句式等方面着手去考虑;内容方面则是要联系语境来答题。3、依文答题。现代文阅读答题一般都要以文章为依据,哪怕是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答题,也应该以文本为依据,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凭着自己的经验,想当然的自圆其说。具体的步骤是:①分析题目要求,针对要求先锁定答案所在的范围。②在锁定的范围内,可以筛选有关词语的尽量筛选,筛选出来后进行整合,形成答案;③不能直接筛选有关词语的,那么筛选一些有关的语句,先进行概括归纳在整合,形成答案。
三、组织答题的语言:组织答题的语言就是语言表达,最终形成答案。组织答题语言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答题语言要注意文体特征。例:记叙文:突出了、铺垫、伏笔、照应、深化中心、描绘了、刻画了……。说明文:说明了、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论证了、语言的严密性、有力证明……②答题语言力求言简意赅。要准确、简洁、全面。例,题目要求:李先生夫妇来“我”家的目的是什么?不好的答案:因为父亲有心脏病,李先生夫妇来“我”家提出轻点关门的要求。标准答案:李先生夫妇来“我”家提出轻点关门的要求。因为“因为父亲有心脏病”这句只是李先生夫妇来“我”家的原因,题目没要求,所以不必写上。③答题语言尽量使用原文上的词语。(使用并不是全部照抄)。除非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否则答案尽可能在原文中锁定局部、筛选词句、结合语境进行概括整合。④答题语言要有层次感。例:“竟然”是“出乎意料”,写出了我看到岩石下面还能生长小草感到很惊讶,体现了小草生长环境的恶劣,从而突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这句话中的几个分句有层进关系。⑤答题语言的逻辑性。逻辑性,即要符合客观事实。⑥答题要全面。不能漏点,这就要求熟悉文本,准确锁定答案所在的范围,然后准确筛选,千万不能一见钟情就罢休,尤其注意一些关联词语,例:还、也、又、而且、同样、另外、另一方面……
四、检验
1、看要求;2、针对你自己的答案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与题目对照一下,是否一致。
3、也可以看看题后的分值。
记叙文阅读概括解题思路
概括信息是语文阅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信息的概括整合是与筛选重要信息分不开的。只有先剥离掉次要信息,然后对余下的重要信息进行归纳和综合,才能对信息做出有效的概括。 概括有对句子的概括、文段的概括以及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等多种形式。
二、对文段内容的概括1.找总括句。不少文段都是由总括句和支撑句构成。总括句是对该文章的总体概括,支撑句是对总括句的具体阐述。抓住了总括句就抓住了文段的主要内容.如2005年湖南株洲中考第16题要求概括出文章第⑤段说明的中心。文段如下“因为浅海情况十分险恶,尤其是到了春夏两季,各种海生动物都由深海或远洋洄游到浅海里来,进行一年一度的交配和繁殖。弱肉强食的‘种族斗争’,也就火热起来了。幼小动物会遭到伤亡,尤其是刚产下的大批卵,简直成为互相争食的佳肴了,例如鳕鱼一次产卵竟达千万粒,而真正能变成幼鱼的卵可能达不到1%%。”显然,开头的“浅海情况十分险恶”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因为下面的叙述如“种族斗争”、“互相争食”等语句和最后所举例子都是对“十分险恶”的具体说明。 2.归纳叠加法。归纳叠加就是把段落中涉及的若干事实或道理作出归纳总结或平行罗列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些既无总括句可摘,又无要点可提的段落就只好采用这种方法了。如: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概括:“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还,孩,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步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段意:一个小女孩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经历)如:“‘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主会场公园全面启动,政治局常委出席启动仪式,并为北京青少年集体长跑活动鸣。“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阶级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段意:“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启动和目的
三、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1.抓标题。文章的标题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即使不是文章的中心但一定也和文章的中心有关。记叙文的标题往往涉及的是文章将要重点展开描述的人、事;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标题如果完整的表述了一个意思,那么它是中心的可能性很大。如去年山东泰安中考一篇名为《破译植物的语言》选文中第11题:“本文主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文章的标题。 2.抓首尾。“开宗明义”“卒章显志”等词语都说明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说明文和议论文尤其如此。说明文经常开头就点明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和特点。议论文作为阐述观点的一种文体,在显著的地方亮出自己的观点尤为重要,所以一般的议论文都将其主要观点放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3.理线索。文章的线索是作者行文的思路和脉络。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抓住了文章的线索这条“纲”,然后“顺藤摸瓜”,“按图索骥”,文章的内容就很容易把握了。这种方法对于抒情散文最为合适,因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如果不能跳出文章所描述的具体内容这个圈子,去抓住它的“神”,就有可能“当局者迷”了。 4.找抒情议论句。这个方法是针对一般的记叙文而言的。在记叙文中,尽管写人叙事部分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篇幅,但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会直接在抒情、议论句中表露出来。所以,找出抒情议论句,概括文章的主旨就方便多了。
以上的这些方法,是针对一些典型的文体而言的,对于有些结构松散的文章,我们可以借鉴概括段落中的“归纳叠加法”来解决。同时同学们还需要多读、多练、多思,以达到“寻路识斯真”。
如何对文中语句进行概括归纳形成答案
现代文阅读答案一般都能从文中去寻找,而且能否准确找到相关的语句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但是一味得摘抄,有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那么,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找出答案的所在区域,还要善于加工答案,即要针对问题做出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再筛选、归纳、概括和整合。
筛选: 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再对答案进行挑选。
概括: 把事物各个方面或事件的各个环节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
归纳: 就是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的原理。(个别到一般)
整合: 就是对词语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把筛选出来的、概括出来的、归纳出来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话,进行重新组合、调整,使句子顺畅,由针对性。)
具体: 指细节方面很明确。
现象: 指用具体的形状、姿态或具体的生活图景,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具体例子:
1、问题:“西湖又多了一层骄傲的资本“句中”资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可以锁定在这些原句中:“人们早已把西湖比喻成天堂。于是便有无数灵魂纷纷在这里寻找精神家园。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有过西湖。当然,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白堤苏堤,也留下了‘到崖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一类的精神财富。这样在水与山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针对问题我们可以初步锁定在“这样在水与山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
分析 :这句中,但是这句原话又不能来作标准答案,因为它没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先筛选出其中几个词语:“惊叹的自然”、“ 文化积淀”,然后进行整合:“资本”的含义是西湖的美景和西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2、问题:根据文章内容,说出白居易、苏东坡与西湖存在哪些关系?
分析: 答案可以锁定在这些原句中:“正如陶渊明有南山,梭罗有瓦尔顿湖,白居易苏东坡也曾有过西湖。当然,他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白堤苏堤,也留下了‘到崖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水’一类的精神财富。这样在水与山排列组合形成的令人惊叹的自然之上,西湖又多了一层文化积淀。”和 “然而要知道,对于苏东坡和白居易这等统领时代的具擘,西湖又慷慨地赋予他们多少艺术灵性啊。”这些句中。所以我们先要针对问题进行筛选词语:“多了一层文化积淀”、“ 慷慨地赋予“”、“ 艺术灵性”;然后进行整合,答案就出来了:白居易、苏东坡使西湖多了一层文化积淀,西湖则慷慨地赋予他们艺术灵性。
4、问题: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划线文字的含义。
文本: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分析:这句划线句的含义是说我们能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获得精神上的力量。那么我们可以把答案锁定在上段,再筛选一些针对性的词语:“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 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 超脱常人”等,最后进行整合。标准答案是: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上的力量,使人获得悲壮美和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
3、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文段: 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孩子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面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女孩走出了书店。
分析:我们先要弄清本语段中写了这一事件的一系列环节:接电话、去书店、搂孩子、交罚款。接着我们要概括出所有这些环节中的共性,那就是——救助,所有的环节都为了“救助”,那么我们的答案就可以整合了:一位女教师救助一个因一念之差而偷书的小女孩。
4、问题:从这文段中可以看出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段: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包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5、分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必须分析他的一系列的具体的事实,然后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本语段中,通过老师在上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命运》第一乐章时的一系列具体表现,可以概括出老师是一个又较高音乐欣赏水平的老师。
6、问题:概括地衣、苔藓的特点?
其中一个特点可以锁定在这些原句中:“寄生在赤裸裸石上、土上的400多种地衣和70多种苔藓,它们全属群生,如水池中与血面上的200多种淡水藻类。”
分析: 从这句话里先筛选“400多种”和“70多种”的两个方面,它们又共同点就是“种类多”,那么我们就概括出答案是:“种类多”。
中考阅读理解之段落分析
要解答段落分析题,首先要记住关于段落作用的表达格式;其次,要分类整理、归纳段落作用,并且熟记在心。
第一:要记住回答段落作用的一般答题句式:内容作用加结构作用。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与主题关系上分析考虑。阅读时要注意准确体会段落中各句所表达的意思,并领会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不能够抛开原文任意确定或臆想,也不能断章取义。
结构上,也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第二:要分类整理、归纳段落作用,并且要熟记在心。
熟记以下各类段落类型及其作用。
描写段的作用: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段:
小说景物描写:交代故事或人物的环境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为衬托人物、为后文的情节或人物出场作铺垫。
散文景物描写:交代故事或文物环境,侧重烘托心情、奠定某种感情基调,与内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或渲染某种(宁静、和谐、清新、萧瑟、苍凉等)氛围;表达作者或人物某种(喜悦、悲伤、留恋、悔恨等)感情;深化主题等。
人物肖像描写段: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对话、心理、行动描写段: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记叙段的作用:
在文章中间:承上启下;领起(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上文;前后照应;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过渡自然;层次结构分明;
在结尾:使情节完整;点明主旨。
抒情段的作用:
与开头或题目照应,收束全文,揭示中心,表达作者或人物某种(喜悦、悲伤、留恋、悔恨等)感情;深化文章主题。
独句段的作用:引起悬念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交代环境或背景(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为衬托人物、为后文的情节或人物出场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
排比段的作用: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说理排比段,作用是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抒情排比段,作用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叙事排比段,作用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细致深入。
问句段:设问句或反问句、疑问句单独成段,作用是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
插叙段: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段落在不同位置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统领全文;领起下文;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结尾构成呼应;开门见山;点题等。
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自然;领起下文;总结上文;前后照应;紧扣文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内容丰富;层次结构分明等。
结尾段的作用:
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开头;照应文章题目;卒章显志;点明或揭示中心;深化主题;使情节完整;收束全文;表达心愿、希望;耐人寻味、令人深思;给人警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等。
例 如2008年上海卷:3.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1)
(2)
答案:1.渲染国际街坊节的气氛,突出其意义不同寻常
2.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升国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