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流水地貌
[学生用书P21]
一、概述
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一般来说,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V字形河谷)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定义: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成因: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1)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2)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3)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三、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
2.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5.江心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较慢的宽谷段。
四、滑坡和泥石流
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在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滑坡
(1)定义: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
2.泥石流
(1)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
(3)防御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②不要躲在大树上,大树可能被冲倒。
③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切记不要顺沟向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一、判断题
1.流水侵蚀地貌仅存在于河流上游地区。( )
2.河床是河流输水输沙的槽状凹地,不会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化。( )
3.河流的曲流处既有河流侵蚀作用,也有河流堆积作用。( )
4.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会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
5.滑坡和泥石流均发生在山谷中。(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下列地貌中,通常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是( )
A.V形谷 B.瀑布
C.三角洲 D.冲积扇
答案:C
下图照片显示某同学所作地貌形成模拟试验场景。读下图,回答7~8题。
7.该试验最可能模拟的是( )
A.海岸上沙滩的形成
B.沙漠地区沙丘的形成
C.山麓冲积扇的形成
D.火山的形成
8.与上图中甲成因类似的地貌景观是( )
A.黄河三角洲 B.广东韶关丹霞山
C.广西桂林象鼻山 D.贵州黄果树瀑布
解析:第7题,该试验演示的是流水流经山地,在出山口形成泥沙堆积的现象,符合山麓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故答案选C。第8题,冲积扇为流水沉积地貌,黄河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A正确;广东韶关丹霞山属于丹霞地貌,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B错误;广西桂林象鼻山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C错误;贵州黄果树瀑布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D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7.C 8.A
9.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多发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答案:D
10.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诱发的地质灾害有( )
①地震 ②火山 ③滑坡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河流地貌[学生用书P23]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河流上a、b、c三点的横剖面(并非一一对应)。
材料二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1)图中a、b、c三个河段,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分别是什么?
(2)根据河流的发育过程及特点,把a、b、c三点与对应的剖面图连线。
(3)某港务局拟在c河段附近的A、B两处建港,试分析在何处选址较为合适,为什么?
(4)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是怎样形成的?
(5)根据材料二,分析图中四个阶地面T0、T1、T2、T3形成的先后顺序,及形成时水流速度的大小。
提示:(1)分别是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2)画图略。(提示:a—②、b—③、c—①)
(3)A处。A处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河床较深,利于建港;而B处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河床较浅,不利于建港。
(4)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减慢,加上海水顶托作用,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
(5)四个阶地面形成由早到晚依次是T3、T2、T1、T0。形成四个阶地面时水流的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3、T0、T2、T1。
【核心考点突破】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经历了由沟谷到V形河谷、再到槽形河谷的过程。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形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
| 河谷类型 | 河流作用 | 河谷形态 |
| V形河谷 | 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发育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加深延长 | 深、狭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
| 槽形河谷 | 以侵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向下侵蚀减弱,向两岸侵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使河流更加弯曲,河谷展宽 | 弯、宽、浅,横剖面呈槽形 |
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三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类型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 示意图和位置 | 地貌特点 | 形成 | |
| 冲积扇 | 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坡度降低、流速降低,泥沙等沉积而成 | |
| 河漫滩平原 | 地势平坦、宽广 | 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 |
| 江心洲 | 四面环水,如崇明岛、橘子洲等 | 由河流携带泥沙沉积而成 | |
| 三角洲 |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 河流携带泥沙流经平原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降低,泥沙堆积而成 |
(1)凹岸、凸岸的判断(如下图)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3)凹岸、凸岸的应用
【对点跟踪训练】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洪积扇只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第1题,洪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形成的堆积地貌类型,既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分布在湿润地区;三角洲是河流入海或者入湖时在河口处形成的,既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分布在湿润地区。第2题,洪积扇分布在山前,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沙洲、沙岛发育。
答案:1.B 2.C
滑坡和泥石流[学生用书P25]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材料二 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
(3)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
提示:(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地区,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其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
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
(2)从时间上看,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4-9月;这是因为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3)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核心考点突破】
1.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 滑坡 | 泥石流 | ||
| 不同点 | 发生部位 | 山地斜坡上 | 山地沟谷中 |
|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 较大 | 较小 | |
|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 可以无水的参与 | 必须有水的参与 | |
| 相同点 | 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具有突发性 | ||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度大,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谷斜坡表层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下泄水体等。
3.滑坡灾害的防避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或坡脚从事生产活动,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3)要关注山坡上的异常现象。
(4)要注意加固有滑动危险的山坡。
(5)滑坡发生时,首先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的山前或沟谷,应迅速辨别滑坡运动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4.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堆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6)突遇泥石流,应迅速沿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离。
【对点跟踪训练】
(2019·长春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某年滑坡灾害频次分布图(单位:次)。
(1)分析该省区滑坡灾害多发区形成的自然原因。
(2)为应对滑坡地质灾害,说明当地可以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
(3)简述在野外考察时应如何避免泥石流造成的人身伤害。
答案:(1)多发区位于云南西部的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降水集中,多暴雨,所以易发滑坡地质灾害。
(2)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加强监测和预警。
(3)关注当地的气象及灾害预报;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逃离;不要在河滩和山谷中露营(大雨时不宜在沟谷停留;不宜在有大量固体堆积物的陡坡下避风、避雨)。
[学生用书P26]
考点一 河流地貌
河谷是指流水侵蚀所成的槽形洼地。下图为河谷发育的各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照河谷的发育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2.河流上游、中游、下游主要外力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侵蚀—搬运—沉积
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侵蚀—搬运
D.搬运—侵蚀—沉积
解析:第1题,河谷的发育过程一般是河床不断加深变宽,故发育过程为②①④③。第2题,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较快,故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故以沉积作用为主。
答案:1.D 2.A
读某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搬运 B.海浪堆积
C.流水堆积 D.风力搬运
4.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山前冲积扇 B.富士山
C.黄土高原的沟壑 D.喀斯特地貌
解析:第3题,河口三角洲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第4题,山前冲积扇是河流挟带的泥沙、砾石在出山口附近堆积形成的,A项正确。富士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形成的,B、C、D项错误。
答案:3.C 4.A
考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西南地区常见地质灾害分布图。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
(3)简述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雨季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冲毁和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摧毁交通线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
[学生用书P(单独成册)]
[学考合格练]
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形成该河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B.流水堆积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解析:河谷的形成过程是河水先向下侵蚀,形成V形河谷;然后河水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拓宽,河流更为弯曲;最后河谷继续变宽,形成槽形谷。河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答案:1.C 2.A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答案:3.D 4.C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沟渠纵横。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哪种河流地貌( )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形河谷 D.冲积扇
6.该同学所到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丙
C.庚 D.辛
解析:第5题,河流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出山口位置形成冲积扇,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应位于河流出山口位置,为冲积扇;“V”形河谷主要在河流上游出现。第6题,甲、丙、辛三处地势较高,由题干中“举目所见尽是水田,沟渠纵横”可知该同学所到的村落为地势低平的庚处。
答案:5.D 6.C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7~8题。
7.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8.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解析:第7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8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7.C 8.A
9.(2019·宁德一中期中)2018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 966起,共造成105人死亡,7人失踪,7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结合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是________地区,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灾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地区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最少。
(4)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答案:(1)西南 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和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坡陡谷深,植被破坏也较严重;地震频繁,岩石比较破碎松散,加上暴雨或冰雪融水的影响,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2)四川 102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3)华东
(4)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
[学考等级练]
(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实验过程中( )
A.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后堆积
B.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最先堆积
C.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的越多
D.水流越少越慢,沙子被搬运的越远
2.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C.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3.该模型模拟的河段主要为( )
A.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河流中下游,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解析:第1题,河流的水量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实验过程中颗粒最小的沙子最先被搬运,颗粒最大的沙子最先堆积;水流越多越快,沙子被搬运的越多,被搬运的越远,C项正确。第2题,河流在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水流快,侵蚀、搬运沙粒;甲、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沙粒,D项正确。第3题,图示实验模拟的河曲,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堆积作用为主;乙、丙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适宜建河港;甲、丁为凸岸,流速慢,沉积沙粒,适宜建聚落,C项正确。
答案:1.C 2.D 3.C
读我国某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的地质灾害主要是( )
A.地震、滑坡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泥石流 D.地震、台风
5.图中台风路径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B.台风路径处多山地、丘陵
C.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D.台风路径处植被破坏严重
解析:图中显示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大小与台风路径有极大的相关性,台风经过的沿海地区明显地表现出灾害等级较高,而台风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是带来大量降水,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4.B 5.A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回答6~8题。
6.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7.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8.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解析:第6题,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故选B。第7题,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的情况,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凹岸侵蚀,故选A。第8题,牛轭湖形成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故选D。
答案:6.B 7.A 8.D
9.读河流阶地相关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见下图)。
材料二 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下图a、b、c按顺序表示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材料三 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 800~6 200年。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它高出河床9 m,西距浐河有800 m。
(1)读材料一判断,河流阶地属于何种地貌类型?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2)读材料二,按a、b、c三个阶段顺序,简述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3)读材料三,先民把村落选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有何益处?
(4)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阶地的形成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请分别指出来。
解析:(1)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类型;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2)读材料二可知,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以下切侵蚀为主加深河谷。a阶段以侧蚀为主,b阶段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再转为以侧蚀为主。(3)读材料三可知,二级阶地高出河床9 m,西距浐河有800 m,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4)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河流阶地的相同之处是都受流水作用形成。不同之处是长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河流阶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1)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河谷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流水作用。
(2)a阶段,河流以侧蚀为主;b阶段,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c阶段,河流再一次转为以侧蚀为主。
(3)这里既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4)相同:都受流水作用形成。
不同:长江三角洲主要受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河流阶地主要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