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
A.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 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D. 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
2.冬天,我们在教室窗户的内侧,会看到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
A. 液化 B. 汽化 C. 凝华 D. 升华
3.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图所示,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它的形成与下列光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A. 小孔成像 B. 河水看起来变浅
C. 海市蜃楼 D. 水中荷花的倒影
4.因为有光,世界才如此绚丽多彩,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从人眼发出的光照射物体上
B. 电视画面上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C. 柳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只吸收绿光,反射其他颜色的光
D. 声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北方的冬天,窗玻璃外表面会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
B.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室外,镜片上有雾,这是液化现象
C. 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汽化现象
D. 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干冰的升华来吸热降温
6.下列形容声音的词语,描述音调的是
A. 引吭高歌 B. 窃窃私语
C. 这首歌音太高,唱不上去 D. 听不见,声音大些
7.人在潜望镜里看到的像是
A. 与物体等大的实像 B. 缩小的虚像
C. 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D. 物体的影子
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 人们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是由于其响度太小
C. 只要人的辨听能力强,在何处都能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D. 乐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9.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A. 学生课桌的高度大约是 左右
B. 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 5min
C. 人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大约是
D. 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左右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时间无关
B.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总是相等的
C. 从速度的单位可以看出,凡是每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的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 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直线且运动快慢也不变的运动
11.2019年大庆市体育部分中考项目中,以“速度”这一物理量作为评定标准的是
A. 实心球 B. 引体向上 C. 200米跑 D. 立定跳远
12.小红用同一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同一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图成像原理都是光的折射
B. 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
C. 甲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的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D. 甲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比乙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小
13.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4厘米的是
A. 科学课本的长度 B. 乒乓球的直径
C. 钢笔的长度 D. 保温杯的高度
14.放假了,班上的同学送小明乘高铁回老家。如下图所示,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小明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同学们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地面、列车 B. 列车、地面 C. 列车、列车 D. 地面、地面
15.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A. 米秒 B. 4米秒 C. 5米秒 D. 3米秒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0.0分)
16.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圆的直径为______;
18.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角度而言,以舟为参照物,山是________的;猿声是猿的声带________发出的;然后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19.小华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0.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距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视力表前_______m的地方。
21.马航客机MH370确认坠毁后,要想查明事故原因,找到黑匣子是关键,美国海军提供的能追踪频率从到50KHz的任何声波发生器,而客机黑匣子的声波发生器每秒发送的频率为的声音脉冲,客机黑匣子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音属于______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它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______ 选填“快”或“慢”.
22.如图所示,现在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拍摄时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与镜头的距离满足的条件是______;在夜间为了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进行补光。
23.如图所示是小科在四明湖游玩时用焦距不变的相机所拍的照片,湖中水杉林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_____所成的像。若要在人位置不变前提下拍林中单棵水杉的照片,照相机的镜头应______。填“前伸”或“后缩”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4.如图是人眼看见A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示意图,请确定物体A的位置并画出入射光线。
25.如图所示作出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
26.上物理课时,老师用激光笔在A处发射一束激光,水中的小鱼刚好在B点看到激光,如图甲所示,画出激光从A射到B的大致光路图.
请在图乙的方框内画出合适的透镜.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27.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
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____。
小滨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8.如图甲所示,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图乙中温度计放置正确的是______。
如图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则水的沸点为______。
实验时,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为减少加热时间,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______。
A.加大酒精灯火焰 用初温较高的水
C.增加烧杯中水量 给烧杯加温。
29.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
如图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______方;
在保持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0.小玉漫步在雪后的海边,发现道路上的水结了冰,但海水却没有结冰。她想到水的凝固点是否与水中含盐量的多少有关呢?
实验猜想与假设:含盐多凝固点______选填“高”或“低”。
实验探究准备:箱门透明的冰箱,三只烧杯,足量水,一些盐,三支温度计。
实验探究过程:在杯中装相同多的水,分别加质量______的盐;将烧杯置于冰箱中;观察温度计,记录______的温度。
下表是某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 含盐量 | |||
| 凝固点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31.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在2019年底将达万公里,高居世界第一,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下表为普快列车K7370从抚顺北到沈阳站的运行时刻表。求:
K
| 7370 | 发车时间 | 到站时间 | 运行里程 |
| 06:48 | 07:43 | 66km |
如果抚顺北到沈阳站开通高铁,高铁以速度行驶,乘坐高铁比普快列车K7370缩短多少分钟?
六、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2.在许多公路两旁安装的测速装置,用以预防和降低因超速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一辆在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驶入雷达测速区域,如图1所示。当该车运动到距离测速仪370m处时,测速仪向该车发出一声波,2s后收到从该车返回的信号。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试回答:
小明通过物理课的学习获知,雷达测速检测仪发射的_____因指向性强,经常用于距离的测量、汽车倒车防撞、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也可用于速度的测量;
求这辆车在该测速区域的运动速度;
由图2可知该区域限速________,并说明该车是否超速。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B
解析:解: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实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说明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符合题意;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递声音,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靠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此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的原因,属于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2.答案:A
解析:解:小水珠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户玻璃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故选A.
教室窗户内侧出现了小水珠,题中告诉了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气态变为液态,根据我们对于物态变化的定义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来判断.
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3.答案:A
解析:解:当水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在地球上看到水星从太阳面上移过,这就是“水星凌日”现象,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小孔成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B、河水看起来变浅”属于光的折射,“C、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D、水中荷花的倒影”属于光的反射。
故选:A。
解答此题要明确发生“水星凌日”现象时,太阳、水星和地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水星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水星凌日”的天文奇观,很少见,它的产生和日食的道理相同。
4.答案:B
解析:解:
A、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不是光源,所以人眼不会发光照射物体,故A错误;
B、视画面上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故B正确;
C、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柳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绿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和光都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线进入人眼。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条件、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5.答案:D
解析:解:A、北方的冬天,窗玻璃出现冰花,这是凝华现象,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玻璃的内表面,不是形成在外表面;故A错误;
B、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有雾,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为小水滴;故B错误;
C、衣柜中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没有了,这是升华现象;故C错误;
D、为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可以用干冰的升华时吸热,得到降温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D。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C
解析:解:A、引吭高歌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窃窃私语是指声音的响度小;
C、这首歌音太高,唱不上去,是指音调高;
D、听不见,声音大些,是指响度要大些.
故选C.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能辨别物体,音色和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7.答案:C
解析:解: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物体不管距离平面镜多远,所成虚像都是等大正立的.
故选C.
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一句话就是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8.答案:A
解析:解:A、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A正确;
B、蝴蝶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在5次秒左右,低于20Hz,所以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故B错误;
C、能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的最短时间为,即距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为17m,故C错误;
D、乐音也可以在水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低于20Hz的叫次波声,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耳听不到的;
知道要想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必须比原声晚以上.
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本题考查了声学的基础知识,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等,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9.答案:D
解析: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身高的一半,大约是80cm,故A不符合实际;
B、从三楼走楼梯到一楼的时间大约是,故B不符合实际;
C、人感觉比较舒适的环境温度大约是 ,温度偏高,故C不符合实际;
D、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0.答案:C
解析:解:
ABD、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说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不变;快慢不变是指任何相等的时间间隔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任何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都相等.此三选项均正确;
C、速度的单位是,意义是1s物体通过的路程是,但不能保证第、第通过的路程都相等,所以物体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快慢不变,同时运动方向也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速度大小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大小跟比值有关,跟路程无关,跟时间无关.
11.答案:C
解析: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知道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解:据课本可知,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所以以速度这一科学量作为评定标准的是200米跑,而实心球,立定跳远是以距离作为评定标准,引体向上是以个数作为评定标准,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解:
A、图中都是使用凸透镜观察物体,光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折射,即它们的成像原理都是光的折射,故A正确;
B、凸透镜成像时,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则甲图中成的是虚像,乙图中成的是实像,故B正确;
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放大镜,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故C错误;
D、甲图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小于焦距;乙图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甲图中书本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更小,故D正确。
故选:C。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成虚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像变大,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我们可以用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焦距以内反变化。”来帮助我们记忆。
13.答案:B
解析:解:A、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A不符合题意;
B、乒乓球的直径接近4厘米,故B符合题意;
C、钢笔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题意;
D、保温杯的高度约为20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14.答案:A
解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需要根据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若以火车、小明,或火车内其他乘客为参照物,几个同学与这些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些同学是运动的,所以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当这些同学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列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列车是运动的。
故选A。
15.答案:A
解析:
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物体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然后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由得:物体的路程,,
总路程,
物体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6.答案:1mm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左侧与对齐,右侧与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
故答案为:1mm;。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木块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7.答案:15
解析:解:
由数据截图可知,跑步步数为2250步,步频为150步,
跑步时间:
,
由得跑步距离:
,
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
。
故答案为:15;;。
由数据截图可知,知道跑步步数、步频,可求跑步时间;知道时速,利用求跑步距离;跑步距离除以跑步步数可得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认真阅图从中得出相关信息是关键。
18.答案:运动;振动;空气
解析:
此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同一物体处于同一状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以舟为参照物,山与舟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山是运动的;
猿声是猿的声带振动发出的,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的。
故答案为:运动;振动;空气。
19.答案:凝华 凝固
解析:解:冰箱冻室侧壁上的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的冰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用湿抹布去擦拭时,抹布中的水分遇冷会发生凝固现象而凝结成冰,粘在冰箱侧壁上。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凝固是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
本题考查了物态变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一直是中考的方向。
20.答案:1
解析:
本题涉及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属于基础问题的考查。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距离,然后根据人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像距离为5m,判断人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检查视力时眼睛离视力表的像距离是5m,所以人站在平面镜和视力表之间,视力表在人身后1m。
故答案为:1。
21.答案:超声波;快
解析:解:黑匣子的声波发生器发送的声音脉冲的频率为,故为超声波;声波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故答案为:超声波;快.
超声波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传播速度.
超声波与电磁波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但由于它们的特点不同,所以应用范围也不相同,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22.答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红外线
解析:解:摄像机的镜头与照相机的镜头类似,应用的凸透镜成实像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红外线灯发出红外线照射物体,红外线发生漫反射,被监控摄像头接收,形成视频图象。就好比黑夜里用手电筒照亮一样,手电筒相当于红外线灯摄像头相当于人眼球,道理是一致的。
故答案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红外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红外线属于不可见光。
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红外线,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可激发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大家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3.答案:反射 前伸
解析:解:湖中水杉林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像。
若要在人位置不变前提下拍林中单棵水杉的照片,像应变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照相机的镜头应前伸。
故答案为:反射;前伸。
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24.答案:解:作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连接AO,OB画上箭头即可。如图所示:
解析:已知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A,并完成光路图。
利用平面镜成像作图时,实际上就是作对称图,注意垂直符号和虚线。
25.答案:解: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解析: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6.答案:解:过A点做一条斜射入水中的光线,与水面交于一点,这一点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的位置.
图中发散的光线经透镜后变得平行,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解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光路会发生改变,所以看到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从鱼上反射的光线会进入眼睛,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所以A处发出的光会照射到B点的鱼上.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通过图中光线的折射情况来确定是什么透镜.
本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该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光线经透镜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确定透镜的类型.
27.答案:相同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60 不变 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解析:解:
选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距可知,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是30cm,那么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等于30cm,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60c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之一:物像等大可知,将蜡烛不管是远离玻璃板还是靠近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不变;
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开B,并在其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A的像,这说明蜡烛成的像是虚像;
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故答案为:相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变;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多次操作消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
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物像等大;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刻度尺的作用等。
28.答案:D 100 C
解析:解:如图,A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壁;B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C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D的使用是正确的。
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根据知,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
为减少加热时间,可以加大酒精灯火焰,用初温较高的水,给烧杯加温等,只有增加烧杯中水量不可行,故选C。
故答案为:;;。
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为能正确的进行温度计读数,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从给水开始加热到水沸腾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根据知,可能是水的质量太大,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可能是火力不足等等。
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大小的变化,考查的频率比较高,要明白气泡变化的原因,才能长久记忆。
29.答案:同一高度 倒立 上 缩小
解析:解: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将像呈现在光屏;
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由于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则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在保持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应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倒立;上;缩小.
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当物距小于像距成实像时,应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实像时,应该成倒立缩小实像;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熟记成像条件,灵活运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30.答案:低;不等;盐水凝固;水中含盐量越多,凝固点越低。
解析:解:
由“发现道路上的水结了冰,但海水却没有结冰”进行猜想可知:含盐多凝固点低;
由实验目的可知,实验探究过程为:
在杯中装相同多的水,分别加质量不同的盐,制成不同浓度的盐水;
将烧杯置于冰箱冷冻室;
观察温度计,记录烧杯中盐水凝固时的温度;
从表格数据知,水中含盐量越多,凝固点越低。
故答案为:
低;不等;盐水凝固;水中含盐量越多,凝固点越低。
根据题干信息猜想含盐多少与凝固点之间的关系;
探究时可以采用把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入冰箱中,测量盐水凝固的温度进行实验;
分析表格中含盐量和凝固点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题以生活情境为背景考查了凝固点和杂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指导生活的理念,是一道好题。
31.答案:解: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列车K7370从抚顺北到沈阳站的平均速度:;
由可得,高铁从抚顺北到沈阳站运行的时间:,
乘坐高铁比普快列车K7370缩短的时间:。
答:普快列车K7370从抚顺北到沈阳站的平均速度为;
乘坐高铁比普快列车K7370缩短。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读出列车行驶的路程,根据发出时间和到站时间求出列车K7370从抚顺北到沈阳站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列车K7370从抚顺北到沈阳站的平均速度;
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求出高铁从抚顺北到沈阳站运行的时间,进一步求出乘坐高铁比普快列车缩短多长时间。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从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2.答案:解:测速检测仪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超声波的指向性强;
由题意,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后与汽车相遇,由可得,在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路程与超声波的路程关系式为:
,解得:;
因为该路段最快速度为,而汽车的速度为,,所以超速。
答:超声波;
这辆车在该测速区域的运动速度为
;该车超速。
解析: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应用、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等相关知识,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一定难度。
测速检测仪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根据题意知超声测速仪发出的信号后与汽车相遇的时间,超声波单趟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即为发出超声波时到汽车的距离,根据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据中的速度再和限速牌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