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每题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石蜡熔化 C.粮食酿酒 D.水凝成冰
2.青岛盛产海鲜,吃海带可以补充碘,预防大脖子病;吃海蛎子可以补充锌,预防睡觉磨牙的症状,这里所指的“碘、锌”指的是(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A.滴加液体药品 | B.检查气密性 | C.取用固体药品 | D.点燃酒精灯 |
A.﹣1 B.+1 C.+3 D.+5
5.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是( )
A.侯德榜 B.拉瓦锡 C.门捷列夫 D.张青莲
6.下列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露天焚烧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7.下列做法中,能减缓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面团发酵时放在温热处 B.人在进食时细细嚼食物
C.将食品放入冰箱冷藏 D.煤燃烧时向煤炉中鼓入空气
8.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
| A. | B. | C. | D. |
A.为防治空气污染,应加强工业废气处理 B.为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C.为节约化石燃料,应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D.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常在其表面覆盖保护层
10.钇(Y)是一种稀土元素,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钇属于金属元素
B.钇原子的质子数为39
C.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91
| D.钇原子的中子数为39 |
A.水泥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B.水泥造成了土壤的板结
C.水泥中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溶于水变成碱性物质,与土壤中的酸中和,改良了土壤
D.水泥使土壤的酸性增强
12.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 A | 4毫升水和4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8毫升 | 分子不断运动 |
| B | NaOH溶液、Ca(OH)2溶液均显碱性 | 溶液中都含有离子 |
| C | 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 | 物质组成元素不同 |
| D | 装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容易压缩 |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 |
13.如图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①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B.图①表示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图②说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了H2O
D.上述两图说明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14.天宫一号飞行器中的镍氢电池放电时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H2+2NiO(OH)=2Ni(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iO(OH)是混合物 B.NiO(OH)是反应物
C.Ni(OH)2 中含有两种元素 D.Ni(OH)2中Ni的化合价为+1价
15.分类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同学们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其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化学名称与俗名 | B.化学中常见的“三”与相关内容 |
|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氧化钙——消石灰 | 三种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
| C.元素与人体健康 | D.生活与化学 |
| 人体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人体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 用活性炭除冰箱内异味——活性炭的吸附性 食醋除水垢——食醋与水垢反应生成易溶物质 |
16.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10克碳酸钠 B.10克碳酸镁 C.5.5克氧化铜 D.10克镁粉
二、选择题:每题各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本题共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
17.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
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18.如图是氢氧燃料电池的示意图,电池工作时,H2和O2反应生成水,同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池中使用了金属材料
B.该电池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C.电池工作时,溶液pH增大
| D.该电池可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A.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等现象,所以凡是发光发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0.如表,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 A | H2气体 | HCl气体 | 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
| B | NaCl溶液 | Na2SO4 | 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过滤 |
| C | CO | CO2 | 通过灼热的Fe2O3 |
| D | CaCO3粉末 | CaCl2 |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
21.如图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 A. | B. | C. | D. |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向足量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稀盐酸中
D.向盛有一定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22.某气体x可能是H2、CO、H2O、H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一步气体均完全反应】
气体通过有关装置时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 装置编号 | A | B | C | D | E |
| 试剂 | 银溶液 | 澄清石灰水 | 氧化铜粉末 | 无水硫酸铜 | 澄清石灰水 |
| 现象 | 无明显变化 | 变浑浊 | 变红色 | 变蓝色 | 变浑浊 |
A.一定没有氯化氢气体 B.一定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
C.一定没有氢气和水蒸气 D.一定有氢气和水蒸气
三、非选择题
23.请从①熟石灰,②食盐,③钾,④氮气,⑤聚乙烯塑料袋,⑥水果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生活中常用做调味品的是 ; (2).随便废弃后会带来“白色污染”的是 ;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4).膨化食品常包装,充入的气体可能是 ;
(5).农业上用作复合肥的是 ; (6).日常食物中,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的是 .
24.化学式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1).现有下列化学式或微粒符号::①2CO、②Ca2+、③2H、④O2.其中,“2”表示2个分子的是 (填序号,下同),表示每个微粒带2个单位电荷的是 .
(2).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反应前后微观示意
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选项).
A.反应前后共有4种原子
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 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 |
E.该化学反应中,甲、丁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3
(3).胃酸过多须服用抗酸药.下表为两种抗酸药的有效成分及其构成微粒:
| 抗胃酸药 | 复方氢氧化镁片剂 | 铝碳酸镁片 |
| 有效成分 | Mg(OH)2 | AlMg(OH)3CO3 |
| 构成微粒 | Mg2+、OH﹣ | Al3+、Mg2、OH﹣、CO32﹣ |
①Mg(OH)2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下同);写出氢氧化镁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铝碳酸镁与盐酸的反应为:AlMg(OH)3CO3+5HCl═MgCl2+AlCl3+4H2O+CO2↑.则铝碳酸镁起抗酸作用的两种微粒是 、 。
25.Na2SO4是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等的重要原料。某Na2SO4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和MgCl2,实验室提纯Na2SO4的流程如图1所示。
(1).加入NaOH溶液可除去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添加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过量,可加入适量 (填名称)除去。
(2).操作a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3).溶液M中的溶质是Na2SO4和杂质NaCl,观察题图2的溶解度曲线,则操作b是:先将溶液M蒸发浓缩,再降温结晶、过滤.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以下,因为Na2SO4的溶解度 。
26.从微观视角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下面三幅示意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
A.电子层数 B.内层电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2).图2描述了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式或离子符号依次为A ,B ,C 。
(3).图3表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7.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仪器a和b的名称分别是 、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该装置的优点是 。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锰在此反应中起 作用,若想用该反应原理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
28.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金属的性质做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金属均已打磨,且其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1).试管②中化学方程式 ,试管②得出结论是:金属活动性 。
(2).比较①③两只试管现象中 的不同,可判断出铁的活动性弱于锌。
(3).通过上述实验,仍不能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若增加一个如图试管④所示的实验可判断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金属A是 、溶液B是 。
(4).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方案是某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上述实验对比观察①③两只试管判断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控制的实验条件除了金属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控制
了 相同。
(5).某同学看到试管②中溶液变成蓝色后,为节约金属将铜片取出,此时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 ,经过思考他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取2ml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 溶液中含有这种溶质 |
29.[提出问题]该厂排放废水中含有什么物质呢?
[探究报告]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①观察样品 | 无色澄清溶液 | 废水中不含 |
| ②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
| 废水中不含氯化镁 |
| ③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 废水中不含碳酸钠和硫酸钠 | |
| ④ | 废水中含氯化钠 |
阅读以上信息后回答:
①茶碱(C8H10N4O2•H2O)分子中 原子的个数最多;
| ②茶碱(C8H10N4O2•H2O)中 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 测定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样品质量(g)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g) | 320 | 0 | 820 | 900 |
| 沉淀质量(g) | 23.2 | 46.4 | 58 | 58 |
(2).当样品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