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7:31:45
文档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读书与评论2008.07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
推荐度:
导读读书与评论2008.07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
读

书与评论

2008.07

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

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的思想体系。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这一特质是深契于美学的根本精神的。美学在其实质上只能是存在的诗性之思。

一、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总是与人学思想有着血脉相关的联系,正如许复观所指出:中国文化特征是“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艺术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的关键。”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古代美学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的特点。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其出发点及其归宿点,依然是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他们之所谓道,实际是一种最高的艺术精神。”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禅宗美学也因其具有人生美学的内容而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则体现着禅宗美学的一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禅宗美学是将禅视为人人所具有的本性,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是宇宙万物的法性,是万物生机勃勃的根源,是天地万物之美的最高体现。它既是禅宗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又是禅宗所讴歌的最高的审美境界。禅宗美学使中国传统美学加深了对于人生、宇宙的诗性领悟,同时也使中国传统美学增添了于现世人生中使人生诗性化的内容与理论。

二、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

中国传统美学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现实人生包含了生命与生活,人的生命世界与人的存在状态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生命感受,体验、反思之中孕育出来。无论汉字“美”的最始初的文字,还是许慎“羊大为美”之说,都与中国原始生殖崇拜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在这一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观念,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气”是生命的本质。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只有具有生命的特征,生气灌注,气韵流转,才有了文学艺术之美,而中国传统美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范畴,也都是由生命的生气之美衍生而来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从而又体现出鲜明的体验美学的特征。中国传统美学的体验美学特征,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与自由。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张超凡

摘  要: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美学  独特品格  人生  当代价值

读书与评论

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

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

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

“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

“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

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

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在审美体验活动中,中国传统美学又

十分强调主体的积极参与,内缘已羽,外参群意,随大化氤

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最终趋于心源与造化的大融

合,即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

体验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超越而获得一种永

恒,无限的心灵自由与高蹈。而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

感悟。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美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

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

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

(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

学)的花与果。对人生美与艺术美的研究形成中国传统美学

独具特色的人生美论与艺术美论。人生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

核心。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宇宙之中,人是最为宝贵的,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在中国传统哲

学思想中,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禅宗,都把对人与

人生的探索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问题都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

而展开的。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

年》)。

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

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

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

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

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

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

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

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

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

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

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

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

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

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由于各自思想的差异性及其宗旨、目标的不同,儒、

道、释三家美学各自在对于人生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追求中,

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想。儒家美学发展出了“和”的

审美思想。强调美与善、情感与理智等方面的和谐统一。道

家美学发展出关于“妙”的审美理想。强调审美体验并不仅

仅在于对自然万物形式美的把握,而且在于体悟其中所蕴籍

的作为美的生命的本体的“道”与“妙”。体现了禅宗美学

重视对人的内在生命意义的体验,推崇对人生的一种随缘在

运,自然适意,宁静淡远,而又自足的自由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表现为一种

人生的审美价值取向。还体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

四、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美

如果说人生美构成了中国传统人生美学的深植于中国传

统文化土壤的根与干,那么,艺术美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

绚烂的鲜花与丰硕的果实。这种中国传统美学中向诗性栖居

的生成的关注与追求,现实地展开为两个基本向度。一方

面,将个人不幸与家国忧思汇融一体,以诗发愤抒情;或者

以诗排解内在心灵焦灼,安顿生命。从而诗(艺术)成为趋

向诗性自下而上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在人性的发展、人

格的养育与建构历程中,艺术又成为人生现实地超拔为诗性

栖居的重要构成部分,所谓“兴于诗”、“成于乐”(《论

语·泰伯》)、“游于艺”(《论语·述而》)。这种诗意

栖居的向往与追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性个体的审美

趣味与审美理想的体现,而且也是文化知识群体共同的心

声,从晋代的兰亭之会到宋代苏轼及苏门四学士等的西园雅

集,都十分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美学将艺术也看成同人一样的有机生命体,对

于艺术美的看法具有明显的人化特征。刘勰说:“必以情志

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心

雕龙·附会》)。基于人化的、以人拟艺的美学观念,中国

传统美学形成、发展出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并且具有独特特

性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美学理论。如“形”“神”

“气”“韵”“风”“骨”“筋”“血”等等。这些范畴与

思想之间相互关联而发展出了关于“形神”、“风骨”、

“气韵”等等,而这些丰富、繁多的理论范畴,又往往有着

错综复杂的关联,形成一个十分宏大的美学理论体系与美学

范畴体系,共同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作为生命美学的一个

突出方面。

中国传统美学不仅将艺术看成是一个犹如人一样的有机

生命整体,从而以人拟艺,而且也将艺术生命的特征与艺术

创造主体的特征相联系,因此,文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一

类的美学命题与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构成方

面。从而中国传统美学深入地探讨了艺术家的气质、才识、

志趣、学养,乃至于情感、心理、生理、艺术创造力等等诸

多因素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

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而言,是为解决、思考诗化人生的重要手

段与方式。并且,艺术也成为超越死亡,走向不朽的途径,

如曹丕所言:“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才者必至之

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不托良史之辞,不假飞驰之

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通过艺术,人

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体现出鲜明的生命美学与体验美学的特

征,强调、肯定美总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中国传统美

学是基于对人的自下而上意义、向度、价值、方式以及人生

境界等诸多问题的探索、体验、追求、领悟而建构起来的,

突出体现为人生的审美化、诗化,同时将艺术生命化、人

化。因而,中国传统美学在其理论意义上,不仅展示了中国

传统文化宝藏的一个丰富、珍贵的重要方面,呈现出不同于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独特的思想意义与价值。同时,对于当

代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世界政治格局步入后冷战时代的后

现代文化背景下,在西方美学话语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美学

处于边缘性话语地位,甚至有“失语”之忧的现代语境下,

如何重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美学理论体系与现代美学话

语,都具有不容否认的重要理论意义。

书与评论

2008.07

毋庸讳言,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思想成果的吸收、借鉴,离不开西方美学的参照系。然而,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同样也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要不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即我们在自己的民族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要提出和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原则。”如果我们的现代美学建构从自由民族文化的实际出发,而避免停留于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追逐与模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充分汲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资源的丰富养料,在对中国传统美学资源的深入透彻的研究基础之上,发展出自己民族的美学问题,并建构出特有的现代美学范畴、逻辑结构与思想体系。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的认识与看法,对于审美主体建构的高度重视,对于理想人格建构与审美人生境界的追寻,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维方式、特征,丰富的范畴体系等等,都将具有不可否认的理论价值。

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正如葛兆光所谈到的:“人文思想所指向的,常常是人自身的存在问题,人生在世总会遇到焦虑、紧张、恐惧、困惑,始终缠绕着人心。人怎么样自下而上是自古至今人们思考的老话题,古代人的思考并不一定比现代人的思考浅陋或简单。”美学思想同样如此,人生与审美所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不随时代、环境的转移而消逝。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思想对于今日而言,并未失去有效性,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和强调人生理想境界的审美追求,在强调人的现世生命的同时,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它在对人的高度重视与肯定上,也决非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强调的生物性、本能性的人,而是道德性、文化性的人,强调理想人格的建构,这些传统美学资源,在经创造性现代转化后,当对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精神世界的构筑起到诮有的作用。与现代文明相伴而来的是人的内在精神危机、灵魂苍白与心灵焦灼。而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的审美心胸的建构与陶养,强调澄心、虚静、澡雪精神,这对于“溺于物”(庄子语)、物欲无限膨胀的现代人,无疑具有解毒、清热、醒脑的功效。

总之,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富、宝贵而独特的思想内容,从现代解释学观点而言,中国传统美学不是已然成为过去的陈物,而是在对其不断的解释与理解中生成与常新,在对其不断的追问与运思之中,呈现出永恒的生命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特质[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金克木.东方艺术美学序[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刘小枫.人类美学的含义[M].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盛  宁.人文困惑与反思[M].三联书店,1997.[7]胡晓明.中国诗学的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8]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张超凡,河南省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古希腊文学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说过这样的话:“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有哲学意味。”①(P29)英国诗人艾略特也说过:“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②(P15)艺术所追求的东西,其核心就是宏大深邃的人生境界和精神价值,就是贯通古今世界的人生哲理,这种人生的指向性和哲理的启示力乃是艺术的命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之所以流传久远而不失恒久的价值,除了艺术水平高超外,在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是充满了哲学意味,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和感悟。因而,作品是否有哲理意蕴,其深广程度如何,就成了判定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因此,从作家角度说,几乎所有作家都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的哲理意蕴。从读者角度说,欣赏文学作品时,不能停留于对作品的具体的感性反应,不能满足于对于文辞和故事的品味上,而是要深入地探索和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从中发现一些富有哲理意义的人生体会。鉴此,探讨文学作品哲理意蕴的本质、特征, 对于正确把握和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哲理意蕴不无意义。

一、文学作品哲理意蕴的本质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哲理意蕴的本质。

○张全廷

略论文学作品哲理意蕴的本质和特征

摘  要:从作者的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真谛的感悟与体认,是作家对现实生活和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从作品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潜藏于作品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从读者角度看,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言外之旨”、“韵外之致”。文学作品的哲理意蕴具有抽象性、普适性和超越性的特征。

关键词:哲理意蕴  抽象性  普适性  超越性

文档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读书与评论2008.07每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感知方式等等多方面因子的影响、制约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发展的表现上说,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它有它的独特性与根源性。”因而,由此而孕育生发出来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有着它的独特品格,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传统美学是在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孕育生成的一种很不同于西方传统美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