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6 No.6
Nov.,2007
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曾红强
(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相关因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课余生活的建议。
关键词:课余时间;课余生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6124(2007)06 0115 04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优秀代表和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学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方面与中学阶段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个人支配的时间增多。据了解,大学课余时间与课内时间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 1,按照每天工作时间从6 00~22 00计算,一天的课余时间大约为8小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课余时间称作 智力生活的源泉地 与 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条件 。[1]可见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成为影响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大学生群体课余时间的利用现状,我们对复旦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商学院等全国12所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90份,回收率为86%。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整理,我们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发现了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可喜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完善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一、现象与事实: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调查
1.关于对课余时间认识状况的调查
威廉詹姆斯说: 我们这一代人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活。 [2]
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认识态度是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状况的基础,也是我们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25%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过多,有61%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适中,认为课余时间较少的学生只有1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余生活时间是较充裕的。关于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59人认为需要对课余时间的利用进行改进,占全部人数的81%,认为不需要改进的只有131人,占全部人数的19%。此外,希望自主安排课余生活的学生有532人,占总人数的77%。课外活动有详细计划并能很好实施的学生有124人,占总人数的18%,无安排或是计划落空的学生有566人,占总人数的82%。
2.关于在校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的调查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忙什么?他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与分配结构怎样?这些指标是反映学生课余生活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条件。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表2和表3。
表1 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状况(平均值)
内容比例/%内容比例/%专业学习22睡懒觉13
课外阅读8上网13社团活动、学生工作14体育锻炼10
参加勤工俭学等社会
实践工作
5
娱乐休闲及其他
(含逛街、打牌、下10
谈恋爱5棋、闲聊等)
115
收稿日期:2007 08 22
作者简介:曾红强(1971 ),女,湖南娄底人,湖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表2 大学生发展志向与课余时间利用状况对照表
(以每天8小时课余时间计算)
类别(小时,比例)出国或考研/%工作/%其他/%没想过/%专业学习 4.5,562,251,130.5,6
课外阅读1,131,13 1.5,180.5,6社团活动、学生工作0.5,6 1.5,18 1.5,18 1.5,18参加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工作0.5,62,252,250.5,6体育锻炼1,130.5,61,131,13其他0.5,61,131,134,50
表3 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理论学习类社会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志愿服务类体育健身类其他人数7582938213315570百分比/%11121312202210
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差异很大,其中出于 提高能力 和 丰富生活 考虑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最大,分别为27%与18%,因为其他目的参加社团活动的比例依次为 培养爱好 的占15%, 广交朋友 的占14%, 扩大知识 与 促进身心 的均为9%,出于其他考虑的有56人,占总人数的8%。
二、结论与成因: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状况的总结与原因分析
1.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总结
第一,课余生活展现了多样性与丰富性。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余生活内容广泛、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的扩大、校园文化活动、体育锻炼、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恋爱、上网及其他形式的休闲娱乐等。这种变化,仅从校园文化活动就得到了反映:从传统的书画琴棋大赛、才艺展示、演讲辩论到具有现代气息的模拟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活已逐步改变了单调的食堂 教室 宿舍三点一线的模式。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正迎来五彩班斓的时代,体现了多元化、时代性的特色。
第二,受自身发展志向的影响,在课余时间利用上呈两极分化之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与他们对自身的未来规划有很大关联。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出国的学生中,他们课余时间用来学习专业与外语的比例占了56%,远较其他类别的学生所占份额大;而在选择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学生中,他们比较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乐于参加各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团、学生工作、勤工俭学等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占到了43%的比例;但对于未来发展没有明确定位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课余时间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睡懒觉、参加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占用了50%的时间。
第三,社会性和实用性的课余生活比重越来越大。参加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的比例达20%,仅次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反映在学生课余时间分配上有了如下调整: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参加各类活动,甚至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舞台中体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
第四,从整体来看,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喜忧掺半,不容乐观。大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合理利用好课余时间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然而,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看法、利用上存在以下情况:认为时间充裕的多,有效利用的少;认识到位的多,行动到位的少;发现自身问题的多,真正改变的少;希望自主安排的多,希望别人安排的少;得过且过随意挥霍的多,有目标导向充分利用的少。这些,从数据中66%的同学对课余时间的重要性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 需要改进 的人数也占到了81%,但实际上 有详细计划并很好实施 的人数只有18%得到了体现,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时间白白浪费掉了。
2.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是决定课余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作为身心已渐趋成熟的大学生,如何选择自身的课余生活样式是其自身的事情,有接近80%的学生认为应该自主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同一所高校,拥有大致同一的环境,甚至生活于同一年级或班级,专业课程设置相同,因而拥有相同的课余时间的学生,其课余生活质量却大相径庭,这也说明了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学生自身。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是否成熟、自身发展定位是否明确以及对于从高中升入大学角色转化是否到位成为影响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心理上欠成熟的学生,往往缺乏自律自控能力,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一旦无人管就恣意而行,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安排时间,对于外界诱惑也不具备应有的抵抗能力,容易盲从,行为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但对于心理上较为成熟,角色转换到位的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效果明显趋好,课余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调查结果反映,将大学只是作为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阶梯的学生,不会有 船到码头车到站 的感觉,他们又会为重新树立的考研、出国深造乃至为找一份好工作等目标所
116牵引,争分抢秒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课余生活是充实而紧张的。
(2)学校的重视与引导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因素学校是集体活动平台的提供者,也是集体活动的重要规划者和组织者,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的好与坏,与学校的重视与否密切相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学校的学生,其发展抱负水平是不同的,对待课余时间的态度也不一样,反映在相关数据上也迥然相异。例如,复旦大学与湖南大学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的学生就认为本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种科技发明创作和比赛较多,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在学生群体中吸引力大、凝聚力强,学生对学校的课余生活持认可态度,并认为生活于其间给自身以良性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该类型学校的学生往往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标准也相对较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相对较好,反映在对 课余时间利用有详细计划并落实良好 以及在课余活动内容选择上集中于学习与从事学校社团活动等的人数比例较其他学校高。相反,有的高校的学生却认为所在学校对课余生活不重视,认为学校的软、硬环境均存在问题,表现在硬件建设上文体活动场地缺乏,在软件上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得课余生活没有特色、缺乏情趣、格调不高。学校的软、硬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育人成效,从客观上也就制约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发挥和课余生活水平的提升。
(3)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间接因素 在信息时代,开放的学校环境正日益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在校大学生被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所包围和左右,无论是作为主动还是被动的受众,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境界,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已成为必然。借助于互联网、大众传媒、频繁的人际互动,学校、学生正受到来自社会各方位的冲击,曾经超凡脱俗追求高雅知识的 象牙之塔 正受到 看不见的手 的牵制和左右,大学生课余生活也体现了社会作用的影子。社会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态度行为的变化方面,也体现在学生课余活动内容和形式选择上,而且,这种影响也有正向与负向之分。从调查中得知,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学生课余生活重要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也融入了许多社会 情结 ,无论是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都日益注重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使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力与交际能力。大学生群体也有意识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 充电 ,参加社团提高能力、扩大求知、广交朋友的学生比例达到50%。所有这一切,都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关系认识的务实态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社会的影响是两面的,它给学生课余生活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校园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文化娱乐场所鱼龙混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主要表现在:网吧、娱乐场所充斥学校周围,其内部管理混乱、活动内容低俗等诸多问题,必然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社会秩序状况欠佳,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时有发生,使得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事与愿违;社会中某些对时尚潮流、享乐浮华的过度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是一种诱惑,造成一种不健康的、与大学校园不协调的风气。这些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课余活动所需的优良环境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课余生活的质量。
三、措施与途径:有效改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建议
1.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确定发展目标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个人是课余时间的消费和享用主体,也自然是提高课余生活质量的责任主体。我们发现学生课余生活闲散、虚掷光阴的现象与学生没有人生追求、缺乏有效的目标牵引有关。因此,改善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何况成长经历、志趣爱好、性格特征千差万别的成长中的人呢?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也有不同于他人的人生发展志向,所以切忌用单一的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学生的课余生活,而重在引导学生找准定位,树立目标。美国大学生问题专家纳尔德 科瑞曾把人才分为六种类型如下图
:
研究型人才要求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熟悉,知识结构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对学术研究的高度热爱;艺术型人才要求对大自然极度的热爱与对世界万物的高度敏感性,对所涉及之艺术领域的精准把握;社交型人才要求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处理各方面关系的能力,较好的人格修养与形象气质;商务型人才要求较强的领导能力、适应能力、意志力以及判断力,对商业领域的敏感性;守规型人才是由一个人性格、自身智商所决定,适合于特定领域与特定工作环境的人才;务实型人才要求对专业知识的较好掌握,良好的性格,勤奋务实的态度。学生可以参照以上六种人才模式,认真剖析自己,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利用课余时间塑造自我,发展自我。
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主动克服外界的不良诱惑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 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运用的多。 [3]从他的话中我们明白了在学校和老师直接关照下成长的时间是很少的,大多数时间得靠自己所掌握,人的发
117展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由时间的有效运用。因此,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律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于同一个班级和专业的学生,他们所处的发展环境大致上是相同的,在大学毕业时素质和能力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课余时间利用态度的不同所带来的发展上的变化。因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成熟,是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克服外界不良诱惑,提升课余时间利用水平的重要条件。正如心理学家勒温所指出的:一个人怎样认识它的环境,取决于他的成熟度、知识和目的。[4]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也把环境、事物对不同人或同一个人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不同涵义称为 个性化涵义 。这说明了 环境 受人的选择所制约,环境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意志色彩的世界,从而使每个人真实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同于全部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成熟的大学生应该是在自身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对生活中的不良影响做到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并从周遭环境中寻求或者积极创造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并坚定地朝自身的目标迈进。
3.突出学校特色,培育校园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校园文化在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 风以化人 就是指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持久稳定性。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是一个大学的标志,更是教育感化学生的宝贵资源,因此,如何挖掘和培育校园的文化特色,积极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文化娱乐项目,是提升学生课余时间利用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各高校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等群体组织的作用,培育、建立起课余文化中心,积极地培养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利用艺术节、文艺晚会、校运会、学术沙龙等各类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要结合时代特点,为学生课余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如增设选修课程,武汉大学试行的持选修卡上课、厦门大学的周末第二专科学历进修等举措,都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效果明显;要加强学生课余生活的引导和管理,依托社团组织学生更多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科技文化服务、社区教育、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自觉地修正生活目标、改变生活态度。最后,课余生活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平台,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成为制约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增加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并及时做好新书、好书的推介工作;建设课外活动的场地;添置课外活动的器材等都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课余生活影响很大,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娱乐场所,还大学一个清洁、文明的校园,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信息社会和 大教育观 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时空将不断拓展,如何把大学生课余生活与课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前苏]苏霍姆林斯基. 中外教育思想专辑 :www.nbedu.
net.cn/jysx/jysx/shmlsjdjysx1.htm10K2003 12 1.
[2][美]威廉 B.威廉 詹姆斯. 态度,或者视角 http://news.
sina.com.cn/o/2005 08 12/03426670239s.shtml.
[3]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莫里斯 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译)
[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3.
Inverstigation and Study on How Students Make use of Their Sparetime
ZENG Hong qiang
(The Law School o f Hunan University,Chan gsha,Hunan410082,China)
Abstract:Through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shows how students make use of their sparetime,and analyses rel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ir sparetime.As to the present problems,it gives further advices on improving students spare life.
Key words:sparetime;spare life;c omprehensive qualities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