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第1章 生命的世界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 课型 | 新授课 | |
| 教学 目标 | 1.通过探究实验和测量,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生活方式、道德观念。 | |||
| 重点 难点 | 重点:1.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难点:活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 | |||
| 教具 准备 | 课件,活动图片, 活动的数据 | 课时 安排 | 3课时 | |
|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学法 | 教学反思 | ||
|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来看看我们熟悉的蚯蚓(出示),它生存的空间在哪?生物的生存空间统称为环境(同学们把课本中这句话画出来),也就是指它生活的环境?(板书:1、环境 定义) (出示)蚯蚓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土壤为蚯蚓提供了处所和养分,蚯蚓才得以在土壤中活动。它的活动又影响了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可以让土壤变得疏松,防止土壤板结,排出的粪便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那么,如果改变了土壤环境,会不会影响蚯蚓的生存呢?没有蚯蚓,土壤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对了,说明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板书: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首先,来看看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板书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好,像我们刚刚介绍的蚯蚓,我们知道环境中有因素会影响它的形态、生理及其分布,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为什么? (答 生态因素)(板书 2、生态因素 1定义) 对了,那生态因素有可分为什么?(板书 2种类) 不仅有阳光、温度、湿度、水分等非生物的因素,还有生活在同一环境的生物。 (答 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非生物因素(板书 a、非生物因素)包括了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那生物因素又包括什么呢?(板书 b、生物因素),它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请同学们看图小组讨论后来谈谈你们发现了什么? 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像企鹅,蚂蚁搬运食物,大蝌蚪捕食小蝌蚪,梅花鹿求偶争斗。 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较复杂。可以是捕食关系(狮子捕食斑马,螳螂捕蝉,相思鸟在吃种子),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海葵和蟹,珊瑚虫和海藻共生),是寄生关系(菟丝子寄生在植物上,猪绦虫寄生在猪肉内),还可以是竞争关系(农田里的作物和杂草争阳光、养料和水分)。 (1)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分开,则双方或其中一方不能生活。如:地衣,真菌和藻类是依赖关系。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各种寄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如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关系是生物界中最重要而且最常见的。 (第二课时) 下面我们通过P15的探究活动来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首先,我们来看看探究性活动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板书 探究活动一般的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板书 6步) 同学们都去做了吗?那我们提出什么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能作出什么假设?(霉菌的生活受温度的影响等) 那你怎么做的?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我知道我们大家用的材料都是馒头,还可以是其他的,(出示 根据你的日常观察和经验,你认为选用哪种食品容易长出霉菌?)(答:面包、馒头等湿润、营养物质丰富的食品。)。它的操作过程? 教师提示:1实验中只探究一个可变因素的作用,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这一个因素来观察该因素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2要比较,即实验组和对照组。3作好记录。利用表格(课本上也提供了提示表)或照片或绘图等等。 分析讨论(小组汇报,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实验结论(出示),可以再进一步探究(针对其他假设)。 其实像霉菌一样,其他生物生活也受到一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出示 蛇)课本也介绍了一些。 (出示 图片)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例子都有哪些? 拟态和保护色之间该怎么区别它们呢?→保护色只强调了颜色,拟态则不仅模拟颜色,还包括环境的形态,如竹节虫,甚至还有模拟其他生物的形态。 课堂练习(4道) 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 我们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知道它们相互影响,首先,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了解到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同样,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这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把内容看看,特别是活动。(板书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赞同这句话吗?那它说明了什么? 正确与否,我们用下面的活动来验证一番。好,首先,请同学来回顾上节课介绍的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它有几步,分别为什么? (6步)很好,掌声鼓励。那请同学们现在按着探究活动的步骤来对这个活动进行探究。 第一,提出问题 植物的类型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第二,作出假设 植物的类型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预测:在裸地、草地或茂密的灌木丛中,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最大,温度最低,在 裸地中的空气湿度最小,温度最高。) 第三,制作计划 可参考实验册11页,表格的设计很重要,可以像第四步的表,也可像13页的表。其中我们操作时应注意什么,才能保证我们的实验成功?(地点,选三个植被环境差异足够显著的测量地点,为什么要选择三个呢 ( 如果在不同植被环境同一时间测量湿度、温度的结果不一样,就说明植物影响环境)。干湿计的摆放(课本,紧接讨论1题),测量的时间,数据的记录和处理(联系讨论题2),(数据要换算成相对湿度,那为什么?) (通常我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环境的湿度。相对湿度指什么?)(板书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是在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含水量与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即相对湿度=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特定温度下空气中最大含水量×100%)(好,那我们哪一组为对照,及讨论题3) 还要将数据画成曲线,绘制曲线图。(参考实验册13页和14页)(讨论题4)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了解了刚刚的说法是正确的,植物改变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无论草坪还是灌木丛……(课本)我们要不要植树?对了。其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改良土壤,蚯蚓;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植物;传播疾病 恶化水质)像课本介绍的…… 生活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生物与环境所表现的相互关系表明,生物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状况而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理结构,生物的这种改变也直接影响着环境的改变,同时环境的改变也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因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统一的有机整体。那我们是不是应该跟大自然打好关系? 庆幸的是,现在我们人类已经认识到要和大自然打好关系了。像退耕还林、还草。已经重新审视……那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你应该做些什么?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布置作业 | 指导法 讲授法 讨论法 | |||
| 板 书 |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环境(定义) 2、生态因素 ①定义 ②种类 A.生物因素 种内 互助、相互斗争 种间 捕食、互惠互利、寄生、竞争 B.非生物因素 3、探究活动一般的步骤(6步)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相对湿度(定义) 相对湿度=特定温度下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特定温度下空气中最大含水量×100%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 有利的 ② 有害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