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各家学说(请大家补充)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7:15:57
文档

各家学说(请大家补充)

1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2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代表李杲。3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孙思邈】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2精神养生中﹤十二多﹥为丧生之本,﹤十二少﹥为养生之要。3饮食养生:详论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清淡,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4运动养生中﹤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5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6化裁古方:将小建中汤化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治
推荐度:
导读1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2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代表李杲。3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孙思邈】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2精神养生中﹤十二多﹥为丧生之本,﹤十二少﹥为养生之要。3饮食养生:详论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清淡,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4运动养生中﹤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5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6化裁古方:将小建中汤化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治
1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

2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代表李杲。

3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孙思邈】

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

2精神养生中﹤十二多﹥为丧生之本,﹤十二少﹥为养生之要。

3饮食养生:详论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清淡,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

4运动养生中﹤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5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

6化裁古方:将小建中汤化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治疗各种虚劳之症。

7创制新方:犀角地黄汤(解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鲤鱼汤,苇茎汤,神曲丸,大小续命汤(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耆婆万病丸,温脾汤,温胆汤.

【钱乙】

1字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门人闫季忠整理)

2小儿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3创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辩证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②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③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④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⑤肾主虚,无实也。惟疮疹,肾实则变黒陷。肾病,目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治疗方药:盛即下之,久即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①心气热-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②肝实热-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③脾实热-泻黄散;邪热伤脾-雨露散;脾气虚-益黄散④肺实证-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⑤肾虚用地黄丸。肝肾俱虚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4制方用药特色善用丸散创制新方:四君子汤加陈皮为异功散顾护脾胃喜用药引:用药柔润平和,力戒呆补峻攻,反对妄攻误下。

【刘完素】

字守真,《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

2《河间六书》非刘完素一人所为。

3刘完素治疗火热病的方法表里为纲辨治火热病:突破了《伤寒论》温药发表、先表后里的成规防风通圣散及用药特色三一承气汤及用药特色

4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中风(属内风)

5刘完素治疗中风的方剂:加减小续命汤,三化汤(开通腑法治疗中风之先河),大秦艽汤,地黄饮子。

6刘完素从中风轻重,筋脉抽搐的缓急来推测预后。7中风发有先兆,宜先期预防,所谓见微知著,止于萌芽。

【张元素】

1字洁古,《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家珍》。

2认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因而创立脏腑辩证理论,中药归经学说。

3张元素创制新方九味羌活汤。

4创立新的中药分类方法风升生类:阴中之阳,味薄则通热浮长类: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湿化成类:胃土气平,兼气温凉寒热;脾土味淡,兼辛甘甘咸苦燥降收类: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寒沉藏类:阴中之阴,味厚则泄。

5提出五种制方原则:风制法,暑制法,湿制法,燥制法,寒制法。

6张认为﹤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7创立归经学说归经即中药作用的定位,是某种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引经报使说即某些中药能引导其他中药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着向导作用,使全方发挥更好的疗效。该中药被称为引经药。

【张从正】

1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儒门事亲》(麻知几,常仲明)

2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3张子和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所导致的,邪气包括天地人三邪

4汗吐下攻邪三法包括汗法: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服辛散解表药物、灸、蒸、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出血疗法】:出血量多、砭刺次数多、刺激量大、刺血部位多,多用针,磁片。砭刺出血有循经取穴砭刺、病灶局部砭刺、鼻内弹刺砭刺出血三种。吐法:凡上行者,皆吐法也。服催吐药、引涎、漉涎、嚏气、追泪。伤寒头痛瓜蒂散,杂病头痛葱根白豉汤,痰实积滞,瓜蒂末,两胁肋刺痛,独圣散加全蝎梢,发狂,三圣散。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寒药泻下首选调胃承气汤及大小陷胸汤、桃仁承气汤、大柴胡汤;凉下有八正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散;温下无忧散,十枣汤;热下有煮黄丸、缠金丸;峻下有舟车丸,浚川散。“急则用汤,缓则用丸。”

5张子和的情志相生疗法不是完全依据五行生克。(以情胜情)

6反对滥用补法,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六种: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

7张子和用大黄很有特色。

【李杲】

1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密藏》

2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见解,创立脾胃学说,为补土学派之鼻祖。

3脾胃内伤的原因有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内伤

4脾胃内伤的病机⑴气火失调:元气不足,阴火上乘为元气之贼(即壮火食气)。李杲所论阴火包括亢盛之心火、下焦包络之火、相火、肾间阴火、七情之火、脾胃津亏燥热等多种。⑵升降失常:脾胃气盛,升降失司,湿浊下流,阴火炽盛。

5脾胃内伤的临床特征(内热伤中证症状分析) 脾胃气虚证候火热亢盛证候

6李杲临证经验与用药甘溫除热(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升阳散火汤。火郁汤)

【朱震亨】

1字彦修,元,金元四大家之一,尊之为丹溪翁。《局方发挥》《格致余论》

2明代王纶说﹤杂病用丹溪﹥。

3﹤阳有余阴不足论﹥,说明人体阴精难于充足,相火易于妄动。

4认为相火寄于肝肾﹤肝肾之阴,悉具相火﹥,在正常情况下生生不息之相火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和脏腑关系:虽然寄存于肝肾,但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密切联系。

5相火妄动危害:煎熬真阴,耗伤元气。

6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

7火证论治:实火可泻火郁当发虚火可补

8痰证论治:病因病机:脾虚,湿滞,气郁,火炎临床表现﹤百病兼痰﹥治疗:实脾燥湿:是治其本,以绝生痰之源﹤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治痰先治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痰淤同治:重视痰淤互结。二陈汤为基本方预后:兼气郁者难治,气湿痰热者难治。

9郁证⑴病因病机:病位在中焦,以气郁为关键。⑵临床表现:六郁﹤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治疗:重在调气,芎术为主,越鞠丸。

【薛己】

1字新甫,号立斋 明《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明医杂著注》

2重视脾胃和肾命,是温补学派的先驱。

3认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人之胃气受伤,则虚证峰起﹥。

4薛己临证强调温补脾肾,注重人体阳气,常用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补养肾命。

5薛己温补脾胃的四证四方: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六君子汤加炮姜)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四物汤)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八味丸)

6薛己用药方法:朝夕互补法,急证骤补法,偏虚纯补法。

【张介宾】

1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

2善用补益方药,后世称为温补派的宗师。

3善用熟地被称为张熟地。

4三方面论述其真阳论:形体之辩:形体是基础但阳气是生命活动之关键寒热之辩:阳气是自然界各种生机的主宰水火之辩:一切生命物体源于﹤天一之阳﹥,一切生活机能又是﹤少火生气﹥的作用。

5五方面论述真阴论:真阴之象:即人之形体。阳化气,阴成形。真阴之脏:命门。五脏阴精统于肾,肾之阴精藏命门真阴之用:真阴属水是命门火的基础,命门养于阴水之中,真阴之用指命门水火的功用。真阴之病:即命门火衰,水亏之候。真阴之治:因水亏火衰皆在命门,故治疗真阴不足,既可壮命门之水,又可阳中求阴补阳以生水。

6张景岳首先提出二纲六变的辩证纲领:阴阳为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辩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7张临证用药特色:左归丸:补阳益阴,阳中求阴,纯补无泄。主治真阴肾水不足。右归丸:阴中求阳,主治肾阳不足或火不生土左归饮:壮水之剂,用于真阴虚而火旺者右归饮:益火之剂,用于命门之阳衰阴盛。

8张景岳治虚损特色:阴阳相济,填精补血,长于温补。

9重视药物思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人参熟地为治世之良相附子和大黄为治乱之良将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秉静顺之德附子走而不守,大黄斩将夺冠。

【吴有性】

1字又可,号淡斋,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瘟疫学派的先驱。《瘟疫论》。

2吴有性的杂气致病特点:传染性,流行性:接触杂气不一定都被传染,与正气盛衰及杂气多少有关散发性偏中性病种特异性:某种杂气只能引起某种疾病,不同杂气引起的疫病种类也不一样病位特异性:某气传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物种特异性:杂气不同,所致物种病变各异。

4瘟疫多从半表半里的膜原开始分别向表里传变,分为四大类九种,称九传。所谓九传者,病人各得其一,非谓一病而有九传也。

5吴有性治疗用药特色(提出治疗瘟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疏利膜原:三消饮为治疫之全剂辛凉发散:白虎汤,举斑汤攻里通下:认为大黄才是治本之药,常大剂量用,认为﹤三承气功效俱在大黄﹥注意养阴:清燥养荣汤生姜护胃:善用生姜和胃调中。

6吴在瘟疫各个阶段治疗瘟疫初起,疏利膜原—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三消饮(消内消外消不内不外,使邪气溃散,表里分消疫邪传胃,下不嫌早—“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 ,下之则里通表和、逐邪外出。目的为驱邪。反对大剂芩连栀柏,重用大黄:承气汤。疫后养阴,不宜温补。整个过程都注重保津护阴。对下后疫邪已清主张用 清燥养荣汤。愈后投药不易,莫如静养节饮食(勿妄投寒凉,破气及参芪术等补益之品)。

【叶桂】

1、字天士,号香岩,别号上津老人,清,《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2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纲领。

3认为肝风的主要病机在于阳化内风。

4叶养胃阴经验:主张脾胃分治,认为﹤腑宜通即是补,甘濡润,胃气下行﹥,治疗胃阴不足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濡养胃阴。

5叶治疗虚损的经验甘药培中:在于恢复胃气血肉填下: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益气养血(阳虚以鹿茸为主,阴虚以龟板为主)中下兼顾,对肾阴亏损兼见胃气不足者中下兼顾静养节欲:药物只起辅助作用饮食调养﹤食物自适,即胃喜为补﹥

6久病入络说(治疗络病以通为主)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治疗:辛以通络,攻坚磊,佐以辛香治法:辛润通络法,辛温辛香通络法,辛咸通络法

【王清任】

1又名全任,字勋臣,清,《医林改错》。

2王勋臣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3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的脑髓说(非言脑主神明)

4王勋臣治疗淤血的方法:分部治疗法(将人身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在内以隔膜分为上下两段,隔膜以上为胸中又称血府,隔膜以下为肚腹。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之症少腹逐瘀汤:主治妇人少妇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嗣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中风。

5王倡导无风论,认为元气亏损是导致半身不遂的本源。

6创制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以补气为主,活血次之。

7王氏辨治血瘀证的基本思路﹤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吴师机】

1原名吴樽,又名安业,字尚先(或杖仙),晚年自号潜玉老人。《理瀹骈文》(原名《外治医说》)

2《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这也是外治法的理论基础。

3吴认为外治中药由皮肤毛窍或五官九窍吸收,通过经络布达全身与病所,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4外治法的三焦分治法上焦病变:用嚏中焦:以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缚熨法)中用填下焦:以药或研或炒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下用坐。

5《理瀹骈文》云﹤膏法取方,不外于汤丸,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成膏﹥膏方取法于内治汤药(不是所有内服方药都能熬膏,必须结合外治用法的特点随症而变,将内服有效汤丸制成膏药或其他剂型外用)

6吴总结膏药功用:一是拔,一是截。拔之邪自去,截之邪自断。

7吴膏药组方特色:喜用大方,有常用五大膏膏面药可假猛药、生药、香药,率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三焦通治膏:上焦内外热证多用清阳膏;中焦郁结多用金仙膏(又名开郁消积膏)贴胸口或脐上治疗气痛,腹痛,痢疾,疟疾等;下焦寒湿即风寒湿痹多用散阴膏。膏药贴法:若脏腑病,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

【问答】

1试诉叶氏的胃阴学说?答: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胃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2.试述叶氏阳化内风说的主要内容。答:叶氏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肝风内动,为“身中阳气之变动”,“非外来之邪”。产生肝风的病因,与肝、心、脾、肺、肾皆有关系,但总与厥阴肝木相关。针对“阳化内风”的病机,叶氏提出了“和阳息风”、“滋补肝肾”、“清金肝木”、“养血息风”、“培土息风”、等多种方法,叶氏对肝风病证的治疗,重视人体之正气,先培补人之正气,再用镇阳、和阳、潜阳之品以调和阳气之变动,从而达到息风的目的,反而少用全蝎、蜈蚣、地龙等息风之品,体现了叶氏治病求本的思想。在方药的运用上,叶氏灵活变通前人的名方,去其温燥之品,保留其润血、育阴、镇阳诸药,开拓了古方的新用。

3.试论述叶天士久病入络说。答: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4叶氏的脾胃分论和胃阴学说的主要内容。答:叶天士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治疗:①治脾宜升:甘温扶脾,黄芪、白术、升麻、柴胡──补中益气类②治胃宜降:甘平或甘凉濡润法,沙参、麦冬、扁豆、竹叶──麦门冬汤类

5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答: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6叶桂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答: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阐发了温热病病机。他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直须凉血散血”,较深刻地揭示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并发展了温热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从而为温病学确立了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后世发展温病学的基石。如薛雪、吴瑭等受其启示而各有发挥,把学说的发展推向了空前昌盛的阶段。二是重视辨舌验齿,充实了温热病诊断内容。叶桂发前人所不及,于舌、齿、斑、 的辨证积累了大量而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助于温病的辨证论治,因而成为温病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简述张从正三邪发病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答:张从正所称“三邪”,指“天地人邪三者”。张氏认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一旦太过,都可以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都发生病变。他指出:“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

2简述张从正的“邪气致病说”。答: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都能发生病变。血气流通:邪气影响导致血气壅滞不通。

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答:刘河间“心火暴甚,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李东垣认为“本气自虚”,即资深元气不足,正气自虚而成。朱丹溪主张因“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张景岳提出内风非真中风,创立非风病名,阴虚 “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缪仲淳提出“内虚暗风”。叶天士提出“阳化内风”;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2河间学派的概念是什么?研究内容有哪些?创始医家是谁? 答: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以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以火热论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启发下,在潜心研究《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形成了火热论的思想。大倡“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甚”说,主张药用寒凉,成为河间学派的创始医家。  

3简述王清任对血瘀证的分部治疗方法?答:王清任辨治瘀血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根据瘀血的部位不同, 采用不同的主治之方,可称之为分部治疗法。他把人身分为内外两部分,在外为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在内以膈膜分为上下两段,膈膜以上为胸中,又称为血府;膈膜以下为肚腹。王氏立通窍活血汤主治头面四肢和周身血管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主治肚腹血瘀之症。此外又有主治妇人少腹积块、痛经崩漏及调经种子的少腹逐瘀汤。此四方为王氏主治男妇血瘀诸证的主方,临床最为常用。  

4吴瑭对温病治疗的贡献?答:吴瑭指出,温病治疗始终以救阴精为主,确立了清热养阴的基本大法,他总结了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三法以解肺卫之邪,清里热又有清营汤、清宫汤、清络饮三法。养阴之法,创立了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还创立了增液汤、五汁饮、雪梨浆、大小定风珠。  

5试述刘河间玄府气液说的主要学术内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答: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刘完素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以“气液宣通”为前提,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密切相关。病理上,刘河间认为热气怫郁是玄府闭塞的主要原因。治疗方面,应以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为主要原则。总之,刘氏“玄府气液宣通”说,是其病机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研究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的运行情况。    

6试述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的主要学术内容。答:指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其治疗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这是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7试分析李东垣“阴火上冲”的病机及其虚实属性。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 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  

8论述李杲的内伤热中证.。答:病机: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此外,李氏又认为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症状可见脾胃气虚,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以及火热亢盛,如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三焦九窍积热等。治疗经验:①升阳益气,甘温除热,多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②苦寒直折,多用朱砂安神丸。③滋阴降火,多用熟干地黄丸。李氏谴方用药的特点了,可归纳为重视整体,调治局部,治病求本,本于脾胃;因证投方,灵活权变;多多益善,亦用精专。  

9李杲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有何区别?答:内伤热中证的发热恶寒是由于内伤脾胃,脾胃升降失常及元气阴火的关 系失调所致。脾胃受损,则不能正常生化元气,升阳布精,上焦心肺间阳气不足,不能布散卫气,温煦体表,但见风寒或居处阴冷,便恶寒。发热则是元气不足,脾湿下流,内塞于下焦,使肾间阴火上冲头面,旁彻皮毛而致发热。而外感的发热恶寒是因为风寒外束,闭塞皮毛,使卫阳不能外散,内郁而发热,表闭而恶寒。   

10李杲甘温除热法?答:李杲认为,治疗内伤热中证,用甘温之药可补益脾胃,升其阳气,从而达到使阴火戢敛的目的,即“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所谓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如少加黄柏以救肾水,泻阴中之伏火;若烦扰不止,则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若气浮心乱,则用朱砂安神丸镇固之。但只需适可而止,否则会使病情复杂化。

11请简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答: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相火之常,朱震亨认为人身相火寄于肝肾,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此外与心包络、三焦、胆、膀胱等亦有关,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而凡脏腑、经络、气血等正常功能以及生命活动的延续无不体现了相火的作用。  相火之变,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等诸多方面。丹溪认为伤于七情六欲者常先激起“脏腑之火”,然后进一步导致相火妄动。房劳、大怒可使相火直接起于肝肾,心火妄动更易引动相火,相火之妄动必然消耗阴精,其病变较多,危害甚大。

文档

各家学说(请大家补充)

1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2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代表李杲。3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孙思邈】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为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2精神养生中﹤十二多﹥为丧生之本,﹤十二少﹥为养生之要。3饮食养生:详论饮食宜忌,提倡饮食清淡,主张少食多餐,强调食物治疗。4运动养生中﹤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5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6化裁古方:将小建中汤化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