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13少年中国说 | 主备人 |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 ||||||||
| 教学 重点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学习本课的写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
| 教学 时间 | 两课时 | 信息 技术 | PPT课件 | ||||||
|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 |||||||||
| 环节 | 问题设计 | 活动内容 | 设计意图 | ||||||
活动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一、激趣导入。 课前预习,交流梁启超的名言。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 用充满感情的话导入课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 |||||||
| 活动二: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 按要求自读课文 | 二、读文识字。(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学习生字: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朗读 正音 |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活动三: 默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 |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2)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3)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 三、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5)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6)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7) 层层深入:智——富——强————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出示课件8) 红日 (黄)河 潜龙 乳虎 鹰隼 奇花 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引导学生书上的注释。 质疑文中不懂的字。 预设:故:因此 则:便;就 | 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 ||||||
| 活动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 四、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 这个环节有助于夯实基础,并且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 ||||||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 |||||||||
| 环节 | 问题设计 | 活动内容 | 设计意图 | ||||||
| 活动一:复习引入 |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出示课件12) 板书:泻 潜 试 胎 皇 履 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__________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板书:层层深入 |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夯实基础。 | |||||||
| 活动二:品析课文 |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 | 二、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 师引导,生总结。(出示课件13) 这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句为总起句,起引领全段的作用,下面的部分围绕这句话进行阐述。 板书:总分 总领全段 ②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师引导,生总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智、富、强、、自由、进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少年的责任。排比的修辞语气紧凑,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少年和中国的关系?完成下列表格。(出示课件14) 少年 | 中国 | ||||||
2.朗读、感受第二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出示课件15)
①“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②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出示课件16)
③“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这些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读课文,并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7)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这些事物都是动态描写,都充满着生命力。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变成诗歌的形式朗读,体会对仗。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汱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如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吹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预设:四字词语,读来有气势,有节奏。
思考: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
④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8)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主学习,详细地研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本文第二自然段非常有韵味、有内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能加深理解 | ||||||||
| 活动三: 体会情感,赞美祖国 | 在朗读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体会 | 三、小结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 |||||||
| 活动四: 背诵积累 |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 ||||||||
板书设计 | 总分— 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 磅礴的气势 蓬勃的生命力 赞美之情 动词:泻 潜 渊 胎 履 纵——层层深入 | ||||||||
| 作业设计 | 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 ||||||||
| 教学反思 |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梁启超的名言。一开课,便让学生交流名言,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初步从名言中认识梁启超,既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为学习本文及感受人物品质作好铺垫。 二、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探究性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便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辩论理解之中,情感立刻在思维碰撞中得到感染和升华。再次激发学生: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每个学生都畅所欲言,为中华之兴盛而努力的志向扎根心中,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 三、品味特点,感受写法。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运用了排比、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课文第2自然段,每句话都是有2个四字词语组成,我变化成诗歌的格式,让学生朗读体会这段文字的特点,学生很快发现:对仗、押韵,所以这段文字读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