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7:21:25
文档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摘要:当前,手机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大学生们及时与亲友通信、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在对手机媒体的运用之中,大学生网络生活高覆盖率与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能力引发关注,网络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断能力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面临严峻挑战。鉴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应该理性看待,坚持以主流价值引领为主,学校的教育引导为辅,逐步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路线的正确引导。关
推荐度:
导读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摘要:当前,手机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大学生们及时与亲友通信、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在对手机媒体的运用之中,大学生网络生活高覆盖率与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能力引发关注,网络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断能力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面临严峻挑战。鉴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应该理性看待,坚持以主流价值引领为主,学校的教育引导为辅,逐步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路线的正确引导。关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摘要:当前,手机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大学生们及时与亲友通信、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在对手机媒体的运用之中,大学生网络生活高覆盖率与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能力引发关注,网络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断能力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面临严峻挑战。鉴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应该理性看待,坚持以主流价值引领为主,学校的教育引导为辅,逐步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路线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社会化;网络道德

一、当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排序

手机功能百分比(%)

通话98.6
短信(飞信、微信)96.1
娱乐(QQ、游戏、人人、蘑菇街等)

81.5
拍照与摄影62.1
学习(百度、宜搜)28.2
计算器21.1
视频播放14.6
蓝牙功能10.7
秒表计时4.3
地图软件4.1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意识到手机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首先,在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积极影响选项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能及时与亲友通讯”、“得到休闲与娱乐”、“增加人际交往、结交朋友”三个答案,具体比重如下:

能及时与亲友通讯72.9%
得到休闲与娱乐66.2%
增加人际交往、结交朋友62.7%
聊天可以让自己放松、发泄情绪27.2%
能及时了解社会信息21.3%
促进了自己的学习10.3%
而在消极影响选项中,调查结果如下:

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引发手臂、眼睛疾病,甚至会损伤大脑、身体健康71.3%
不分时间、地点玩手机会影响学习66%
使用手机容易造成同学间互相攀比52.8%
淫秽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会危害身心健康25.6%
会和同学、家人疏远3.7%
二、大学生社会化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高校特定的环境和高等教育特定的体系下内化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文化,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以特定的行为模式,成长为专门人才,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过程。〔1〕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社会化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学生主要通过新媒体获取政治知识,但缺乏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实践;二是大学生易受到网络文化和网络参照群体的影响,最终弱化了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的遵守,模糊了社会良知的底线;三是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1、网络传媒强烈冲击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评价能力

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鲜活的信息、漂亮的主页让许多大学生流连忘返。一方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造成少数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紊乱。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网络冲击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趋势。网络传媒渗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对大学生在社会信息的获得、思维方式的改变与价值判断的同化等方面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多种思潮并存考验自主选择能力。网络传媒最大可能地以形象狂欢的手段提供文字和视像快感,影响乃至消弭大学生判断选择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大学生陷入网络负效应的泥潭,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甚至于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心理。

调查显示:持有“新媒体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的大学生超过60%,但受影响程度轻重不一,大学生的价值观显现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因为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中。

2、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志

网络世界呈现的是一个良莠不齐的复合体,其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迷误、偏私及丑恶。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确定性难度增大。在网络中主体行为以“虚拟实在”的情形进行,个人在网上往往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滥用自己的权力。大学生愿意在自己的文化环境中寻求生活的支持和认同。网络正是这种认同感的重要资源,虚拟生活往往会让大学生的认同得到前所未有的放大。其非理性和情绪化所造成的局限,使得部分大学生萌生出物质化和世俗化的倾向,从而对真善美的感知不在明确。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不能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理性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弱,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如果缺乏正确引导,部分大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

虚拟网络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弱化、社会责任感降低、自律意识缺失,这主要表现为诚信缺失。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为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甚至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便利条件。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在网上不能或不愿透漏真实信息,这就形成了诚实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之间的某种悖论。因此,网上信息真假共存,很多大学生表示在聊天时说真话要视情况而定,一般不会再网上填写个人真实资料。部分大学生网民对一些基本道德规范缺乏正确认识。由于学生沉迷网络浪费了大量的课余甚至是上课时间,面临期末考试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不自信和恐慌的情绪,从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躲避考试或者在考试中作弊,由此陷入永无休止的恶循环之中,漠视道德规范越来越明显。

3、网络虚拟空间影响大学生的交往行为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调查显示: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2〕。

网络世界本身的诱惑性与大学生的好奇心所形成的合力异常强大,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现实与虚拟理性选择和反思质疑能力的严重失衡。一方面,有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空间,有脱离现实社会而成为网络奴隶的危险。个别大学生把现实中的一些压力或空虚通过玩网络游戏的方式进行发泄和转移,甚至通宵达旦沉迷其中。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疏远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威胁到现实人际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感。CNNIC2009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8.6小时,部分参加社会活动较少、性格孤僻、心态失衡的大学生更长期沉迷于网络中。尤其当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比现实世界多时,就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更加倾向向网络中寻求安慰。久而久之,这种循环很可能造成这样一个后果:只愿意在网络上虚拟完美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中的某些缺陷。如此密集地参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必定会减少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其结果必将是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人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虽与现实道德有着不同的规律,但两种道德表现必然相互影响。网络生活赋予个人从未有过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网民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理性自律。可以说,网络社会离不开道德关怀,网络社会呼吁个体的道德理性精神。大学生网络生活要求其具有道德理性,高校应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抢占网络阵地,赢得学生教育话语权;积极借助网络沟通,推进师生深度交流;澄清事实,发布正面导向,引导学生在复杂的价值争论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1、加强主流价值引领,培养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认知能力

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主导型、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体现鲜明的时代要求、贯穿共同的价值目标、突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反应时代的道德诉求。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及其特殊规律,加强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网络平台的育人功能,注重人文方式的涵育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着眼多方力量的统筹协调,从而有效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使学生对道德评价和道德认知能力有一个正确的标准。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社会地位上,主动融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2、实施校园文化推动提高学生道德意志水平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最重要的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有一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我认为,创建校园文化可以从中析取一些经验,那就是以校园文化为引导,提高学生道德自律和道德意志水平。

学校应建设和创新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精神,主动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因为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富有特色的媒介资源,例如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校园媒体因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可以作为大学生接触媒介和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有利于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媒介教育环境。基本方法是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教育组织实施体系:以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拓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的网上网下联动作用。使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道德自律和道德意志水平,并且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手机媒体,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有利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应有社会主人翁形象,加强学生主人翁意识。

3、推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增强学生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由于部分学生沉迷手机网络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存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构建以三种模式为关键点的实践教育创新体系,打造学生喜爱的日常化实践模式。〔4〕

整合原有寒暑假社会实践、双休日社会实践、课余社会实践的体系与资源,以学校实践教育特色项目的社会实践工程、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德育示范基地为依托,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效益。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强和改进,增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摆脱虚拟网络的束缚,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和性格,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4、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终实现理性自觉

     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对其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及科研优势,将科学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构筑独具其学科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学生个体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提高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将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因为自我教育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主动教育,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对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7):16-18.       

  〔2〕乾坤.放纵与自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3):15.

〔3〕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0,08

〔4〕徐建军,胡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10,07

文档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手机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摘要:当前,手机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使大学生们及时与亲友通信、及时了解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同时,在对手机媒体的运用之中,大学生网络生活高覆盖率与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能力引发关注,网络生活中道德理性判断能力的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理性判断面临严峻挑战。鉴于大学生在社会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应该理性看待,坚持以主流价值引领为主,学校的教育引导为辅,逐步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的路线的正确引导。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