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5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完成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酝酿(liánɡ) 黄晕(yùn) 发髻(jì) 栀子(zhī)
B、唱和(hé) 肥硕(shuò) 鳊鱼(biān) 乌桕(jiù)
C、寥阔(liáo) 枯涸(ɡù) 清洌(liè) 梦寐(mèi)
D、澹澹(dàn) 耸峙(sǒnɡ) 栖息(qī) 禅心(ch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获益非浅 绞尽脑汁 愚蠢 窒息
B、小心翼翼 随声附合 祈祷 显耀
C、蜂围蝶阵 多姿多彩 酝酿 抖擞
D、毕恭毕敬 黯然飘渺 恣情 弛骋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高高地挺立)
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指声音响亮明朗)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姿态优美)
4、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拟人、排比)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比喻)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比喻、拟人)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选自《预言》,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B、《夏感》选自梁衡的《梁衡文集》,文章写了夏天的紧张、热烈和急促,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马致远,元大都人,著名诗人,他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D、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背影》等。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 )
A.小宁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B.班长李华学习好,品德好,在班上德高望重。
C.韩日世界杯上,中国足球队以0比2不敌哥斯达黎加队,大家对此津津乐道。
D.“六一国际儿童节”到了,邻居家小女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可爱极了。
7、我们说话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相应的用语,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请别人为自己修改文章时应说“斧正”。
B.称别人的父亲叫“令尊”。
C.自己对别人说话叫“对牛弹琴”。
D.请别人帮忙应先说“打扰”。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位发言人_________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开通了。
(3)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_______日本年青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
C、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
9、下列古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景色的一项是( )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读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 )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了诗人宽宏大量 B、表现了诗人高雅风度
C、表现了诗人反击艺术 D、表现了诗人自命清高
二、阅读理解(完成11-25题,每题2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1-15题,每题2分。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
11、阅读语段,联系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春》,作者朱自清,字佩弦,著名作家、散文家,代表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等。
B、作者围绕“春”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美的追求和对光明的向往。
C、第一语段是春风图,写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
D、第二语段是春雨图,写出了春雨贵如油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12、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比喻)
B、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拟人)
C、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排比、比喻)
D、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比喻)
13、如果将第1自然段划分层次,正确的划分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14、文中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3分)
A.混 脑 罩 静默 B.夹 恼 盖 沉默
C.混 恼 笼 静默 D.混 恼 飘 静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第①句从人的嗅觉出发,写出了春风温柔温暖的特点。
B、第一段中的第③句从人的听觉出发,写出了春天里鸟鸣的宛转和笛声的嘹亮。
C、“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依次写了春雨的亮、细、密的特点。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青翠、浓绿的特点。“逼”极写了小草的青翠,以一个动词达到了形容词达不到的效果。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6-20题,每题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6、给这段话选一个标题。( )
A.雪后的景色 B.冬天群山美
C.雪后图 D.雪后山更美
17、.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究竟“妙”在哪里?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衬托得更加美丽。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18、本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9、本文写景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事件先后 D、景物主次
2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作品收在《老舍文集》里。
B、作者围绕“妙”字,描述了小雪使矮松越发青黑,给蓝天镶上银边,给山穿上花衣,薄雪还会露出点粉色这四个方面的景色。
C、文中的“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一句中的“白”指积雪,“暗黄”指的是草;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然之景的美丽。
D、本段文字作者主要描述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三)读下面古诗,回答21-25题,每题2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B、《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宋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C、《观沧海》一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和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
D、《钱塘湖春行》通过对初春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之情。
22、阅读《观沧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并以“观”字统领全文。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写的实景,静动结合,写出了岛上的数目繁多、百草丰美和波涛汹涌的海面。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实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借助奇伟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和自己的宽广胸怀、伟大抱负。
23、阅读《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4、下面选项中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5、对两首诗歌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写出了作者在观沧海之后的欣喜与喜悦之情。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竦峙”意为“水波荡漾的样子”。
C、“早莺”“新燕”“渐”“浅草”等词语都可以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D、“水面初平云脚低”中“云脚低”是因为初春的时候云彩靠近地面,所以看着很低。
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
22 | 23 | 24 | 25 |
三、诗词默写:(5分)
26、《天净沙秋思》中集中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悲哀地诗句是: , 。
2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28、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
李商隐(唐)《夜雨寄北》
四、课外阅读理解(阅读文章,完成30-34题,共15分)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①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老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②我在静悄悄的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第一抹春色。在寒风料峭的二月里,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我捏起那一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孩,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③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和()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花朵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上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水彩,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使用小手指将它们拾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教室里,被映上了暖暖的春意。
④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学生的课桌上花事纷繁起来,演示着春天的进程。一到春天,孩子们翻山越岭来学校,路上只要一弯腰,便能采一把在手里。这些山里孩子,有的还穿着露趾的鞋,穿着哥哥姐姐肥大的旧衣裤,他们吹着柳笛,摇着野花到了学校,便把花插在课桌上。有的孩子,还用细线 把花枝绑在铅笔上。花枝轻抚小脸,让人想不清,是花枝染红了小脸,还是小脸染红了花枝。
⑤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般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这一节课,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我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⑥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晴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句子: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30、文章开头描写户外初春的景色的作用是什么?(3分)
31、根据语境,选出恰当的词填在下列句中括号内。【备选词:萌动 涌动 蔓延 洋溢 】 (2分)
这以后,稍一留意,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 )和( )了。
32、从②③④小节中各找出一句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放在一起反映出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3分)
第②小节:
第③小节:
第④小节:
33、概括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 ,赞颂了师生之间▁▁▁▁▁▁▁▁▁▁▁▁▁▁▁▁,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4分)
34、第②小节中,男孩“仰脸望着我,笑了”,男孩的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五、作文(50分)
35、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愉悦……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陶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卷(一)参:
1-5 DBCCC 6-10 DCDAC 11-15 DDBCD 16-20 DCDBC 21-25 BCDBC
2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8、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
2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0、与后文形成对比,突出了教室里春意盎然。
31、萌动 蔓延
32、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
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
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
33、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谐美好的关系。
34、为老师跟自己一起领略春光而会意的笑
35、略
1.七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搭配不当:主干成绩是班级,去掉“一个班级”)
2.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搭配不当:去掉“不再”或“不”,或将“不再”改为“继续”)
3.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搭配不当:效率与改进不当,将效率改为提高)
4.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搭配不当:在“今年”后加“的阅兵”或将“是”改为“举行”)
5.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吃龙虾,会导致病情加重。(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在“过敏性鼻炎”后加“患者”)
6.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成份残缺:缺主语,删掉“随着”)
7.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休冠军。(成份残缺:缺主语,将“经过”和“的”删去)
8.这所九年制寄宿学校的150多名学生是地震中伤亡最少、震后复课最早的学校。(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学生是学校”)
9.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搭配不当:意识不能培养,应删去“和培养”)
10.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一面对两面:应把“是否”删掉)
11.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语意重复:“由衷”与“在心里”重复)
12.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多重否定造成语意混淆:应将“不再”改为“再次”)
13.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成份残缺:缺宾语中心词,应在“不合理”后加“的现象”)
14.在这次煤矿事故中,创所胡遇难的矿工中唯一的幸存者。(前后矛盾:)
15.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前后不搭配:应改为“昆明的三月”)
16.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语序颠倒)
1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18.福州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成份赘余:删掉“的原因”)
19.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缺主语:删去“通过”)
20.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21.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缺主语:删去“由于”)
22.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句式杂糅:应删掉“靠的”)
23.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搭配不当:应删掉“的寿命”)
24.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单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渐严重。(成分赘余:应删掉“经常性的”或“频频”)
25.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逻辑错误:手机不属于证件)
26.我校这次为四川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歧义:“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
27.写文章语言要精练,一定要把不必要的啰嗦话统统删去。(成分赘余:“不必要”和“啰嗦”)
28.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上。(语序不当:“解决”“发现”)
29.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成分残缺:缺主语)
30.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许多学生缺乏自制力,生活上互相攀比。(语意重复:包含词使用的语病:常见的包含词使用不当的,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 “十分”和“酷”、 “十分”和“悬殊”、 “防止”和“不”、 “令人”和“堪忧”、 “过分”和“溢美”)
31.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关于思考、关于创造的水平。(搭配不当:动宾“培养”的是“能力”不是“水平”)
32.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语序不当:“我”是主语)
33.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10%。(搭配不当:“下降”与“一倍”不当,应改为“50%”)
34.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1)近日我国西南大旱,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2)高压坝像一堵干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3)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4)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1句,修改意见:删去“因为”成份赘余,与“主要原因”重复
第3句,修改意见:将“虽然”改成“即使”或将“也”改成“但是”关联词语用错
35.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1)为了给百姓创立更为优良的就医环境,卫生部准备在全国推广“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2)所谓“先诊疗后结算”,是指患者在门诊诊疗时,先缴纳押金,统一待本次所有诊疗结束后再去结账。(3)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服务模式,患者就诊时间可节省大约20%以上。
(1)“创立”改为“创设”;(2)将“统一”放到“结账”前;(3)删去“以上”或删去“大约”
36.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都有语病,度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4月20日(1)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在益阳大剧院认真听取抗冰救灾烈士熊大勇的英雄事迹报告。熊大勇生前是太平洋保险株洲中心支公司的查勘员,今年1月16日在处理理赔事故时以身殉职。(2)、省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3)听过熊大勇烈士的同事、亲属所作的报告,使与会人员深受感动。大家表示要以熊大勇为榜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
(1)去掉“近”或“余”(2)将“追认”改为“追授”,且去掉“为”(3)去掉“听过”或“使”
37.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1)今年全国将有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2)江苏省是试点省份之一,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3)除此以外,灌输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4)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第2句,修改意见:将“开办”改为“开设”
第4句,修改意见:在“有利于”后面加“培养”
38.她那红润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比喻不当:“梨花”喻“红润的脸”不当)
39.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搭配不当:动宾,应把“歌声”改为“歌曲”, “舞姿”改为“舞步”)
40.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把“看到”删去)
41.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逻辑错误:“教育工作者”包含“班主任”,二者不能并列;应删去“广大班主任老师”或把“和”改为“特别是”“尤其是”)
42.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搭配不当:“水平”只有高低)
43.福厦高速公路是连接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的重要交通要道。(语意重复:“要道”包含“重要”的含意)
44.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吸收一切国处的先进经验。(语序不当:“国外的一切”)
45.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成分残缺:缺主语)
46.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是齐备能否建功立业的关键。(一面与两面不符)
47.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尽一切可能,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决不承诺使用武力。(语意不明:应在“承诺”与“使用”之间加“不”)
48.人们被老人那清晰的思路、乐观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搭配不当:主谓,情绪可以感染人,思路不能;可以将“清晰的思路”删去)
49.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用词不当:“处心积虑”是贬义词,应改为“呕心沥血”之类的褒义词)
50.各地赦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产的原因之一。(用词不当:应将“赦免”改为“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