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类群:细菌(主要研究对象)、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等。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2种类繁多,分布广泛;3代谢类型多,代谢能力强;4生长繁殖快,培养容易;5容易发生变异,适应能力强。
细菌
细菌: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球菌:球型或椭圆型,分为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杆菌:呈杆状或圆柱型,如乳杆菌;(数量最多,球菌其次,螺旋菌最少)
螺旋菌:呈弯曲杆状,如梅毒密旋体。
量度细菌的基本单位是微米,量度其亚细胞结构则要用纳米。
大约10的9次方个大肠杆菌才达1mg重。
细菌的结构单位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是指一般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质粒,核糖体,细胞质和内含物。特殊结构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结构,如荚膜,鞭毛和芽孢等。
细胞壁
功能:维持细胞外形;保护免受外界损伤;鞭毛是运动支点;阻挡有害物质进入;与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有关。
化学组成:主要成分: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成分。
革兰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染色方法,操作分为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4步。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结构有关。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的细胞。
球形体:用同样方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
L型细菌:是在某些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损的细菌
细胞膜:参与能量的产生(电子传递系统,是许多酶的所在部位,是主要的代谢中心
细胞核:原核、无核膜,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简单。双链DNA折迭缠绕,环状,没有游离端,DNA不与RNA和组蛋白结合。功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质粒:染色体外遗传因子,环状DNA分子,带部分遗传信息,具有各种特定的表型效应,如致育性(F因子),抗药性(R因子)和多种对有毒物质的抗性及分解有毒物质等。可携带一定遗传信息
颗粒状内含物:异染颗粒 聚β-羟丁酸颗粒 肝糖粒和淀粉粒 硫粒
核糖体是原生质内的一种核糖核蛋白的颗粒状结构,它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壁表面覆盖一层松散、透明的粘液性物质,具一定形态,称荚膜。没有边缘,可以扩散到周围环境的为粘液层。 菌胶团:多菌共膜
主要成分:大量水分。含多糖,有的是多肽和蛋白质。需特殊染色(衬托染色法)
功能:①保护菌体②贮藏养料③堆积某些代谢废物,与致病力有关。如肺炎链球菌(S型毒力强)
鞭毛:功能:运动。趋避运动:趋化,趋光
鞭毛的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结构:一根微管相当于一根鞭毛,没有9+2结构
菌毛:不是运动器官,粘附 性菌毛:噬菌体吸附点、粘附
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 其休眠能力强,对热、干燥、紫外线、化学物质等有很强抗性。灭菌是否彻底以杀死芽孢为标准。原因:含水少、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折光性强、皮层含抗热性能的比啶二羧酸物质。
芽孢由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4部分组成。
伴孢晶体:有些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菌体内产生一个方形或菱形的蛋白质晶体。对鳞翅目昆虫的肠道有毒杀作用。作杀虫剂。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法
菌落:将分散的细菌或孢子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多数细菌菌落圆形,小而薄,表面光滑、湿润、较粘稠,半透明,颜色多样,色泽一致,质地均匀,易挑起,常有臭味。
当菌体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落互相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放线菌
放线菌有土泥腥味,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产生抗生素
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产生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酶类(葡萄糖异构酶、蛋白酶等) ;5406 菌肥 ;甾体转化、石油脱蜡、烃类发酵、污水处理等; 但有的种类会引起皮肤、足、肺部的疾病,植物疮痂病等。
放线菌以链霉菌为例:丝状、菌丝约1μm
细胞壁: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G+
气生菌丝:繁殖后代、传递营养
基内菌丝:吸收营养
孢子丝:和孢子、分生孢子是分类鉴定依据。
放线菌主要通过横割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它的菌落特点是由菌丝组成,菌丝较细,生长缓慢,分枝互相交错缠绕,形成的菌落质地致密,表面呈紧密的绒状或坚实,干燥,多皱,菌落较小。
放线菌的链酶菌属的“5406”是链酶菌属的泾阳链酶菌,其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生长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小单孢菌属的洚红小单孢菌和棘孢小单孢菌产庆大霉素,有的小单孢菌产利福霉素。
蓝细菌:单细胞原核光合微生物,光合作用物:类囊体(含光合色素)。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以二等的方式繁殖。不能脱离寄主独自生活。寄生于蝉、螨等节肢动物,消化道叮咬传染。
支原体 是目前已知能离开活细胞而生活的最小生物,也是最小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有细胞膜,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膜中含有固醇。菌落油煎蛋状
衣原体为“能量寄生物”沙眼衣原体为人类沙眼 鹦鹉热衣原体使人患肺炎
酵母菌
分布:含糖量高、偏酸环境(嗜糖菌)。
用途:酿酒,面包,生产有机酸、甘油、石油脱蜡,生产酶、维生素等;生产单细胞蛋白、氨基酸;亦是研究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材料。
在无性繁殖过程中子细胞不与母细胞脱离,其间以极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称假菌丝。
主要成分:葡聚糖和甘露聚糖、还有少量蛋白质,脂类,几丁质等
细胞核呈球形,直径约2纳米,多在细胞与液泡相邻,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以无性繁殖为主。
无性繁殖:芽殖(是在成熟的酵母细胞上长出一个小芽,芽细胞长到一定程度脱离母细胞继续生长,再长出芽产生新个体,如此循环往复);芽裂;裂殖。有性繁殖:主要产生子囊孢子:真酵母;两性细胞——接近——接合管——质粒融合——出芽接合子——子囊单倍体细胞
重要代表菌:酿酒酵母:用于啤酒的酿造和面包的制造,也用于食用、药用和饲料酵母。
热带假丝酵母:氧化烃类物质很强,是石油蛋白生产的重要酵母;生产味精、饲料等。
霉菌
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①制酱、酿酒、发酵食品等。②生产有机酸、酒精、抗生素、青霉素、灰黄霉素、酶制剂、维生素等。③饲料发酵、植物生长刺激素等。
有害:
①食品、衣物、原料等发霉变质②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素引起食物中毒
霉菌菌丝的两种类型:1无隔膜菌丝2有隔膜菌丝。(在固体培养基上,一部分菌丝生长在基质中,吸收养料,称为营养菌丝;另一部分菌丝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
细胞壁:主要成分,几丁质;
繁殖方式:
(一)无性孢子的繁殖(主要)
①孢囊孢子: 无鞭毛:不动孢子(空气传播);有鞭毛:游动孢子(水传播)。如根霉
②分生孢子:如:青霉,曲霉。
③节孢子:由菌丝断裂而成。如白地霉
④厚垣孢子:如总状毛霉
(二)有性孢子繁殖
两个不同性细胞-质配-核配-减数。仅发生在特定条件下:
、卵孢子:如滨海水霉
、接合孢子:同宗配合:如有性根霉。
异宗配合:如葡枝根霉。
霉菌的菌落特征:菌落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蜘蛛网状,和培养结合紧,不易挑起、,表面背面常颜色不同。
重要代表菌:
毛霉:单细胞真菌,菌丝体棉絮状,孢子无性繁殖,无假根、葡萄枝,分布土壤、堆肥、淀粉食物等。
产蛋白酶:制豆腐乳、豆豉。淀粉酶:酿酒的糖化菌。产多种有机酸。
根霉:白色,单细胞真菌、棉絮状。有葡萄枝、假根、球形孢子囊。分布广、淀粉食品上多。
产淀粉酶:糖化菌。发酵饲料,产有机酸
曲霉:黄色、褐色,多细胞真菌,有足细胞,生出分生孢子梗,顶囊上长放射状分生孢子。
广泛应用,发酵工业、食品和医药工业。如制曲酿酒,制酱,生产酶制剂,有机酸淀粉酶
青霉:多细胞真菌,无足细胞,顶端帚状分生孢子穗,蓝绿色孢子。产青霉素,灰黄霉素,酶制剂,有机酸等
赤霉属:多寄生于植物,多为植物致病菌。但其代谢物赤霉素—“920”,是植物的生长刺激剂。
白僵菌:其孢子在昆虫体上繁殖,使昆虫死亡,利用其杀灭农林害虫—白僵菌制剂。但对家蚕也有杀害作用,其毒素对动植物有毒害作用。
病毒
病毒基本特征:个体极小;专性寄生;没有细胞结构;对抗生素不敏感;具有双重存在方式
病毒的大小:nm(纳米)为单位,约10-300nm
病毒的结构:
1、衣壳(衣壳粒):蛋白质组成,构成病毒的外壳。是电镜下能见到的最小形态单位。
2、核酸:遗传物质。
立方体对称:腺病毒
② 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③ 复合对称:大肠杆菌T4噬菌体
④复杂对称:痘病毒
增殖:病毒控制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等成份,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子
病毒的一般增殖过程(简答)(一)吸附:动力扩散,分子运动,静电引力等,附着有高度特异性。(二)侵入:侵入方式决定于宿主细胞的性质(三)合成:合成病毒蛋白质,并复制核酸的过程(1、病毒的核酸的复制2、mRNA的转录3、蛋白质的合成)(四)装配1、核内进行:DNA病毒多。2、质内进行:RNA病毒多。(五)释放:结束隐蔽期1、没有被膜的病毒:溶菌酶使细胞溶解。2、有被膜病毒:出芽方式逐个释放。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增殖规律的实验曲线。以噬菌体数目为纵坐标,一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方法:烈性噬菌体与敏感细菌。分潜伏期,裂解期和平稳期。
裂解量:隐蔽期的噬菌斑数除去释放期的噬菌斑数即是每个感染细菌释放的新噬菌体的平均数
溶源性
烈性噬菌体:感染后引起细菌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感染后不裂解,将DNA整合在寄生细胞的核酸分子中随寄主细胞而传递。
原(前)噬菌体: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的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菌的溶源性可以因理化因子等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病毒的种类与分类
病毒的种类1、脊椎动物病2、无脊椎动物病毒: 3、植物病毒:4、微生物病毒
细菌和放线菌病毒称为噬菌体
类病毒无蛋白质外壳,亦无脂成分,仅有一条裸露的核酸。(其复制完全利用寄主的酶,有的以对称的滚环式复制,有的以非对称的滚环式复制)
卫星病毒:具有核酸基因组,但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与其辅助病毒没有核酸序列同源性
卫星RNA一类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RNA,它们被包裹在辅助病毒的衣壳中。(以线状和环状存在,但在辅助病毒颗粒中只有线状形式)
朊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具侵染性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颗粒,无免疫原性,它不同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没有核酸,是一种特殊的糖蛋白。
微生物的营养
碳源物质:凡是微生物的细胞组成物质或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无机碳源:CO2、碳酸盐等。
有机碳源:糖、醇、有机酸等。
氮源物质:凡是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中的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分子态氮:N2;无态氮:铵盐、盐等;有机态氮:aa、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
速效性氮源:铵盐、盐、尿素等氮化物是水溶性的;玉米浆、牛肉膏、蛋白质、酵母膏等有机物的N主要是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可以被菌体直接利用。
矿质元素:作用:构成细胞组成成分;酶的组成部分;调节渗透压、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 某些自养微生物的能源:磷、硫、镁、铁、钾等。
微量元素:钴、锌、铜、锰、钠等。与酶蛋白的组成
生长因子: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狭义指维生素。生长因素是辅酶和辅基的成分,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营养类型 | 能源 | 氢供体 | 基本碳源 | 实例 |
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型) | 光能 | 无机物 | CO2 | 蓝细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藻类 |
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 | 光能 | 有机物 | CO2及简单有机物 | 红螺菌属的细菌(即紫色无硫细菌) |
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型) | 无机物 | 无机物 | CO2 |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硫黄细菌等 |
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型) | 有机物 | 有机物 | 有机物 | 绝大多数原核微生物和全部真核微生物(单细胞藻类除外) |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根据微生物的营养需要,不同微生物有不同需要。
注意各营养物质的浓度和配比。如渗透压、C/N等;控制培养基的条件;PH值如必要加缓冲液,调节O2和CO2浓度;好氧、厌氧;调节渗透压,高渗、低渗。
根据培养目的需要。是培养微生物本身还是产物。防止营养物质发生变化,如灭菌后沉淀加螯合剂EDTA,
还应注意原料来源等因素,降低成本
控制培养条件。PH值、氧化还原电位、渗透压等。力求节省,灭菌处理。
培养基的类型:
根据微生物种类分: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培养基等
根据培养基的成分:
天然培养基: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如牛肉膏、马铃薯、玉米。优点:配制方便营养丰富,价格便宜。应用于生产。
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完全清楚。如无氮培养基(自生固氮菌、钾细菌)。优点:组成精确重复性强。缺点:价格贵,生长慢。应用:实验室及科研等。
半合成培养基:在天然培养基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已知无机盐类,或合成培养基加入某些天然成分,如马铃薯等。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分:
固体培养基:加入凝固剂,如琼脂、明胶、硅胶等。
液体培养基:优点,发酵率高,操作方便。应用:工业生产、实验等。
半固体培养基:加少量凝固剂。应用:观察细菌运动,鉴定效价等。
根据培养基用途分:
基本培养基:按照大多数微生物的基本营养需要配制的培养基。特殊需要如营养缺陷型可加入辅助成分。
加富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浸出液,如血清、动植物组织或其它营养物质。具有相对选择性,常用于菌种筛选。
选择培养:根据某一微生物的特殊要求或对化合物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培养基。应用:菌种分离(如固氮菌、加青霉素等)。
鉴定培养基:根据微生物代谢特点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通过变色鉴别
微生物的代谢
淀粉的分解 a-淀粉酶;b-淀粉酶;葡萄糖生成酶;异淀粉酶----葡萄糖
纤维素的分解 纤维素酶--------葡萄糖。
果胶质的分解 果胶酶系-------糖类。
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木质素主要通过微生物的解聚、氧化等作用---乙酸和琥珀酸。
几丁质的分解 分泌几丁质酶------氨和葡萄糖
蛋白质的分解 蛋白酶------氨基酸。
氨基酸的分解 脱氨作用-----乙醇和NH3 脱羧作用-------有机胺和二氧化碳。
烃类化合物的分解 微生物对烃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
有机农药的分解 微生物降解农药主要通过脱卤、脱烃、氧化、还原、环裂解、缩合等
二发酵的途径
1、EMP途径 :1分子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2分子ATP和2分子NADH+H+。
2、HMP途径:HMP途径主要是提供生物合成所需的大量还原力(NAKPH+H+)和各种不同长度的碳架原料
3、ED途径: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
4、磷酸解酮途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利用磷酸解酮酶分解葡萄糖
三、发酵的类型
1、乙醇发酵:
1)酵母的乙醇发酵:通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脱羧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
产物为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1分子ATP。
2)细菌的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以ED途径进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1分子ATP。
2、乳酸发酵:
1)同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产生2分子乳酸和2分子ATP,如乳链球菌。
2)异型乳酸发酵: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同时还有乙醇(或乙酸)、CO2和H2等
3、丙酮丁醇发酵:在葡萄糖的发酵产物里,以丙酮、丁醇为主(还有乙醇、CO2、H2以及乙酸、丁醛)的发酵,称为丙酮丁醇发酵。
4、混合酸发酵:能积累多种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等)的葡萄糖发酵
5、谷氨酸发酵
有养呼吸:是指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细菌的有氧呼吸 与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基本上相同的,只是真核生物呼吸链 位于线粒体膜上,细菌的呼吸链在细胞膜上。)1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38个ATP,产物为CO2和H2O。
无养呼吸:1盐还原;2硫酸盐还原;3碳酸盐还原
细菌的光合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比较:
细菌的光合作用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含有光合色素,以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捕获光能的色素不同,绿色植物以叶绿素捕获光能,而细菌则以菌绿素或类胡萝卜素吸收光能;第二,光合磷酸化途径不同,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存在着环式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两条途径,而细菌光合作用中则主要是环式光合磷酸化途径;第三,供氢体不同,光合产物也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中,供氢体是水,光合作用产物中有分子氧放出,产生还原力,而细菌光合作用没有供氢体或供氢体是硫化氢等无机物,没有氧的放出,不产生还原力,而是积累硫。
自生固氮菌:褐球固氮菌
共生固氮菌:满江红鱼腥蓝细菌;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固氮作用机理:1. 组分I即钼铁蛋白是真正的“固氮酶”,它直接作用于N2,使之还原成NH3;组分Ⅱ即铁蛋白,实质上是一种“固氮酶还原酶”,它主要起传递电子的作用,是活化电子的中心。2.固氮酶必须有一个氧障;3.电子供体、能量从产能代谢来,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光合作用,形成电子和还原力经传递作用于NH3;4.所产生的NH3及时排出。
次生代谢及其产物 1)维生素类2)抗生素类3) 生长刺激素(能刺激植物生长的一类生理活性物质)4)毒素5)色素
淀粉变酒精的过程:淀粉==(淀粉酶)==葡萄糖 ;葡萄糖==(酒曲酶)==酒精
微生物的生长
纯培养: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
群体生长的测定其方法有:直接计数法(全菌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活菌计法);比浊法;称重法等。
同步生长:就是培养物中的所有细菌都处于细胞的相同阶段 。
同步培养法:使培养的微生物比较一致地处于生长发育的同一阶段的培养方法。
方法:(一)选择法 1)离心分离法2)过滤分离法3)膜洗脱法(二)诱导法1)控制温度2)控制培养基成分
细菌的生长曲线: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率为纵坐标,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而成的曲线—细菌的繁殖曲线
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与衰亡期。
1)延迟期;特点:细胞迟缓、代谢活跃,细胞质均匀,细胞中蛋白质和RNA含量高,对外界敏感,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
2)对数期;特点: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生长速率最大,菌数以几何级数成倍增加,代时最短。代时:G=(t2-t1)/n。应用:由于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征较为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时稳定,所以常作发酵生产上的菌种和科研材料。
3)稳定期:特点:新增殖的细胞数与死亡数相等,处于动态平衡,
活菌数保持相对稳定。应用:活菌数达到高峰,代谢产物累积高峰,如抗生
素形成,是收获的主要时期。通过通气、补料、
调节PH、温度等延长此期。
4)衰亡期;特点:死亡数>新生数,总活菌数下降,开始自溶,释放代谢产物,菌体多形态、畸形,形成芽孢。应用:争取避免该期
消毒:杀死或消除物体上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物体所有微生物的方法,使其永久性失活
防腐:利用某些理化因子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高温灭菌:
1)干热灭菌(通过灼烧或烘烤等方法杀死微生物)
2)湿热灭菌(主要有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及巴斯德消毒法,A煮沸消毒:适用与解剖器具等的消毒,B、高压蒸汽灭菌:必须使密闭的系统中充满纯蒸汽,此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的灭菌,如一般培养基、生理盐水及各种缓冲溶液、玻璃器皿、工作服等C、间歇灭菌,此法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培养基、营养物等的灭菌,缺点是较费时间)
3)巴斯德消毒法,虽然是一种湿热处理方法,但是没有沸水和高压蒸汽条件剧烈,因而只能消毒不能灭菌.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
阻碍核酸的复制的抗生素有:利福霉素-----
影响能量的利用:青霉素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细菌产生了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改变细胞膜的透性;改变药物敏感位点;菌株发生变异。
为避免细菌出现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必须注意:1、首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足;2、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种抗生素;3、不同抗生素混合使用;4、改造现有抗生素;5、筛选新的高效抗生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基因突变的特点:随机性、稀有性、性、可逆性、稳定性。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自供体菌的DNA片段,通过转换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而进行的转移和重组。
菌种的衰退:----因外界环境条件与苗种内在因素的矛盾,引起某些形态和生理性能逐渐向不利于生产方面发展的变化。
菌种的衰退防止的方法:减少传代次数,创造优良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类型细胞进行接种(孢子);采取有效的保藏方法。
菌种复壮的方法:纯种分离;通过寄主进行复壮;淘汰已衰退的个体。
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工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产生重组子的过程。
溶源转变: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寄主细胞,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加入寄主细胞的基因组。
营养缺陷型:指通过诱变产生的,在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和碱基等)的合成能力上出现缺陷,必须在基本营养基中加入相应的有机营养成分才能生长的变异菌株
栓选步骤:诱变处理;淘汰野生型;检出营养缺陷性;鉴定缺陷性。
常见的菌种保藏方法有:低温保藏法、隔绝空气保藏法、干燥保藏法和寄主保藏法四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