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育学练习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7:25
文档

教育学练习题

1,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是()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个性自由发展B、具有开过精神C、具有个性的D、具有创造才能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言论。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4.下列不属于教育相对性的表现是()A、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具有历史继承性C、具有与政经之都和生
推荐度:
导读1,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是()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个性自由发展B、具有开过精神C、具有个性的D、具有创造才能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言论。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4.下列不属于教育相对性的表现是()A、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具有历史继承性C、具有与政经之都和生
1,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是()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个性自由发展B、具有开过精神C、具有个性的D、具有创造才能

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言论。

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

4.下列不属于教育相对性的表现是()A、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具有历史继承性C、具有与政经之都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D、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5.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A、科学技术B、政经制度C、文化D、生产力

6.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里特征

7.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

8,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必需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作用。

9,教师通过口头寓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10,德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

11,教育目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2.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教育方针)

13.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14,(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16,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政治制度B、生产关系C、生产力D、生活方式

17.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盼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

18,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

A、创造性B、长期性C、复杂性D、示范性

19,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C、具有相对性D、具有与政经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0,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21,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客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2,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

A、教研组B、班级C、教师D、学生

23,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因素B、社会因素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24,学校教育始于()A、奴隶社会初期B、奴隶社会末期C、原始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中期

25,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

26,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7,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哥哥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该实现的目标要求。

28,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9,“教育不应再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30,德育过程构成的要去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1,“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32,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和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D 、夸美纽斯

2、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这三个特征是()

A、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3、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4、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5、评定学业成绩时,信度好,效度却往往不高的试题是()

A、回答型试题B、论文式试题C、主观性试题D、客观性试题

6、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学校课程B、技能课程C、学生中心课程D、基础性课程

7、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A、儿童中心论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

8、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

A、重要力量B、主要力量C、内部力量D、外部力量

9、教育策略的类型可分为内容型、(形式性)、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10、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1、(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2、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13、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16、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态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17、(1862年)京师同文馆。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A.卢梭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洛克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4.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  

A.普通教育  

B.职业教育  

C.高等教育  

D.学前教育  

5.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体现出来的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学内容  

D.教科书  

6.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A.观察能力  

B.记忆能力  

C.想象能力  

D.思维能力  

7.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A.小组教学  

B.道尔顿制  

C.个别教学  

D.课堂教学  

8.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之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历史性  

C.社会性  

D.民主性  

9.“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0.提出以高难度和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的是  

A.凯洛夫  

B.赞科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1 (    )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学科的开始。 

①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②洛克的《教育漫话》 

③卢梭的《爱弥尔》 

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 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    )。 

①生物性 

②永恒性 

③历史性 

④阶级性 

3 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    )。 

①幼儿教育 

②中、小学教育 

③高等教育 

④职业技术教育 

4 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    )活动之中。

①家庭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学校教育 

④一切教育 

5 培养学生审美(    )能力是美育过程的起点。 

①感知 

②理解 

③判断 

④创造 

6 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    )环境。 

①宏观的 

②间接的 

③一般的 

④特殊的 

7 (    )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出现在教育史上是一大进步。 

①课堂教学 

②复式教学 

③开放教学 

④电化教学 

10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 

①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 

②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主体性、个体性和社会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和主动性 

11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    )。 

①理论加实践 

②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③读书加劳动 

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 

13 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    )三种教学计划。 

①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②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③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④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7)我国最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 ) 

a. 新教育大纲 b.教育漫画 c.教育过程 d.论语 

14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具有的(    )乃是人成为教育对象的根本原因和条件。 

①生物性和社会性 

②生物性和阶级性 

③历史性和阶级性 

④受教性和可教性 

15 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 

①参观法 

②实验法 

③演示法 

④练习法 

16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可救药,那就违背了(    )原则。 

①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 

②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③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④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17 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    )。 

①讲解 

②讲读 

③讲述 

④讲演 

18 (    )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学记》 

④《大学》 

19 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20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    )原则。 

①循序渐进 

②因材施教 

③直观性 

④巩固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从形式上看经历了(混合----过渡----发展)的阶段。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 诗 ),(书 ),( 礼 )(乐)(易)(春秋)

(5)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

 (7)(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1.坚持外铄论的有     (   )

     A.孟子     B.洛克     C弗洛伊德     D.威尔逊

   2.坚持内的有     (   )

     A.洛克     B-孟子     C华生     D.苟子

   3.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     (   )

     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8.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

     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9.加强2~3岁幼儿的口语训练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个体在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年

龄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是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不严’

重的疾病也会把他击倒,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2.男生在游戏中喜欢扮演坚强不屈的英雄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不平衡性   &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3.学校的教育目的层次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

4.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

5.(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之间的矛盾是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6.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7.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8•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0.指导学生掌握艺术创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艺术气质艺术思维,特别是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特征),则是美育的至高境界。

1.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    (  )

    A文雅教育  B.英才教育    C培养国家精神D.价值多元化

  2.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是教育目的中的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3.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教育目的中的    (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4.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  )

    A.英才教育  B教育平等化  C文雅教育    D.价值多元化

  5.在法规中提出“四有、两爱、两精神”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    B《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6.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人。”的法规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7.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

    A《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__(社会德育)__等形式。

     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_(德育方法)个基本要素组成。

     5.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__(广泛性)_要求的统一。

     8.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__(严格要求)__相结合的原则。   、

     12.柯尔伯格采用_(道德两难)___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

     15.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____、____、一、   一O

文档

教育学练习题

1,标志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是()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A、个性自由发展B、具有开过精神C、具有个性的D、具有创造才能3.“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的言论。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4.下列不属于教育相对性的表现是()A、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B、具有历史继承性C、具有与政经之都和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