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 center(生活方式中心)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源于欧美并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是继散户门店、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步行街、MALL之后的全球第六代商业模式。自1987年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城Germantown区全世界第一个“生活方式中心”saddle Creek诞生后,“生活方式中心”现在已经是美国零售商业开发的时髦口号,行业观察家们认为:“生活方式中心”是美国购物中心开发的下一个增长点。
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指出,Lifestyle center 必须具备下列要素:
①接近有影响力的居住社区;中高档以上的定位,迎合本商圈消费者对休闲的追求。
②与Mall和传统的商业步行街相比,Lifestyle Center更加注重环境和建筑设计。
③非封闭形态,并且至少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是由全国性的连锁专业店使用。
④Lifestyle Center的开发地理位置,则通常在非传统商业区,在那些接近交通要道和大规模中高档住宅区、升值潜力较大的区域。
⑤多业态集合,以休闲为目的,包括餐饮、娱乐、书店、影院等设施,通过环境、建筑及装饰的风格营造出别致的休闲消费场所。
目前比较知名的有美国迈阿密的Cocowalk,洛杉矶的The Grove,新加坡港湾城的Vivo City以及北京的蓝色港湾solana,这些生活方式中心都成为世界闻名遐迩的旅游休闲胜地。
世界级知名生活方式中心案例:
美国 迈阿密 Cocowalk
1990年开业,世界第一个lifestyle center,总营业面积2万m2,其采取的开放式建筑结构和偏重餐饮、娱乐的组合成为lifestyle center的重要标准。
美国 洛杉矶 The Grove
2002年开业,最具典型的lifestyle center。总营业面积5.5万m2,仿造了一个美国风情小镇,有精美雕塑和街道,有公园、池塘和喷泉,以购物和娱乐为主。该项目荣获第27届国际购物中心协会(ICSC)设计与开发奖。
新加坡 港湾城 Vivo City
2006年开业,世界最大的lifestyle center。总商场面积近14万m2,通过极具创意的建筑设计和商业融合,一楼为主力百货Tangs及国际时装店、面海的餐饮区,二、三楼为休闲、娱乐、餐饮、影院区,如大食代,顶楼为大型亲水平台,体现了海洋风格。
中国 北京 蓝色港湾solana
2008年开业,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lifestyle center。总占地面积13万m2,以丰富的业态、突出的自然环境优势及完全开放式的购物空间,强化餐饮和娱乐,长达2000米的水岸汇集了世界各地的高端品牌店,营造浓郁的休闲氛围和轻松体验。
欧美商业地产新模式——“生活方式中心”
(一)起源
Poag是一个社区底商的开发商,他不喜欢到Mall里去购物,可是他喜欢的那些品牌专卖店又都在Mall里,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将Mall的专卖店和开放式的底商结合在一起的购物方式。“我先有了这个想法,但我没有能力一个人实现它,于是我找到了McEwen,因为他有开发Mall的经验。”1987年,他们成立了Poag & McEwen公司,并创立了他们的第一个 “生活方式中心”。
Poag & McEwen开发的第一个“生活方式中心”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城 Germantown区的Saddle Creek,它的整个结构和布局采用了曲线式设计,建筑物的古典式拱门和回廊体现出一种欧洲式的典雅与传统,连同中心里的瀑布、长椅和砖铺人行道共同营造了一个优雅与舒适的购物环境,中心里的商户则是著名的品牌店和特色餐馆。它的建筑设计、环境氛围和商品构成都迎合了高收入群体的口味和追求。
(二)定义
Poag & McEwen第一个“生活方式中心 ”的成功,逐渐开始吸引其他的开发商复制Saddle Creek“生活方式中心”的成功模式,但Poag & McEwen——这家总部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城的公司、“生活方式中心”购物概念的创造者,仍被认为是“生活方式中心”的先锋,该公司也一直专注于“生活方式中心”的开发。 Poag & McEwen于1997年5月将“生活方式中心”注册为公司的服务商标,但Poag & McEwen并没有追究其他开发商在自己的购物中心项目中使用这个概念。
Poag & McEwen对“生活方式中心”的定义是,一个开放式的购物中心,商户是全国最好的专业连锁店和餐馆,为那些每天处于繁忙和压力生活中的人们提供的一种购物体验。它的主要特点是:
* 容易到达——开车路程不超过20分钟;
* 方便停车——顾客可以直接把车停在店铺的门外,并且有充足的停车位。顾客不需要在停车场
和商铺间穿越很长的路程,而且还要为车位担忧;
* 环境舒适惬意;
* 高级建筑以及吸引人的景观设计和气氛。
Poag & McEwen 的总裁Terry McEwen认为,“生活方式中心”的关键因素一是设计出满足高消费阶层口味的带有开放式空间设计的高级建筑,并通过瀑布、池塘、长椅、砖铺人行道、亭子等方式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如乡村广场);二是拥有临界数量(critical mass)的专业零售商和餐馆。虽然美国目前已拥有129家“生活方式中心”,但Terry McEwen认为,在这个定义下,美国只有极少数已建成的和正在开发中的所谓“生活方式中心”属于真正的 “生活方式中心”。
国际购物中心委员会(ICSC)则为“生活方式中心”下了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他们声明“生活方式中心”应当有一个开放式的布局,面积至少在4500平方米,商户是满足高消费阶层的全国专业连锁店。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餐饮和娱乐休闲的场所,通过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与装饰为消费者营造舒适的消费环境,并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传统或时尚的专业百货公司。
【有别于MALL的形态】
(一)“生活方式中心”的商户构成
通过商户构成的数据,你不但可以知道一家商业中心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群,并可以知道它的功能和定位。
ICSC对美国106家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心”中的5238家商户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表明,女装店在所有类别的店铺中数量是最多的,占总量的12.5%;紧随其后的是占12.2%的餐馆,而运动鞋、童鞋、男鞋、汽车用具和工艺品店的数量最少。
在统计调查的106家“生活方式中心”的5238家商铺中,只有33家百货商场,占总量的0.6%。折扣店则更少,只有21家,占0.4%。最初构想的“生活方式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购物中心,而不包含Mall式的主力店(anchor store),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开发商在“生活方式中心” 里也引入了百货商场、折扣店或电影院等形式的主力店,形成了一种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混合形式。不过,这种趋势并未持续下去,因为这类店铺并不适合“生活方式中心”。相反,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设法让自己的规模和布局适合“生活方式中心”的格局。
(二)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比较
大多数“生活方式中心”都不包括主力店(anchor stores),因此比较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商户构成则是以非主力店(non-anchor stores)为参考,同时比较非主力店的商户构成也更能反映出两者的差异之处。
GAFO 商户(CAFO是北美行业分类体系中对家具家装用品店、家电电子产品店、服装、服饰店、运动休闲音像用品店、综合性商店的总称)在“生活方式中心”所占的比例为.7%。而据ICSC的数据,GAFO商户在Mall非主力店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约占74.8%,这个差距反映出“生活方式中心”更强调的是餐饮和娱乐部分。
在餐饮方面,Mall采用“大食代”式的快餐广场形式,因为购物者如果能够吃些小吃休息一下,他们就可以在里面停留更长的时间购物;而“生活方式中心”是以餐馆为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喘口气,而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鼓励消费者参与社交生活。餐馆在“生活方式中心”的非主力店中所占的比例为11.3%,而在Mall中只占4.8%,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餐馆在“生活方式中心 ”中的重要性。
此外,在Mall的非主力店中,家庭服装、女装、女性饰品与女性用品类店铺的数量要高于“生活方式中心”,而其家具与家饰、家庭娱乐与电子类的商户要低于后者,其他的GAFO类商户比例基本相同。
(三)哪个更具商户吸引力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零售商们更喜欢选择“生活方式中心”作为他们新店的店址。“真正驱动‘生活方式中心’开发热潮的是消费者对它们的喜爱,这对于零售商来说就是转化为更高的销售额。” Poag & McEwen的总裁Terry McEwen说。
以 Poag & McEwen的“生活方式中心”为例,其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是400美元~500美元,而根据ICSC的数据,Mall的平均销售额是每平方英尺330美元。此外,“生活方式中心”的开放式设计使其共同租用区的费用要低得多,其平均费用是每平方英尺6美元,而Mall为15美元~20美元,导致“生活方式中心”的平均总租用成本为每平方英尺40美元~50美元,而Mall为每平方英尺70美元~80美元,总租用成本的大大降低也构成了对零售商的吸引力。
尽管也有一些零售商在Mall的销售更好一些,但他们仍表示他们利润最好的店是位于“生活方式中心” 里的店铺,因为“生活方式中心”的租用成本要低得多。Merrill Lynch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生活方式中心”正在吸引注意力是因为其租用成本的相对较低而由此产生的较高利润。
著名的女士成衣商Talbots的高级副总裁Dick O’Connell把 Poag & McEwen开发的第一家Saddle Creek“生活方式中心”称为“真正的破冰者”,“传统上,Talbots是不在 Mall里设专卖店的,但我们发现‘生活方式中心’却很适合我们,因为Talbots的目标客户也是高收入人群,我们在“生活方式中心”的销售额非常非常好。”其他一些面向高收入阶层的专卖店,也在寻找Mall以外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新店店址,他们发现“生活方式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生活方式中心”现在已经是美国零售商业开发的时髦口号,行业观察家们认为:“生活方式中心”是美国购物中心开发的下一个增长点,但就美国目前的129家“ 生活方式中心”来说,与全国1000多家的Mall相比,其数量也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而已。不过,国际购物中心委员会(ICSC)认为,“生活方式中心” 不可能以Mall的数量规模开发,因为它主要面向高消费人群,它的生存是以足够数量的高收入富裕人群的支撑为基础的。
【消费层定位】
典型的“生活方式中心”的消费者定位主要是富裕的高消费阶层。根据ICSC的数据,“生活方式中心”消费者的家庭收入介于6.3万美元~10.7万美元之间,平均家庭收入为8.5万美元,其中57%的消费者家庭收入超过7.5万美元。根据2003年的数据,美国家庭平均收入为 4.6868万美元,27.4%的家庭收入超过7.5万美元。
ICSC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生活方式中心”的典型消费者的平均年龄为39.6岁,可以看出“生活方式中心”主要吸引的是那些35岁~54岁的高收入人群,这与Mall的消费群体的年龄相比更偏向于中年人,而这是一个相当忠诚的消费群体,因此对“生活方式中心”来说是一个稳定的投资因素。
由于“生活方式中心”定位于高消费阶层,因此典型的“生活方式中心”的地点通常选择在高收入群体聚集的区域。以Poag & McEwen的一个位于Colorado Springs的Briargate“生活方式中心”为例,该地区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60% 的劳动力受过大学教育,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这一数值意味着当地的平均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值,以及当地人对于高质量生活方式的需求,但当地却非常缺乏高质量的时尚专卖店和餐馆,Poag & McEwen 发现了这个机会,于是在当地建立了一家舒适、便利、优雅的“生活方式中心”来填补这项空白。
【发展趋势】
中产阶级人群在发展中国家的壮大,促进了Mall商业地产的开发,这一业态在这些国家正进入高速开发的阶段。印度现有的 Mall不到20家,而据估计到明年底将有约90家Mall建成,到2010年,将在60个城市建成大约300家Mall。中国更被认为是正在从住宅地产进入商业地产时代,购物中心Mall的开发热潮不仅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方兴未艾,众多的中小城市也同样在跟进商业地产开发的热潮。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开发却已几乎进入停滞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购物形式“生活方式中心”(Lifestyle Center)的开发浪潮。
1990 年,美国还只有3家“生活方式中心”建成,Mall却有19家;到了2004年,情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新开发的Mall只有3家,而“生活方式中心”却达到16家。2005年则预计会有14家“生活方式中心”建成,而Mall只有4家。据预期,到2006年,“生活方式中心”的开发将达到另一个高峰,目前已知已有9个项目、总出租面积50多万平方米的“生活方式中心”正在开发之中,是目前总量的12%。
从总体的开发趋势来看,美国Mall的开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下降的,到90年代末“生活方式中心”开始逐渐兴起,2000年以后则呈现了迅速增长的态势。据估计,这种增长趋势可能会一直延续到2008年,在这四年期间“生活方式中心”的增长将达到20%。
(一)“生活方式中心”的商户构成
通过商户构成的数据,你不但可以知道一家商业中心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哪一类人群,并可以知道它的功能和定位。
ICSC对美国106家现有的“生活方式中心”中的5238家商户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数据表明,女装店在所有类别的店铺中数量是最多的,占总量的12.5%;紧随其后的是占12.2%的餐馆,而运动鞋、童鞋、男鞋、汽车用具和工艺品店的数量最少。
在统计调查的106家“生活方式中心”的5238家商铺中,只有33家百货商场,占总量的0.6%。折扣店则更少,只有21家,占0.4%。最初构想的“生活方式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购物中心,而不包含Mall式的主力店(anchor store),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开发商在“生活方式中心”里也引入了百货商场、折扣店或电影院等形式的主力店,形成了一种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混合形式。不过,这种趋势并未持续下去,因为这类店铺并不适合“生活方式中心”。相反,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设法让自己的规模和布局适合“生活方式中心”的格局。
(二)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比较
大多数“生活方式中心”都不包括主力店(anchor stores),因此比较Mall与“生活方式中心”的商户构成则是以非主力店(non-anchor stores)为参考,同时比较非主力店的商户构成也更能反映出两者的差异之处。
GAFO商户(CAFO是北美行业分类体系中对家具家装用品店、家电电子产品店、服装、服饰店、运动休闲音像用品店、综合性商店的总称)在“生活方式中心”所占的比例为.7%。而据ICSC的数据,GAFO商户在Mall非主力店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约占74.8%,这个差距反映出“生活方式中心”更强调的是餐饮和娱乐部分。
在餐饮方面,Mall采用“大食代”式的快餐广场形式,因为购物者如果能够吃些小吃休息一下,他们就可以在里面停留更长的时间购物;而“生活方式中心”是以餐馆为主,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喘口气,而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鼓励消费者参与社交生活。餐馆在“生活方式中心”的非主力店中所占的比例为11.3%,而在Mall中只占4.8%,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餐馆在“生活方式中心”中的重要性。
此外,在Mall的非主力店中,家庭服装、女装、女性饰品与女性用品类店铺的数量要高于“生活方式中心”,而其家具与家饰、家庭娱乐与电子类的商户要低于后者,其他的GAFO类商户比例基本相同。
(三)哪个更具商户吸引力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零售商们更喜欢选择“生活方式中心”作为他们新店的店址。“真正驱动‘生活方式中心’开发热潮的是消费者对它们的喜爱,这对于零售商来说就是转化为更高的销售额。” Poag & McEwen的总裁Terry McEwen说。
以Poag & McEwen的“生活方式中心”为例,其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是400美元~500美元,而根据ICSC的数据,Mall的平均销售额是每平方英尺330美元。此外,“生活方式中心”的开放式设计使其共同租用区的费用要低得多,其平均费用是每平方英尺6美元,而Mall为15美元~20美元,导致“生活方式中心”的平均总租用成本为每平方英尺40美元~50美元,而Mall为每平方英尺70美元~80美元,总租用成本的大大降低也构成了对零售商的吸引力。
尽管也有一些零售商在Mall的销售更好一些,但他们仍表示他们利润最好的店是位于“生活方式中心”里的店铺,因为“生活方式中心”的租用成本要低得多。Merrill Lynch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生活方式中心”正在吸引注意力是因为其租用成本的相对较低而由此产生的较高利润。
著名的女士成衣商Talbots的高级副总裁Dick O’Connell把Poag & McEwen开发的第一家Saddle Creek“生活方式中心”称为“真正的破冰者”,“传统上,Talbots是不在Mall里设专卖店的,但我们发现‘生活方式中心’却很适合我们,因为Talbots的目标客户也是高收入人群,我们在“生活方式中心”的销售额非常非常好。”其他一些面向高收入阶层的专卖店,也在寻找Mall以外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新店店址,他们发现“生活方式中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生活方式中心”现在已经是美国零售商业开发的时髦口号,行业观察家们认为:“生活方式中心”是美国购物中心开发的下一个增长点,但就美国目前的129家“生活方式中心”来说,与全国1000多家的Mall相比,其数量也只是后者的一个零头而已。不过,国际购物中心委员会(ICSC)认为,“生活方式中心”不可能以Mall的数量规模开发,因为它主要面向高消费人群,它的生存是以足够数量的高收入富裕人群的支撑为基础。
近几年,北京的商场越来越多,但张雅玲逛来逛去,还是喜欢去甘家口大厦,因为就在她家旁边,她一进去,很多营业人员都会跟她打招呼;她在购物时遇到什么问题,甚至可以直接找甘家口大厦的董事长周平反映。现在,除了逛商场,还可以到街角公园,去休闲,去晒晒太阳,去跟社区的亲朋好友坐在那儿聊聊天,甚至唱歌跳舞。张雅玲几乎天天去,她觉得这样的商场让她很受用,尽管她并不知道,转型之后的甘家口大厦有了个新标签———“生活方式中心”。
美国的舶来品
离家15分钟路程,有一个小型开放式广场,可以晒晒太阳,也可以参加唱歌、跳舞等各类健身活动;旁边有咖啡厅,可以看看书、上上网;还有一个商场,里面有超市、百货,以及美食广场等;空闲时,在这里一呆半天,吃完饭,再买点东西回去。这不是传统的社区商业中心,而是一个生活方式中心。
“传统的社区商业中心是以购物为主,而生活方式中心以休闲为主。”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介绍,这种生活方式中心,最早于1983年在美国出现,1996年后得以快速发展。现在它已经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商业模式,每年的增长率达到20%,已经超过了购物中心。
北京进入培育期
虽然国际上“体验经济”已经盛行多时,但北京,一直到2008年底,蓝色港湾开业后,才全面移植了这种商业模式。基于这样的商业定位,开发商在整体项目业态上划分出30%餐饮、酒吧以及娱乐休闲和70%的零售,试图通过加重餐饮、酒吧等业态的比例来吸引人们在此进行全天候的消费。而新近开业的大钟寺中坤广场也高举着这面大旗,主打“生活方式消费”、“娱乐加休闲”。大钟寺中坤广场总经理池淑涛称之为“商业模式”,除了原有的购物功能之外,还要体现这种城市生活、休闲体验,甚至是一些交际需求。目前,这两个地方都处在市场培育期。一般来说,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需要七到八年的培育期。
社区商场转型成生活方式中心
为了应对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去年开始,像甘家口大厦这样的传统社区商业中心也尝试向生活方式中心转型。
甘家口大厦2000年开业,它的前身是1956年建成的老甘家口商业区。据介绍,甘家口大厦当初的定位是社区商业中心,因为方圆2-3公里内,有20多个大社区,19万家庭,60万人口。据调查,开业的第一年,客流量88%都是来自周边的固定顾客,流动顾客仅占12%。
这两年,甘家口大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平明显感觉到,顾客对休闲的需求加大了。去年开始,甘家口大厦就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休闲空间。
在甘家口大厦南侧,原来是一片平房,有1000平米的面积,在去年海淀区委区对甘家口社区商业中心改造时,并没有将其打造成商业形态,而是拿出来改造成一个街角公园,供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改造后,来这里遛弯唱歌跳舞的人很多。
就在街角公园对面,去年,甘家口大厦拿出了100多平米,开了一个咖啡厅。这里原来是一个涮锅店,“如果单从经济效益讲,可能涮锅更好,但是我们认为,商场的规划定位,是为社区提供服务,因此要多提供一些休闲的功能,所以就改了。”周平说,增设的咖啡厅,也是一个休闲场所,顾客可以在比较放松的环境里,喝点咖啡,谈点事情,有些情感的交流。
“这已经变成了第三生活空间。”周平解释,第一生活空间是工作空间,第二是家庭空间,第三是新型的社区商业中心。调整一年来,经济效益也提升了21%。
城市生活方式中心 早已在国外大受欢迎
“城市生活方式中心”,这一商业地产概念发源于上世纪的欧美。
上世纪90年代,欧美地区的SHOPPING MALL(超级大卖场)显得有些司空见惯:大规模,大占地面积、大停车场、至少有两家主力店、一般位于城郊结合处。
然而,随着欧美人生活方式和阶层的演变,浓重的商业气氛、拥挤的人潮、结账时漫长的等待、购物中心与停车场之间来回的奔波,让越来越多的欧美人开始厌倦这种每周一次机械式的MALL采购方式。他们不喜欢到MALL(大卖场)里去购物,可是,他们喜欢的那些品牌专卖店又都在MALL里。
1987年,美国的社区底层商铺开发商Poag异想天开地设计了一个将MALL的专卖店和开放式的底层商铺结合在一起的购物方式。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城Germantown区,全世界第一个“生活方式中心”Saddle Creek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建筑物的古典式拱门和回廊,体现出一种欧洲式的典雅与传统,连同中心里的瀑布、长椅和砖铺人行道,共同营造出一个优雅与舒适的购物环境。中心里的商户,多为著名的品牌店和特色餐馆。这里的建筑设计、环境氛围和所销售的商品,迎合了高收入群体的口味和追求。
而这一次在中国首度“清凉破冰”的,是开元旅业集团进驻开发的杭州后街。
让美好的感觉 成为消费动力
树影婆娑,左边一棵桃,右边一株梅,让人想象春天的日子。在落英缤纷的水流中漂泊,这是怎样的惬意和曼妙。“生活方式中心”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设计出满足高消费阶层口味的、带有开放式空间设计的景观建筑。
作为“生活方式中心”的杭州后街立即体现出了它的优势。中华游子文化节、露天歌唱大赛、露天影院、烟火晚会、风筝邀请赛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它在德清当地迅速聚集了人气。而真正驱动“生活方式中心”发展的还是消费者对它们的喜爱,对于零售商来说,这种消费者怀有的愉悦感觉就能转化为更高的销售额。
对于消费者来说,开车路程不超过20分钟,交通方便;顾客可以直接把车停在店铺的门外,并且有充足的停车位,无需在停车场和商铺间穿越很长的路程;而对于每天处于繁忙和压力生活中的人们来说,晚上的焰火、白天的风筝,比起巨幅广告牌更容易让人停下脚步。
这就是杭州后街要告诉你的新理念:让美好的感觉成为消费的动力。
设想一下,在四合院的土家菜馆里,品着烘豆茶,吃着德清土菜油爆河虾、千张包子、糯米肉丸;沿湖酒廊边上,对着余英溪,与三两好友,把酒微醺;无聊了,去大地影院看看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累了,在幽静的SPA馆做按摩、推拿;乏了,有独门独院的青年旅舍供你休憩;有兴致的,还能去健身中心,出一身汗;没兴趣的,一整天躲进咖啡馆里,养养人也不错;临走的时候,别忘了到特产商店去买些土产品。这就是城市中心生活方式的独特魅力。
业内人士估计,以杭州后街为中心的商圈格局一旦形成,其商业价值将是兴康路、河滨街、永安街、中兴路、英溪南路的所有商业物业总和。
“无遮拦”“零距离”商街 产生利润更高 租用成本更低
杭州后街,是一条严格按照国际第三代特色商业街标准设计的“无遮拦”、“零距离”的全新商业街区。商铺大多设计为两边通透格局,铺铺临街,因而能有效地增加营业面积,便于消费者流动;内部的框架结构更易分割、设计、改造,构成全开放式的步行商业空间。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个显著的趋势是零售商们更喜欢选择“生活方式中心”作为他们新店的店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生活方式中心”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吧!
以全世界第一家“生活方式中心”为例,其每平方英尺所产生的销售额是400美元-500美元,而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数据,传统的MALL所产生的平均销售额是每平方英尺330美元。此外,生活方式中心的开放式设计使其公共区域的租用费用要低得多,其平均费用是每平方英尺6美元,而MALL为15美元-20美元;这导致生活方式中心的平均总租用成本为每平方英尺40美元-50美元,而MALL为每平方英尺70美元-80美元,总租用成本的大大降低也构成了对商户业主莫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