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难点】
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课文导入】
同学们:他就是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赞扬说和做的文章。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和《创造诗丛》,写了许多揭露、批判统治的政治讽刺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
2.背景透视: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他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曾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刊印《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3.文体知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4.相关资料
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特务的手,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
1946年7月11日,反动派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因为熟悉内情的朋友告诉闻一多,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他。但闻一多明知危险,仍毫不畏惧,于1946年7月15日,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怒斥特务的卑劣行径,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特务杀害。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7):记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特点。
第二部分(8-19):具体展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家这个方面的“说”和“做”。
第三部分(20):总结全文,对闻一多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
五、精读品味
1.开篇两段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段话用了引用和对比,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人品。这两句总领全文,用这种方式开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如何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这句话实际上是指闻一多在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里运用了明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4.试分析第6段“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表明闻一多先生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现了先生的用心极专极深。
重点品析第7-20段
5.第7、8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这两段为过渡段,第⑦段通过议论承接上文闻一多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情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第⑧段领起下文,由学者过渡到家。
6.他“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呼喊”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词语形象地刻画出闻一多号召人民反对、争取民主的积极态度和进行宣传的大无畏的精神,为写他的“做”作铺垫。
7.为什么说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答案】当时反动派搞白色恐怖,人们的言论不自由,谁宣传民主谁就有被杀害的危险。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人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而闻一多不同,越是这样的时刻,他越是勇于站出来,敢于直面惨淡,坚持真理,所以闻一多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时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因而“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8.分析“他走到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这句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的颂扬之情。
9.结尾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 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精神。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10.阅读方法解密: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结尾句(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主要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照应题目。
在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直白类的结尾作用一般是: ①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②深化、升华主旨,抒发作者某种感悟或者情感。
含蓄类的结尾作用一般是:
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②文章戛然而止,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 间,增强感染力;
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在分析时,要仔细阅读文章,对照常用的作用,结合文章最后一句(段)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本题作用是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11.重难点小结
品析的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二三部分。第二部分重点抓住闻一多作为家方面的说和做,作者详细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三件事,赞扬了闻一多先生在争取民主与和平自由过程中的责任感与言行一致的品格,夹叙夹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第三部分是全文的总结,是对闻一多先生的评价与赞美。
六、研读探究
1.【难点探究】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案】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十六个字,内容丰富,气势流畅,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语言精当、凝练。又如,“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的精神。再如⑯~⑱段,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作者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结尾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简意赅。
2.【手法探究】文章在第二部分是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
【答案】“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既“说”又“做”,先“说”再“做”。文章先写他的“说”,包括“说”的事实、内容与目的;再叙述他的“做”,叙议结合,表现出闻一多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第一部分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 “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是把闻先生的话插入作者所叙事实之中,言导行,行证言,情真意 切。作者在记“言”叙“行”的基础上,连用三段文字进行议论,绘出了闻一多“说”的气冲斗牛、声震天地的情状,再现了他坚强不屈的声音、昂首挺进的形象。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一多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分别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家的方面”,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结尾用两段文字总结全文,使全文结构严谨。
(2)选材精当、精于剪裁。
选材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如“作为学者的方 面”,作者只选取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等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作者没有过多记述,而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张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等,突出他的大无畏精神。
(3)夹叙夹议。
文章以记叙为主,但中间又夹以议论。如:第⑦段是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总结,是议论。第⑧、⑨两段是闻一多作为家的方面的总结,最后一段则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八、课堂延伸
本课文字不多,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他的言行一致体现在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上。而当今,言行一致、爱国守法正是我们中学生明理诚信的基本要求所在。希望闻先生的高尚品格能够指引我们今后做人的方向。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