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港的开发与管理
进入21世纪,南通港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从内部环境来看,其优势在于优越的区位条件、港口集疏运条件较好、港口历史悠久等方面;其发展的劣势在于大型深水泊位配备不足。码头结构、港口规模、港口装备不适应竞争以及缺乏资金等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南通港发展的机遇在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的大力支持,世界航运市场的发展等方面;其面临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外部的竞争激烈、自身发展空间有限、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等方面。南通港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克服自身的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快从大港走向强港。
1港口简介
1.1 地理位置
南通港地理坐标为120°48′ 54″E,32°00′45″N。南通港地江下游河口段北岸,东濒黄海,南临长江,离上海吴淞104公里,距长江口191公里,是海轮进入长江的第一个港口,处于海、江、河联运的枢纽地位。
1.2自然条件
年平均气温15℃,最高月平均气温29.6℃,最低月平均气温为负的 0.2℃。常年不封冻。常风向东南。强风向为东南东,最大风速26.3米/少。影响本地区的台风平均每年约2~3次,一般6~8级,基本不影响船舶正常航行
1.3交通条件
1.3.1南通港是国家沿海主要港口、一类开放口岸、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的重要港口也是国际港口协会的成员港之一。
1.3.2港区陆域与市县公路相连,204、328国道纵横全市。通过宁(南京)――(南)通一级公路沟通苏北。经横跨长江的通常、通沙、海太汽渡与沪宁高速公路和苏南公路网相衔接,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通盐、通启高速公路和苏通大桥,公路四通八达,是理想的物资中转地;宁启铁路、港区铁路将进一步提高南通港的集疏运能力;
1.3.3南通港区后方港池引河与通吕、通扬运河、苏北河网及京杭大运河相贯通。东出大海可与我国南北沿海各港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通航;通过长江可联系上游苏、皖、赣、鄂、湘、川六省和云、贵、陕等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1.3.4南通港与通吕、通扬运河及京杭大运河贯通,溯江而上可至长江沿岸200多个城市,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可以到达世界各地。
1.4、经济腹地
南通港的直接经济腹地为南通市和苏北盐城、淮安、泰兴三市部分地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工业经济以轻纺工业为主,兼有电力、机械、电子、电工、造船等门类。
1.5港口现状
分析南通港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5.1码头岸线利用不合理,深水浅用。
1.5.2货运量急剧增长,货运码头超负荷运转,船舶压港现象严重。
1.5.3港区陆域纵深不足,陆域库场面积小。
1.5.4海江和海陆集疏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客运量严重萎缩,货运量急剧增长,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南通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港口改造势在必行。
2原因分析
2.1 客运量严重下降 南通港客运码头曾担负着南通地区通江达海的客运任务,但随着高级公路、主干路网和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及南通机场的启用,南通港水路客运量逐年缩减的趋势十分明显,已由1955年的288万人次下降至2002年的105万人次,客运功能已基本丧失。
2.2 货运量急剧增长 资料显示,南通港吞吐量从1985年的1000万t上升到1998年的2000万t,历时13年,1999~2005年,南通港以每年近1000万t的速度递增,2005年港口吞吐量逾8300万t。由于种种原因,港口建设远远落后于吞吐量的增长,致使南通港2004年公用码头泊位利用率达117%,绝大多数泊位常年超负荷运转,营运、调度紧张,延长了船舶待时,因此急需建设一批专用泊位,以适应南通港吞吐量的急剧增长需求。
2.3 南通港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随着南通港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成员,必将迎来大型集装箱、干散货、散杂货船舶的靠泊。目前南通港的堆场面积34万m2、仓库面积2.4万m2,在区域贸易量增长如此迅速的情况下,仅靠陆运来实现货物的集疏运,将使南通港内陆堆场面积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2.4 南通港现有集装箱码头深水岸线440米,配有4台集装箱桥吊,年综合吞吐能力达到25万标准箱,2004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集装箱码头泊位的不足已经显现;同时,按照世界港口集装箱码头的常规配置,一台桥吊常规应配备2.5-3台轮胎吊,南通港集装箱码头拥有4台桥吊就应该配备10-12台轮胎吊,但现实只有五台轮胎吊,缺额达一半。
2.5 南通港现在管理有些落后,技术设备也相对落后。南通整体发展较晚,因此没有是南通港得到及时很好的发展。
2.6 南通港历史悠久,规模很大,已形成一套固定的生产模式。因此在改革,改进方面都比较麻烦,难度较大。
2.7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采用EDI已经成为必备设施,电子化口岸将“一关三检”和集装箱运输相关的码头、船货代理、理货等行业连为一体,极大方便外贸货物进出口的运输,但南通港至今还没有采用EDI单证信息交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