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1:48
文档

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Aug.2010第11卷第4期(SocialSciences)Vol.11No.4收稿日期:2010202213作者简介:秦娟(1976-),女,山东牟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E2mail:dafojiaoshi@126.com。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秦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关键词:学院;特色发展模式;比较优势理
推荐度:
导读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Aug.2010第11卷第4期(SocialSciences)Vol.11No.4收稿日期:2010202213作者简介:秦娟(1976-),女,山东牟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E2mail:dafojiaoshi@126.com。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秦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关键词:学院;特色发展模式;比较优势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月JOURNAL OF S OUT H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

Aug .2010第11卷 第4期

(Social Sciences )

Vol .11 No .4

收稿日期: 2010202213

作者简介: 秦 娟(1976-),女,山东牟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E 2mail:daf ojiaoshi@126.

com 。

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秦 娟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关键词: 学院;特色发展模式;比较优势理论;高等教育

摘 要: 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其在面临崭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构建特色发展模式是学院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院应结合地域特点建设学科和专业,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分层次地进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0)04-0046-04

Ana lysis of the Con structi on of the Character isti c D evelop m en tM odel of Ch i n a πs I ndependen t Colleges

Q I N Juan

(Eng ineering and Techn ica l College,

Chengdu U n iversity of Technology,L eshan

614000,Ch ina )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characteristic devel opment;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higher educati on

Abstract :I ndependent College is a ne w operati on model in the p r ocess of popularizati 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 on .

So there are unp 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f or it .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 mpetiti on,the characteristic devel 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s certainly required .W ith li m ited res ources,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take regi onal characteristics int o

considerati on t o for m their disci p lines and s pecialties,construct the teacher force with t w o abilities and i m p le ment stratified talent training p lans .

  一、引言

  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高等院校一般会在传统大学之外派生出新的办学形式。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欧洲高等教育发展开始提速。英国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著名古典大学以及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城市大学基础上发展起多科技术学院。德国在大学体系之外又发展起了高等专业学院,注

重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目前它们已经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也逐渐增大,目前,其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3/4左右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推动了我国学院的兴起与发展。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使得原有公办高等教育系统的资源变得紧张,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浙江和江苏两省开始尝试利用现有

普通高校的资源及社会资金(力量),进行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大胆探索

〔2〕

。2003年4月,教育部在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

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称为“学院”。学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财政压力,缓解了高等院校因扩招导致办学资源紧张的难题,受到社会较高的重视。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探索出既符合自身特点又受到社会认同的办学模式,就成为所有学院发展中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3〕。学院必须根据自身条件与社会需要作出科学的发展定位,构建特色发展模式,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

  二、特色发展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学院提供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同时需要学院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对于学院来说,其办学经费主要为学生学费或银行贷款,无国家财政投入。有限的经费仅能用于学院某方面特色的创建,因此应借鉴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寻找自身的比较成本优势。学院在选择创建特色发展模式过程中,需要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特色项目而创建机会成本较小的特色项目〔4〕。

(1)特色发展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院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普通高校的有益补充,在某些学科、专业建设上起着与普通高校相互分担和促进的作用,体现了其生存意义与价值。如果与普通高校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规格相同,办学模式一样,必然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在与公办高校、高职院校和民办大学共存的多元教育环境中,学院必须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适应地域环境,积极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普通高校办学的某些薄弱环节异军突起,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5〕。

(2)特色发展模式是学院参与竞争的前提。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院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严峻的竞争形势使得各个高校不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在竞争中萎缩,甚至被淘汰。普通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普遍具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于以学科体系为本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重视的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处于二者之间的学院,既要求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又要重视技能应用,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学院只能走特色办学的道路。因此,学院应当进行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加强实践和动手能力锻炼环节,体现不同的质量观与教育观〔6〕。

  三、构建特色发展模式的策略

  (一)塑造品牌形象,形成特色学科

品牌是社会公众对于组织或产品认识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大学进行品牌管理,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而学科建设是学校品牌形成的重要基础,一所高校的生命在于学科,而学科的生命在于特色,如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就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竞争优势〔7〕。

某些学院设立之初,为达到学校能够尽快运行的目的,盲目照搬本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忽视了生源特点和市场需求,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以及人才结构的失调。学院应结合自身所处地域特点及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的现状,选准办学特色突破口,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特色学科构建,使特色学科集中体现学院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学院全面发展的龙头。比如徐州医学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科专业,集中力量加以发展,使之走在全国前列,而麻醉学科的发展又带动了医学影像学等学科专业的发展。河南科技大学地处洛阳,根据洛阳的产业结构创办了轴承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在轴承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从而也带动了其他专业发展。青岛科技大学以橡胶专业发展为特色,培养具有“橡胶品格”的高素质人才,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8〕。

因此,学院的学科建设既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创造条件建设社会和市场急需的相关专业,凝练学科与专业资源特色,同时也要加强某一领域内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实现学院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学院必须切实建

74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

立一支高质量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师资队伍缺乏历史积淀,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往往招聘由高等院校退休的教师和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离退休教师由于体力、精力都受到一定,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所学与所教脱节,而才出校门的研究生教学经验缺乏,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专本科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学院办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院进行特色教学的基本条件,必须聘请有社会实践的行家来作为专业教师才能更快更好地体现学院的特色。应选聘一部分来自工厂或公司的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于这些特色人才来说,其强项是实践与应用能力;他们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合格品”〔9〕。

(三)人才培养特色模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如果完全沿用本部的模式和做法,仅能成为本部办学的延伸和“克隆”,而忽视学生群体间的差距,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10〕。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只有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分层次教学,尊重学生差异的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确立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学生附加值

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用人单位对人才有不同层次的需求标准,学院应进行市场分析,使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达到统一。如果一味克隆本部的教育模式或仿效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方法,学生势必会成为“理论不行,技术不精”的“次品”〔9〕。受限于既定教育经费,因此,学院要选择对路的学生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附加值。对无升学意向的学生,师资的配备应以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主,重实践,把他们培养为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比较扎实,能熟练进行技术和技能的操作的人才;对打算继续升学的学生,师资配备上,应以学识丰富的教师为主,以助其接受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教育,从而成为具备科研能力的人才。

我国学院现阶段的学生培养模式有很多,如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方位合作”培养模式,上海第二轻工业大学的“实训—科研—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两阶段”培养模式等等〔11〕。在这些模式基础上,学院还应考虑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人才需求特点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12〕,比如应注重中小企业与第三产业所需人才的培养。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教育资源的投入应以机会成本最小为前提,以实现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以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学院应自觉调减自身办学条件差的专业和毕业生供求状况不好的长线专业,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获得“结构效益”;还应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实现优势互补。高等教育也存在“规模效益”,各高校只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降低学生培养成本,提高高教资源在微观领域的配置效率,获得规模效益〔11〕。

3.突出实践环节,与企业密切配合

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认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教育开支的增加,构建半工半读或产学合作的模式,可帮助学生在学到一定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报酬。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参与教学和实践环节,可避免学校学习与社会脱节。只有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才能使学校成为企业的学校,企业成为学校的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中,寻找自己的位子,拓展自己的空间,办出自己的特色,推动学校的发展,带动学生就业〔13〕。

总之,学院要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形成独具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模式,扬长避短,不断发展自身的优势,最终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特色发展模式,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范文曜,马陆亭.学院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理工高教研究,2005,(6):1-4.

(下转69页)

84第4期苏文胜基于组织支持感的事业单位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Thomp s on,et al.A M ultilevel Exam ination of W ork2L ife Practices:Is M ore A l w ays B etter?〔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2):232-253.

〔14〕Robert H M,Gerald L B,B rian P N.D oes Perceived O rganizational Support M 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Procedural Justice and O rganizational C itizenship

B 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

41(3):351.

〔15〕任 智.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心理授权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

(6):78-83.

〔16〕王光玲.民营企业组织支持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7):187-188.〔17〕Vandenberg,R J,Scar pell o,V.A L ongitudinal A ssess m ent of the D eter m inant Relationship bet w een Em ployee Co mm it m ents to the O ccupation and the O rganization〔J〕.

Journal of O rganizati onal Behavi or,1994,15(6):53-

547.

〔18〕W allace,J E.O rganizational and P rofessional Co mm it m ent in Professional and N onprofessional O rganizations〔J〕.

Ad m 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b):228-255.〔19〕Lee,K,Cars well,J J,A llen,N J.A M eta2A nalytic Revie w of O ccupational Co mm it m ent:Relations w ith Person and W ork2Related V ariables〔J〕.Journal of App lied Psychol ogy,2000,(5):799-811.

(责任编辑:叶光雄)

(上接48页)

〔2〕胡坚达.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的民营化趋势———学院迅猛发展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5,

(4):109-111.

〔3〕完颜弟.学院特色模式分析〔N〕.甘肃日报,20092 11214(3).

〔4〕朱 琨.优化学校资源创建学校特色———用比较优势理论看学校特色创建〔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4): 113-115.

〔5〕李智干.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9-22.〔6〕李 华.学院办学定位研究〔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18-20.

〔7〕林国建,宋 伟.大学品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视野〔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7-14.〔8〕刘献君.论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57-60.

〔9〕李锦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N/OL〕.(2008207218)〔2010203201〕.htt p://www.

hnen w.com/lun wen/Show I nfo.as p?id=48332.

〔10〕李纪明,贾长云,李 泉,叶景明.提高学院教育质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6):65-67.

〔11〕张凤秦,张 欣.关于学院学生两段式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9,(10):54-56.

〔12〕邱晓雅.关于学院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7,(3):66-67.

〔13〕梁海刚,张 平.适应企业需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J〕.才智, 2009,(30):215.

(责任编辑:叶光雄)

96

文档

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Aug.2010第11卷第4期(SocialSciences)Vol.11No.4收稿日期:2010202213作者简介:秦娟(1976-),女,山东牟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理论及应用研究。E2mail:dafojiaoshi@126.com。我国学院特色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秦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关键词:学院;特色发展模式;比较优势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