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君辉1,周萍芳2,杨眉1
(1.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西南昌
330046;2.南昌利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编号:1004-2342(2012)02-0006-03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通过提高良种化程度,提高专业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中高档牛肉,是我国肉牛产业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1
世界各国牛肉生产概况
世界肉牛的屠宰数在稳步提高,牛均产肉量、牛肉的产量、消费量、进口量与出口量均逐年提高。世界各国牛肉在肉类结构中占有的比例:加拿大47%、德国60%、阿根廷67%、美国67.5%、瑞典、挪威占80%以上,而我国肉类消费中,牛肉所占比重还不足10%。
美国的牛肉生产与消费居世界首位,各国肉牛单产水平差异较大。2010年,全球肉牛存栏和出栏总量分别为100656、14923万头,牛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5676.3万t 和53.7万t。其中,印度、巴西、中国、美国、欧盟27国肉牛存栏量分别为310、18516、10543、9388、8830万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存栏总量的31.43%、18.40%、10.47%、9.33%、8.77%;出栏量分别为6150、4920、4150、3569、2995
万头,分别占世界肉牛出栏量的22.14%、17.71%、14.94%、12.85%、10.78%;尽管印度、巴西、中国的肉牛存栏量分列世界前三位,但是,其牛肉产量和消
费量却位于美国之后,数据显示,2010年位于世界牛肉产量前5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巴西、欧盟、中国、印度,其牛肉产量分别为1182.8、914.5、787.0、555.0、285.0万t;美国平均每头屠宰牛产肉337.55kg,而中国平均每头屠宰牛产肉仅194.33
kg。由此可见,中国的肉牛产业仍有较大潜力。2
我国肉牛产业现状2.1肉牛生产方式发生转变过去我国主要以牧区草原放牧饲养方式生产牛肉,几乎不用精饲料进行育肥。现在则以舍饲为主,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和人工栽培牧草、精饲料提高养殖效益。在秸秆资源和农村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的同时缓解了肉牛对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形成了分散饲养,集中育肥模式。
2.2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20世纪30年代我国就曾引入短角牛等国外
优良肉牛品种,但是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肉牛
良种引进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30多年中,先后从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引进乳肉兼用型的西门塔尔,肉用型夏洛来、利木赞、海福特、安格斯、皮埃蒙特牛、比利时蓝白花牛、抗旱王和辛地红牛等16个品种的种公牛1000余头,用于我国黄牛的肉用改良,使黄牛从单一的役用生产向乳、肉、役兼用生产方向转变。
2.3肉牛营养需要及营养技术进步巨大
肉牛生长的实质是饲料养分经同化作用在牛只体内的累积。由于生长的不平衡性,肉牛在不同生产阶段对营养物质需要的种类、数量与利用是不同的,肉牛不同育肥阶段的营养是通过瘤胃、瘤胃后、组织代谢以及环境几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肉牛业不断发展壮大,肉牛的杂交改良、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对肉牛营养需要及营养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科研工作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的地方品种牛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肉牛肥育生产的技术体系。
6··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产肉性能和牛肉品质与牛的品种、年龄、性别和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产肉性能的研究多集中于营养水平、体重、增重速度、屠宰率、净肉率等方面。对牛肉品质的研究多是指牛肉的感观指标、内在指标和加工指标等的研究。
感观指标:牛肉色泽、大理石花纹、嫩度、多汁性、风味(包括滋味和香味)、脂肪颜色;内在指标:pH 值、营养成分、微生物、脂肪氧化产物及其他成分;加工指标:主要有系水力、蒸煮损失和脂肪质地等。
同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标准及文件来指导肉牛业的生产,如:《肉牛饲养标准》(NY/T815-2004)、《NY/T676-2003牛肉质量分级》;《国家职业标准牛肉分级员》(2005年),为日粮配制、质量评定、安全生产、监管等提供了依据。
2.5我国肉牛产业的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肉牛产业初步形成了四大产区:以、宁夏、青海等为主的西北传统牧区;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主的东北肉牛生产区;以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为主的中原肉牛生产区;以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为主的西南肉牛生产区。
3我国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
3.1肉牛良种化程度低,产品加工不足,附加值和效益低
我国黄牛的改良面不足20%,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良种化程度非常低;虽然我国和发达国家牛肉加工的设备、风味雷同,但发达国家牛肉加工附加值高达30%~40%,而我国仅3%~4%。
3.2生产方式落后
尚未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模式,总体上仍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以现有饲草料和现有设施的利用为主要方式,难以保证饲草料的数量与质量;缺乏规范、科学化的饲草料加工与利用技术,缺乏饲养管理技术,既无法保证饲草料的利用效率和育肥效果,更无法保证肉牛的质量与规格;无法保证规模化牛肉加工的牛源需要,使得牛肉质量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缺乏竞争力。
3.3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出栏率低
国外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15~18月龄的肥育去势公牛的平均屠宰重为582kg。而我国出栏肉牛中18月龄商品牛很少,根本没有6月龄商品牛,从犊牛到育肥出栏又需18~20个月,生产1头肉牛需28~30个月。国外肉牛屠宰后平均胴体重为280kg,而我国只有194kg。
3.4中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不足
我国中高档牛肉生产能力相对较差,在牛肉产品的销售中,仍以“统牛肉”为主,难以实行优质优价、难以体现各类牛肉品质的差异;分割牛肉少,与国外牛肉相比价格较低,在国内市场的售价也仅为澳大利亚牛肉的一半。
3.5牛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养殖户逐渐减少,出现了私屠滥宰,杀子弑母的现象,基础母牛存栏不足,加上生产方式落后,各地牛源短缺,因此肉牛产业后劲不足。特别是2007年以后,我国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急剧下降,2009年略有起色(近10年来我国的牛肉产量及牛存栏量见下表)。
表2000~2010年年底牛存栏量及当年牛肉产量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我国肉牛产业的出路—生产中高档牛肉
4.1中高档牛肉的内涵
生产中高档牛肉的牛只、胴体和牛肉要达到以下标准:牛只:30月龄以内、屠宰重500kg以上、膘情满膝、腹部不下垂、肉用体型明显、背平宽,肩部、胸垂部、背腰部、上腹部、臀部的皮较厚并有厚脂肪层;胴体:体表覆脂色白、脂肪覆盖80%以上、无严重缺损、12~13肋骨处脂肪厚10~20mm、脂肪坚挺;牛肉:嫩度3.62kg以下出现次数应在65%以上,咀嚼不留残渣不塞牙,大理石花纹,1级或2级,质地松软、多汁而味浓;肉块重量,牛柳2.0kg以上、西冷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底存栏数(万头)
12866.34
12824.23
13084.774
13467.179
13781.823
14157.53
13944.203
10594.76
10575.9973
10726.5304
10626.4
牛肉产量(万t)
532.806
548.848
584.608
630.448
675.871
711.52
749.995
613.4094
613.1679
635.5434
653.1
7··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5.0kg以上、眼肉
6.0kg以上,符合西餐烹调要求。
4.2“雪花”牛肉生产
“雪花”牛肉是指牛肉的肌肉纤维之间分布十分明显的脂肪组织,使肌肉切面呈清晰地红白相间的花纹,脂肪所占的面积达到30%以上,这种纹道酷似大理石,故通常也称它为“大理石状”。
品种选择:以早熟品种易于达到,我国的地方良种黄牛如晋南牛、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郏县红牛、延边牛等,引进品种中的安格斯、海福特、日本和牛、肉用短角和西门塔尔及其高代改良牛等,均可作为生产“雪花”牛肉的原料牛。
育肥年龄确定: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是脂肪沉积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沉积脂肪的可能性越大,肌肉纤维之间的脂肪沉积最晚,即年龄大的牛较幼龄牛易形成“雪花”牛肉,所以生产“雪花”牛肉应该选择2~3周岁的牛,中小型品种应选2周岁左右牛,大型品种可选2.5~3岁牛。
分性别管理:母牛沉积脂肪最快,阉牛次之,公牛沉积脂肪最慢。饲料转化率以公牛最好,母牛最差。不同性别其膘情与“雪花”肉形成并不一样,公
牛必须达到满膘以上,即背脊两侧隆起极明显。
营养水平:要获得“雪花”状优良而又嫩的牛肉,则必须在育肥的最后50~100d处于高营养水平获得较大的日增重。在不影响育肥牛正常消化的基础上尽量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同时,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供给量也要满足,目的是追求较高的日增重,因为只有高日增重,脂肪沉积到纤维之间的比例才会增加。要达到脂肪雪白,增加“雪花”状的视觉效果,还要注意草料的选择,如少喂或不喂含花青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多的饲料。“雪花”牛肉生产的育肥方法出栏体重大,屠宰率可达62%以上,净肉率可超过50%,高档部位肉(里脊、外脊、眼肉和上脑)可达较高比例,经济效益
显著。
5小结
我国牛肉产业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快提高肉牛良种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来发展中高档牛肉生产,是缩小我国肉牛产业与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收稿日期:2012-03-09)
8··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