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1:53
文档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⑦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二、一词多
推荐度:
导读《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⑦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二、一词多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

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

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

⑦因击沛公于坐 / 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

二、一词多义

1.去

①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离开

2.立

①哙拜谢,立而饮之站着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即、马上

3.谢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②哙拜谢(感谢)

③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告辞,辞别)

4.因

①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②因招樊哙出(于是)

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5.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读weì,介词,给、替;后“为”读weí,动词,出、谋划)

③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动词,认为)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被)

⑤君王为人不忍(动词,对待)

⑥为之奈何?(介词,对、对于)

⑦客何为者?(动词,干、做)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为”表判断,是;句末“为”是语助词,相当于“呢”)

6.幸

①妇女无所幸(宠幸)

②故幸来告良(幸好,特地)

7.从

①毋从俱死也(跟从,跟随)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

8.之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

②为之奈何?(代词,代指这件事)

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性,不译)

9.善

①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形容词作动词)

②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副词)

10.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老交情,名词)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连词)

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特意,副词)

11.乃

①乃令张良留谢 / 乃令张良留谢(于是、就,副词)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才,副词)

12.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13.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承受得住,动词)

14.如

①固不如也(及、比得上,动词)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像,动词)

③沛公起如厕(往,动词)

15.请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请允许我)

②寿毕,请以剑舞(请求)

③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臣请入,与之同命(请允许我)

16.置

①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②置之坐上(放置)

17.且

①且为之奈何?(那么)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

③臣死且不避(尚且)

18.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名词作动词)

②为击破沛公军(、,名词)

19.说

①鲰生说我曰(劝说、说服,动词)

②而听细说(说法、谗言,名词)

20.当

①当是时(正当)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

21.得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②吾得兄事之(应当)

22.然

①沛公默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连词)

三、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③项王许诺 / 项伯许诺(古:答应;今:许下诺言。)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很、甚。)

⑤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⑥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说)

四、偏义复词

①孰与君少长?(少长,词义偏向“长”,“少”可不译)(译:他和您相比,谁年纪大?)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词义偏向“入”,“出”无义)(译: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军,驻扎、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

③不可不语(语,告诉)

④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

⑤吾得兄事之(事,侍奉)

⑥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⑦范曾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⑧若入前为寿(前,上前)

⑨刑人如恐不胜(刑,对……用刑)

⑩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指摘过失、找岔子)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里)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③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整日整夜,日日夜夜)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夜,在夜里)

⑤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⑥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

⑦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间,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

①为击破沛公军(破,攻破、打败)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

4.形容词作名词

①此其志不在小(小,小处)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老交情)

5.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当王)

④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碎)

六、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⑤亚父者,范曾也

⑥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句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3.省略句

①沛公欲王(于)关中

②为(我)击破沛公军

③急击(之)勿失

④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曰:“毋从(之)俱死也。”

⑤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

⑥(项伯)长于臣

⑦奉卮酒为(之)寿(沛公)

⑧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⑨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⑩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⑾加彘肩(于其)上

⑿卫士仆(于)地

⒀还军(于)霸上

⒁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 再拜奉(于)大将军足下

⒂置之(于)地

⒃竖子不足与(之)谋!

4.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②项王、项伯北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③今日之事何如?

④披帷西向立

⑤客何为者?

⑥大王来何操?

⑦沛在?

5.定语后置

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为后置定语)

②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同上)

6.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

(二)固定结构

①为之奈何?/ 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

②孰与君少长?(与……相比,谁……)

③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什么)

④毫毛不敢有所近(有所,有什么)

⑤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⑥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⑦何辞为?(何……为,表询问或反问,为什么……呢)

七、成语与名句积累

1.鸿 门 宴:比喻不怀好意的筵席。

2.秋毫无犯:形容纪律严明,队百姓无丝毫侵犯。

3.发指眦裂:头发向上指,眼眶尽裂开。

4.劳苦功高:出了力,吃了苦,立下了大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并非表面所露之意,实则另有所图。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是刀和切肉的砧板,我们是要被宰割的鱼和肉。

7.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

八、文学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父职,得览皇家珍藏图书文献;后因替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遭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机要文件),发愤著述,于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其中较有影响被选入中学教材的有:《陈涉世家》、《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刘向)

2.关于《鸿门宴》上的座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为最上位,范增南向坐为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为侍坐。从座位排列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及刘邦的委曲求全。

附录:

一、课文情节结构分析

(一)鸿门宴的背景(1、2节)

力量悬殊————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

范增主击————天子气,急击勿失

项伯报信————与张良有故

刘邦利用————约为婚姻

(二)宴会上的斗争(3、4、5节)

沛公道歉————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伯翼蔽————庄不得击

樊哙闯帐————慷慨陈词

张良谋划————刘邦逃脱

张良献礼————为刘邦遮掩

(三)宴会后的余波(6、7节)

范增忿怒————竖子不足与谋

怒杀奸细————立诛杀曹无伤

二、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自认为是诸侯中的霸主,得知刘邦“欲王关中”,触犯尊严,决定进攻;但听刘邦辩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怒意全消,不把刘邦视为对手。且不听范增之言,错失良机,铸成大错。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利用项伯,巧结婚姻。自知难敌项羽,故登门道歉,甘受其辱。且善于用人,借助张良、樊哙等,为其出谋划策,为其舍身保驾,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写作借鉴

(1)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

鸿门宴自始至终充满矛盾斗争,推波涌谰,扣人心弦。通过人物的各自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态),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

项羽语言——骄横气盛  刘邦语言——礼仪备至

范增语言——老谋深算  张良语言——老练透辟

樊哙语言——豪壮威严  项伯语言——似巧实拙

文档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①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②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防守;内,通“纳”,接纳、容纳。)③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背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⑥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隙。)⑦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⑧不者,若辈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⑨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接纳、容纳。)二、一词多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