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1:29
文档

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2012年第1期从理论上来讲,谁拥有传播媒介,谁就拥有公共话语权力。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和互联网的联姻使更多的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博(Micro-Blog)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方便、快速、简捷地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更新和发布信息。下面就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分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一、微博的传播特性“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一直是新媒体研究学者关注的话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新从社会网络的开叉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性媒体是
推荐度:
导读2012年第1期从理论上来讲,谁拥有传播媒介,谁就拥有公共话语权力。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和互联网的联姻使更多的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博(Micro-Blog)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方便、快速、简捷地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更新和发布信息。下面就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分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一、微博的传播特性“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一直是新媒体研究学者关注的话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新从社会网络的开叉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性媒体是
2012年第1

从理论上来讲,谁拥有传播媒介,谁就拥有公共话语权力。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和互联网的联姻使更多的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博(M icro-Blog)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方便、快速、简捷地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更新和发布信息。下面就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分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

一、微博的传播特性

“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一直是新媒体研究学者关注的话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新从社会网络的开叉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性媒体是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们建构于互联网技术上,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开放、互动、分享和关系。而微博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将人与媒体的关系实现从‘信息中介’到‘关系网络’的转换,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参与的方式。”①下面就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分析微博的传播特征:

1、传播者的个体化

在社会性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并且个人的传播信息都可能会对大众或者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个性化的表达自己,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把自己身边发生但传统媒体并没有关注报道的事件发布在微博上,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叙

事方式,来传播信息,传达个人意愿等。

2、传播内容碎片化

由于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在

140字以内,这从根本上就决定着微博内

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为了详细明白地讲

述一个事件,一条微博信息是不能完成

的,需要连续发布多条信息,这在一定程

度上使得传播的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信息化时代,人们接

受信息越来越倾向于简短,这在一定程度

上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3、传播渠道多样化

微博收发方式实现了多样化。你既可

以利用电脑网络的微博网站发布信息,也

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信息终端随时

随地发布、接受信息,以移动、简便的方式

实现即时传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

道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发布文

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这是传统媒体

无法比拟的。②

4、受众接受信息的主动化

微博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呈现了更

加主动化的现象。在微博中,你可以任意

选择要进入的社区,任意选择关注的人。

以新浪微博为例,在微博广场里就包括了

名人堂、微访谈、微直播、风云榜、抢个沙

发、同城微博、随便看看等多个社区,我们

总可以发现适合我们自己的社区,同时,

你可以选择你要关注的人。另外,微博的

标签和搜索功能,可以帮助你搜索所需要

的新闻或其他的信息,这些都是微博中受

众接受信息主动化的表征。

5、传播效果的即时、强大

由于微博具有方便、快速、简便、互

动、传播范围广等特性,使得信息互动更

加的方便快速,当用户在第一时间内收到

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时,就可以即刻加

上自己对信息的看法和评论,马上转发给

关注的人或者信息的发布者。因此,通过

微博的信息传受,双方可以得到有效的反

馈。《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的数据显示:2010年的年度20件网络舆

论事件,有60%是首先由微博发出的声

音。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

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突发事件当事人开

始使用微博,能够使微博话题产生很大的

影响。③

二、微博与公众的话语参与

1、话语理论

话语理论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一。以金、福柯

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

观点,成为了现代话语理论的集大成者。

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是知识和权利的关

系问题,他认为,话语与权力之间存在着

共谋关系。金从语言的社会性立场出

发,强调交往在语言中具有首屈一指的意

义。费尔克拉夫较早对“话语”做了比较

明确的、往往被当做权威论述而引证的界

定。在他们看来,所谓话语,指的是对主题

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

○乔文娟

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也不断涌现。社会性媒体是一类新型的在线媒体,它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对话性、社区性、连接性、匿名性。微博无疑是使用最广、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性媒体类型。在微博时代,每个人都是受传者和传播者,发布传播信息也更加的方便、快捷。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浅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话语参与的方式。

【关键词】社会性媒体微博公众话语权

84

2012年第1期

及其他的表述方式。④

话语权,简言之,即是拥有说话的权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属于表达权的一部分,是公民个人对于他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及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享有的民主权利;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

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2、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

微博的问世,社会性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当前的媒介生态格局,也使公众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下面就以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微博为例,分析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

(1)通过微博直播突发事件。社会性媒体的崛起,改变了突发事件直播的整体格局。无论是甘肃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还是微博直播江西“宜黄强拆事件”,微博正将全体公民的

“围观”迅速升华成一种改变社会常态的力量,它以在现场直播的方式积极地推动着社会事件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宜黄拆迁事件”。

2010年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的钟如九的家在强拆中变得支离破碎,16日,钟家二姐妹打算去北京求助媒体解决,在南昌机场遭到了围堵,被迫躲入女厕所内。情急之下,她们联系上了《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之后,刘长发出了第一条有关“宜黄强拆”的微博,呼吁有关人士关注。这条微博得到了《凤凰周刊》

记者邓飞的转发直播,发布了钟家姐妹遭遇围堵的信息,由此拉开了微博直播“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的帷幕。事件的最后,江西宣传部发布新闻宣称:宜黄县委已被免职,也被提请免去职

务。同时,钟母被护送到北京进行救治。

⑥江西“宜黄事件”称得上是一次改变中国微博历史的“现场直播”。微博拓宽了自下而上、传达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的不足。

(2)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件决策。在社会性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公民记者”

,为公众的话语参与提供了另一条绿色通道。在我国,微博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决策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件决策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南京梧桐树事件”。

“南京梧桐树事件”起源于2011年3月初,南京市为建设地铁3号线以及10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在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有网友上传了南京市太平北路移栽之前的绿荫图片,以及梧桐树被迁移后的图片。用微博转发给了主持人黄健翔,请求他给予关注。

黄健翔随后将该消息转发姚晨、赵薇、郑渊洁、王菲等一批微博名人,同时呼吁江苏卫视的主持人孟非、乐嘉以及导演陆川,共同关注。消息发出后,仅新浪微博上主题为“拯救南京梧桐树筑起绿色长城”活动就被14045位网民转发,“南京的梧桐树”微群上,也有粉丝超过7000人,发表留言4200条左右。随后,媒体跟踪报道,将南京因修建地铁移植梧桐树事件推到了的风口浪尖。

此次事件是网民通过微博参与,形成源头,而后得到传统媒体的支持,最后南京市正面回应,表示愿意公开征集,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可以说“南京梧桐树事件”是公众话语权得到彰显的一个典型案例。微博等社会性媒体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件决策的绿色通道。

(3)通过微博进行监督。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获得更好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参与监督。纵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监督过程,大都是微博率先披露—形成巨大的社会-被传统媒体报道-形成监督—推动相关机构解决问题,微博等社会性媒体成为公众监督的重要渠道。

“微博炫富事件”中,网络推动

了中国公益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微博炫富事件”源起于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 ”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事件中的各方,包括组织的官方微博(如中国红十字会官方新浪微博)等,都通过微博这一载体表达观点和态度。

结语

无论是社交网络(如人人网、开心网)还是即时通讯工具(如M SN 、QQ 等),社会性媒体正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整个媒介的生态环境。

但是社会性媒体也和其他的新媒体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不足,如虚假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比较低等。因此,需要使用它的公众首先要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媒介素养;其次,社会性媒体自身要积极地搭建公共意见表达的平台;再次,国家和相关部门机构在保证公众拥有话语权的前提下,对社会性媒体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①童希,《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及社会影响——

—“微博元年:传播与社会”圆桌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1(3)

②刘海波,《微博信息传播的5W 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6)

③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④[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 ].华夏出版社,2003

⑤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5)

⑥陈海兵,《微博:中国式民主进程的加速器》[J].《观察与思考》,2011(2)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85

文档

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

2012年第1期从理论上来讲,谁拥有传播媒介,谁就拥有公共话语权力。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手机和互联网的联姻使更多的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博(Micro-Blog)作为社会性媒体的代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让用户方便、快速、简捷地通过电脑网页或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更新和发布信息。下面就以新浪微博为例,阐述微博的传播特性,分析社会性媒体时代公众的话语参与方式。一、微博的传播特性“社会性媒体的传播机制一直是新媒体研究学者关注的话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明新从社会网络的开叉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性媒体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