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条目 | 来源(或典故) | 喻意 | 哲学寓意 |
拔苗助长
|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 用来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了事情。 | 不可为抗性是规律客观性的突出表现,人必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主管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郑人买履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三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忘记拿量好的尺寸),已得履,乃曰:‘吾忘操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用以讽刺那些只相信书本,不相信事实的人。 | 教条主义否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从书本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的一种主观主义,它的世界观基础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 |
刻舟求剑
|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比喻办事拘泥,不知道随情势变化而作相应改变。
|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承认物质,否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的观点。 |
塞翁失马
|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比喻虽暂时受到损失,却由此而得到好处。现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 主要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观点。 |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坚持运动不会生病。 |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
新陈代谢 | 汉·蔡邑《笔赋》:“新陈代谢,四时次也。”晋·孙绰《兰亭序·后序》:“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亦。”代谢:指时序变化,始终循环,引申为更迭交替。 | 原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现指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 | 物质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新陈代谢是生物运动的规律;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是新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 《涅槃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 | 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 规律不仅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而且是必然的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的本质;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星火燎原
| 《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之原,不可向迩。”一点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 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 | 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新事物开始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战胜旧事物。 |
循序渐进
| 《论语·宪问》:“下学而上达。”宋·朱熹注:“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按照一定次序或步骤逐步前进。 | 用来比喻学习知识、技艺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 | 认识活动同其他物质运动一样,是有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学习活动规律,只有以尊重规律为基础,才能取得好成绩。 |
实事求是 | 《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 | 从客观实际中引出规律,以规律为行动向导,按规律办事。要坚持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
教学相长
|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 事物内部包含着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既互相排斥、斗争,又互相依存、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
世外桃源
| 东晋诗人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远离人世,位于桃花源中的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 喻指与世隔绝、环境幽美、生活安逸的地方。也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安乐”之地。 | 既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又否定矛盾的普遍性,既是唯心主义观点又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
讳疾忌医
| 宋·周敦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隐瞒疾病,不接受治疗。 | 比喻隐瞒自己的缺点、过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规劝。 | 迥避矛盾,掩盖矛盾,是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
因地制宜
| 汉·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因:依据。宜:适当的措施。 |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 以“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的原理为指导,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良莠不齐
| 太平天国·洪秀全《整顿属员诏》:“兼之人品良莠不齐,诚恐因逸出事。”莠:狗尾草,喻坏人。 |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 否认矛盾特殊性,从而抹杀事物特点,混淆事物性质。搞“一刀切”,拒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妙手回春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妙手:技能高超。 | 喻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把生命垂危的病人救活。 |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防微杜渐
|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凌矣。”防微:防止初露苗头的坏事。渐:开端。 | 在错误或坏事刚有苗头时,就阻止它,不让其发展。 |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虽然矛盾次要方面居被支配地位,但它影响矛盾主要方面,因此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
孤家寡人
| 《礼记·玉藻》:“凡是自称,小国之君曰孤。”《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古代帝王的自称。
| 现多指严重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 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用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
竭泽而渔
| 《吕氏春秋·义赏》:“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排尽或淘干池水去捉鱼。 |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 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前后的相继的联系,破坏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
脚痛医脚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六·训门人》:“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炙头,脚痛炙脚,病在这上。” |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就事论事,应付眼前。
|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看现象,忽视本质,使局部脱离整体。属于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 |
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卷:“正是,只因一着错,满盘皆是空。”《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 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若处理不当或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整个失败。
| 整体离不开局部,任何整体都是有局部组成的,所以要通观全局,同时也要重视局部,要防止和克服“因小失大”的片面性。 |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擦眼睛,指改变旧眼光。 | 喻指别人已有显著变化或进步,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不能用僵死的、静止的方法观察事物。 |
怨天尤人
| 《论语·宪论》:“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人怨恨命运,归咎别人。怨天:怨恨天命。尤:归咎,责怪。
| 形容有些人把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罪于客观。
| 割裂内因各外因的关系,只强调外部条件、客观原因,否认内在的主观的原因,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怨天”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靠近朱砂就会变红,靠近墨就会变黑。 | 比喻接近什么样的人就能收到什么样的影响。也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 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单对外因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和消弱阻碍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促进事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
过犹不及
|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业孰贤?’子曰:‘师过也,商也不及。’”人的言行要合乎礼的规定,超过了就同做的不够时是一样的。
| 现泛指做事过了头就和做的不够一样,都不好。做事要恰如其分。
|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事物才保持其原有性质。所以,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防止右,又要防止“左”。 |
瞻前顾后
|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报。”瞻:向前望。顾:回头看。看前面,又回头看后面。 | 形容办事谨慎。其中主要用来形容做事顾虑重重,徘徊观望。
|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否则贻误时机,就会犯右的错误。 |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最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
| 比喻被细小事物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看不清事物全貌、主流。 | 是形而上学片面性、一点论的表现。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