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也无需依靠运气。……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某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1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15.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提供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做法
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16.据载,1545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秘鲁的波托西找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此后,西班牙很快从美洲殖良地获得了大量白银,这直接导致了
A.西班牙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B.欧洲工业的发生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西欧物价的不断上涨
17.R.R.帕尔默在评论西方近代某思想运动时说:“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所评价的思想运动
A.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B.从根本上打破了天主教会对西欧的一统局面
C.为理性社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构想
D.为工业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
18.“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D.为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指导
19.2014年,我国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定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中国通过抗战
A.赢得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B.赢得了与西方大国的平等地位
C.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彻底胜利 D.为世界赢得和平作出突出贡献
20.《现代世界史》曾对中国作出了如下的描述。书中描述的情形出现时,我国正经历着
A.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二五”计划建设
C.“文化大”
D.改革开放的大潮
21.巴黎公社曾发表《告农村劳动人民书》,宣告“把土地给农民,劳动工具给工人”。这表明巴黎公社
A.切实地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B.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C.曾为建立工农联盟作出过努力 D.是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
22.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2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明显的劣势在于
A.缺少高程度的经济合作 B.缺乏长远的规划
C.缺少成员国之间的沟通 D.涉及的国家太少
38.(30分)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了解中国,必须观察它的传统与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 渐变之中国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出现的“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分析这一时期“明显的转变”未能促成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10分)
角度二 亟变之中国
甲午战后,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己,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齐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导致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亟变”的因素。(4分)材料中所谓的“政治改制运动”、“暴力反洋运动”各是指什么运动?作者为何推崇“政治改制运动”而反对“暴力反洋运动”?(8分)
角度三 巨变之中国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十一大之后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一。
——摘编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指出时代中国的巨变是在什么基本前提下发生的,并说明“务实主义”的突出表现。(4分)
(4)上述材料对当今实现“”有何启示?(4分)
3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00年以后,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技术迅速进步。
而与此同时,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陷入了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滞后于其人口增长的速度,因而导致了民众的叛乱……这些负面趋势带来的影响是,在19世纪,欧洲国家(和美国)在与亚洲和非洲的弱国打交道时,越来越多地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
并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而恰恰相反—是西方的崛起(依 靠技术力量)和其他地区的衰落才使得欧洲强权得以在全世界不断扩张。
——[美]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1)据材料,分别说明导致欧洲崛起和亚洲国家衰落的最基本因素。并分析欧洲国家“使用武力和廉价商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10分)
(2)“不是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导致了西方的崛起”,作者的这种观点是否恰当,为什么?由此可见,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所应坚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6分)
4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1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6分)
题号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答案 | C | D | B | D | A | B | A | B | C | a | A |
(1)“迹象”: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思想上,出现了反映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或活跃的儒家思想)。(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原因:政治上君主的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的僵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因素:外国侵略加剧,尖锐;清朝统治更加腐朽。(4分,若答洋务运动等自救运动失败给1分)
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4分)
作者认为前者符合世界大势,后者“昧视”时代的要求。(4分)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分)
表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2分,或答肯定市场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时代的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4分,合理表述均可得分)
39.(16分)
(1)欧洲:技术的进步。(2分)
亚洲: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的滞后;社会的动荡。(4分,合理表述酌情给分)
影响: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促使了中国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恰当。(2分)
殖民主义和武力征服进一步增强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加速了其崛起。(2分)
观点: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2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1)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4分)
(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