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品读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所说的“小气”和“纯粹的人”;
2、品读文章细节描写,从中体会人物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提示:将你收集到的作者信息搞要写在下面)
2、给加点的注音
拮据( ) 剜( ) 掺菜( )
庇护( ) 祈祷( ) 熬煎( )( )
吸溜( ) 兄姊( ) 蹲稠( )
3、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词语(结合课文注释和资料)
庇护:
熬煎:
纯粹:
拮据:
微不足道:
恩重如山:
深明大义:
4、初读课文,你认为养母是个怎样的人?
二、交流展示结果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然而凡有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都留给自己的亲人”。这样写与母亲“小气”矛盾吗?为什么?
3、当母亲看着我吃时,我都说我吃不下去时,她立即意识到了,然后“她才一下醒悟似地赶紧把头扭开,蹲下身去看他的灶火”一句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一连串动词有何作用?
4、文章写了养母的许多“小气”之处,结尾都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父母的某些表现,再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三、自主检测
我们都是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成长的,可是粗心的我们,往往没有发觉,如一句叮咛,我们有时嫌啰嗦,一顿可口的饭菜,我们嫌不好吃。可是,我们要知道这是父母点点滴滴的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在平时忽略了的地方稍加注意,多多留神,多多领悟,就会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并会尝试着报答父母的爱。现在就来写一段有关亲情的片断,选取你生活中让你感动的某一细节,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情感。
四、课堂检测
1、给加字注意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jiān dǎo
拮据( ) 庇护( ) 熬( ) ( )告
2、“她每做了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看着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体会加点字的作用。
五、有关母爱的名言或警句
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2、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3、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4、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锋)
6、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凉。(美国)
7、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
9、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资料: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物、语言、神态、心理、外貌及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在《养母》一文看到“亲人一口口吃下去……”一段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一位无私的、忘我的、最具有奉献牺牲的母亲(农村家庭主妇),她对孩子的爱已经到了没有自尊心的程度,这就是恩重如山的母爱。
“表达·交流”综合 实践《永葆童心》
教材分析
《永葆童心》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单位元的综合性实践既能激发学生对童年趣事的回忆,采撷记忆中的颗颗珍珠,又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认识到值得我们珍惜的不仅仅是一些重大的事件,还有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活动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阅读体验,由人及己,事件不同的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进一步理解童年与亲人师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阅读、写作和交流,由己及人,事件不同的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进一步理解童年与亲人师长的密切关系。
3、通过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再“酿”童年生活,记录、珍藏自己的童年,体会语文与自我,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熟知本单位每篇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每篇文意思想内容。能绘声绘声地讲述课文中的人物故事。
2、比较本单位各篇文章,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相同和不同,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语言风格的相同和不同点。以及读后给自己带来的认识、理解、感受。
3、整理自己的童年趣事,找出能唤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的玩具、照片等物品,再现自己的童年故事。
4、请学生在课外收集、查找不同时代的反映童年生活的活动时间二课时文章,并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比较。
活动过程:
一、亲人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难忘的,童年的记忆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不仅仅是重大的事件和伟大的人,还有一些看来不起眼,并不惹人注意的人和事。但只要曾经触动过你心灵的,不管看起来多么平淡无奇,只要用天真的纯真的眼光来看,它都会变得可爱,有趣起来。
普希金说:“那些过去了一切,将成为亲切的怀念。”让我们一起唤起回记忆,永葆童心吧!
二、复述故事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推选一个人讲讲长妈妈讲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长毛的故事),然后讨论什么地方可省略,什么地方不可省略;哪些句子是有趣的,哪些句子是特别有趣的。
2、选择本单元另外一篇故事如“美女蛇”的故事开展上述表达交流活动。
3、你读过、听过哪些令人难忘的童年故事?向同学讲述精彩的部分。
三、回眸童年
1、向小组讲一讲自己的童年趣事,一是要“趣”,二是要尽量与众不同。各级推荐二三位讲得最好的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
2、采用采访的形式,采访你的老师、父母或其他亲友长辈,就“童年、童心”为主题作一次坦诚的情感交流,来了解他们的童年。
四、童年的我
1、制作趣味童年纪念卡。
a、从自己的童年照片中选出几张最有特点的;
b、在照片旁边空白填恰当的题名,表现个性追求的题词。“这是六岁的我”、“贪吃的我”,在睡梦中长大,“看,一个未来的比尔·盖茨”,“一个小小的飞行员”、我是妈妈的“小柱杖”等,题名越别致越好。题词要与内容相关,尽可能简练、生动、有个性。纪念卡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换欣赏,然后在班级展示。
五、永葆童心
1、把你或同学讲的故事,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比如,儿时的犯法园,我是快乐的小鸟,金色的童年,照片里的故事,我的童年不一样,听故事的经历。在故事里,可以有童年的欢乐,也可以有童心的烦恼,哪怕是梦幻也行,只要是童心、童趣均可。
2、交流、感受、分享、欣赏同学们的习作
a、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两篇在班内交流;
b、班内交流、评价;
c、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
d、学生再次修改定稿,稿件张贴在班级的“美文一角”上。
《养母》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的人物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体会父母的爱子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中心;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
2、讨讼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杨兴雨的《养母》中再一次去体会那深深的母爱。(示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请一位学生来回答)
生答:杨兴雨,男,出生于张家口市,祖籍山西五台。
2、请二同学把预习中遇到的生字、词语写在黑板上,并请另一位同学来解决。
jié jū zǐ liu chóu
拮据 兄姊 吸溜 蹲稠
Wan bi qi dao ao jian
剜 庇护 祈祷 熬煎
微不足道: 庇护、熬煎、纯粹
深明大义: 拮据
恩重如山: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然而凡有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都留给自己的亲人”。这样写与母亲“小气”矛盾吗?为什么?
3、当母亲看着我吃时,我却说我吃不下去时,她立即意识到了,然后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一连串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4、《养母》写了养母的许多“小气”之处,结尾却说养母是个“纯粹的人”,结合《养母》中有关“小气”的问题所发的议论,联系《背影》、《慈母情深》中父母的某些表现,再谈谈你对“纯粹的人”的理解。
提示:
1、提供下面事件来评价“养母”
①问遍全村人,为“我”找衣服;②对家人和一般客人盛两种饭;④给家人吃好的,自己吃差的;③祷告和祝福“我”和养父。
2、不矛盾。母亲的小气是有原则的,对自己的亲人不小气,小气只对外人小气,体现母亲狭隘的爱。
3、这一连串动词则体现了母亲失态后的困窘,表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
4、“纯粹的人”即真实的人,能够深切关爱自己的亲人的人,不矫揉制作,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的人。
三、教师精导(师生双边活动,以教师为主体)
1、文章主旨
与当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杨新雨好像不太重视选择重大题材,他的视线所及尽是凡人小事,如车夫、信访局门前的老妇,路遇的普通,大桥下相恋的少男少女、养母养父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许久的细节,有些琐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细细品读,却是那般真切,那般动人,那般回味无穷。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都是天下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
2、文章思路
《养母》开篇平淡无奇:“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这么认为。”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是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是他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之地不断地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下去,她也跟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你吃。”“记得有一次看见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只这两处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3、写作特点:
杨新雨的散文,就文章风格而言是朴素平和的,好像是深宅大院里用上了百年的老红木家具,漆水已脱尽,让人看到的是不再有装修的本色。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论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恰恰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呼天抢地的迸发,杨新雨笔下大多是短章,就像我们在街市上行走,看到什么都是片断的,不固定的,一闪一闪的,但杨新雨偏偏会在这片断的瞬间捕捉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养母》一文。这篇散文是朴素的,但精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母亲清晰起来。这篇散文打动人的还是作家的情致。朴素的文字让人品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
四、总结
养母的爱,恩重如山,为了亲人和家人,宁愿“小气”,她的心全部投注在自己的亲人的身上,再没有多余的给外人人,这就是作者的母亲——纯粹的人。同学们是否也深深地体味了父母的爱呢?
五、提升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 庇护 微不足道
2、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①怎么啦?
②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呢!
③六中初中部秋季运动会地落幕。
3、你怎样理解养母的“小气”。
六、板书设计
养母
很“小气”爱争吵
天私忘我
七、教学反思
这是杨新雨的一篇散文代表作,他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掏出了自己的心声,对“小气”母亲的感恩,突显出一种情致,让人感动。教学过程中,我原本力求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我感到没有达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