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8:02
文档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讨论稿)一、目的二、必要性三、功能四、资源五、专业六、组织机构七、投入产出八、学生去向一、必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
推荐度:
导读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讨论稿)一、目的二、必要性三、功能四、资源五、专业六、组织机构七、投入产出八、学生去向一、必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

的概念性方案(讨论稿)

一、目的

二、必要性

三、功能

四、资源

五、专业

六、组织机构

七、投入产出

八、学生去向

一、必要性

1、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我国以昆曲和古琴为首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和传承

中国最早获批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昆曲和中国古琴艺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有中国的昆曲艺术。接下来,古琴成为第二个获批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江苏太仓,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她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今全国大约有6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昆曲面临着人才不断流失的困境,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亟待扭转困境。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和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传世,但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传统文人阶层的消亡,以及由自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等诸种因素,使得古琴音乐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古琴的生存环境日趋艰难。

3、设立非遗学院的必要性

◎现有的传承方式了昆曲和古琴的发展和传承

现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似乎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申遗”成为了风潮,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申遗”动机中,只有一部分是抱着保护的态度,多数只是看到了申遗成功之后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地方知名度的提升,走入了歧途。对于无形的只靠口传心授代代流传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出于商业目的将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还是不是原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值得商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曾杜晓帆表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占有一定位置的话,保护工作将无力为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须理论和高校课程体系支持的思路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专家的共识。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引向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1、通过教育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最有效的途径

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这次会议上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这次会议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建设。北京大学段宝林教授呼吁要加强民间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我们的干部、教师和学生乃至群众,都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并自觉地去保护它们,这就可以避免过去对民间文化遗产的忽视乃至破坏。因此,建设完善这一类课程已经非常紧迫。

2、对青少年的文化遗产教育迫在眉睫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只有在唤醒和保护“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人类损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却寄寓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这种损失是难以挽回的。事实上,目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抢救还远未能成为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对青年一代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还没有能提上议事日程,许多专家提出,在大中小学校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是抢救与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最好办法之一。从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一再被证明它的有效性。被公布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已经被苏州许多中小学试探性的引入了课堂,但这仅仅只是开始,离整体教育和文化传承还有很长的距离。

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首先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本土文化意义和价值有着确实的认识,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自觉,以更加开放、平等、民主,更具世界文化交融、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教育理念,推广教育在知识传播体系上的文化多元化,在高校现行的教育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应把己任落实到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建设中。

4、目前国内设立非遗相关专业情况

2004年,山东菏泽学院音乐系选取了在曲艺音乐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山东琴书作为特色选修课程之一,同时菏泽学院音乐系被批准为省级“非遗”研究基地。

◎2006年,河北科技大学把井陉拉花、晋州官伞、二贵摔跤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为全校性选修课程,安排学时,设置学分,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学分体系。 河北师范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设了沧州落子、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选修课,并在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特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项奖励。

◎重庆文理学院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还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其他像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吉林通化师院、陇东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苏州职业美术学院等高校都开展了许多持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方面的活动,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三、非遗学院功能

1、教学

非遗学院最基本的功能是教学,这当中包括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第一批开设的四个专业——古琴、昆曲、文博、国学,都是国内开先河的专业,其中古琴和昆曲肩负非遗传承的重大使命,而文博和国学则是更大范围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研究

非遗学院另一个核心功能是研究,如果说教学是传承的基础的话,那么研究则是传承的灵魂,只有机械的传承,没有研究,非遗将逐渐退化直至消亡。研究是将非遗内涵不断挖掘和提升的有效途径。如同其他文化与艺术一样,非遗同样需要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深度。

3、传播

非遗之所以逐渐走向没落,与传播密切相关,许多非遗项目,与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当然受到高度关注和热捧,而时过境迁,非遗已经被遗至角落,备受冷落,无人喝彩。因此,非遗学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播非遗,为非遗摇旗呐喊,在如今的眼球社会中吸引更大的关注。

4、交流

文化离不开交流,再优秀的文化,也要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提升,非遗项目也一样,在传播自身的同时,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因子,是保持自身活力的最好动力。

5、制作

无论是古琴还是昆曲,都离不开一整套的器具,古琴包括琴、大阮、中阮、曲笛、琴桌、琴凳、屏风、琴衣等众多构建,而这些器具是古琴和昆曲进行教学、研究、传播、交流的不可或缺的道具,没有这些东西,古琴和昆曲将无法进行,而这些道具,有很多制作方法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重新将这些道具进行专业的制作,不仅是对非遗本身的贡献,更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功德。

四、我们设立非遗学院拥有的资源

1、教育管理系统

作为非遗学院的发起者,我们在教育管理系统拥有无可比拟的人脉资源,在管理层方面,从教育部的到省教育厅、市教育局,都有众多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和私交。

2、教育专业系统

在教育专业系统,我们与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学者互通有无并私交良好,无论是古琴界的泰斗还是昆曲界翘楚,从国学大师到文博专家,都与我们有良好的私交和合作关系。

在具体教育事务上,我们与招生、教学、毕业分配等部门合作紧密,并有丰富的经验。

五、专业设置

(一)古琴

1、师资力量

李祥霆

满族,古琴演奏家、音乐学院教授,吉林辽源人,祖籍辽宁岫岩,李祥霆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音乐学院,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现为音乐学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及北美琴社顾问。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古琴家,李祥霆教授一直致力于古琴艺术的推广和传播。

上官明珠

著名古琴艺术家、湖南省古琴文化协会,古琴广陵派十一代宗师梅日强传人。

陶朔

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古代音乐史硕士班客座教授,获麟堂琴馆主人。

刘爵

2、课程设置

中国古琴史

潇湘琴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古琴与儒家文化

古琴与道家文化

古琴与禅文化

古琴派别

古琴谱(减字谱)

琴式:仲尼式、列子式、蕉叶式、神农式、连珠式、凤嗉式、师旷式、伏羲式

琴法:

(二)湘昆曲

1、师资力量

罗艳

郴州昆剧团、著名昆曲演员。1980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校昆剧科。20多年来,她在几十部昆剧剧目和折子戏中担任主演,并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优秀表演奖”、湖南“芙蓉戏剧表演奖”等奖项。

2、课程设置

湘昆与昆曲

诗词歌赋

楚辞与赋

湘昆剧团

(三)文博

1、师资力量

杨新

1940年生,湖南湘阴人。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享受特殊津贴。

熊传薪

1940年出生于湖南,从事文物考古发掘和研究四十余年.曾任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现为湖南省收藏协会会长,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文物之门、上海崇源、北京东方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和专家。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油画艺术总监。

叶佩兰

瓷器专家。任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主要从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

2、课程设置

中国书画鉴定

中国瓷器鉴定

玉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杂件鉴定

古籍版本鉴定

(四)国学

1、师资力量

李学勤

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文怀沙

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1910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南。现为世界汉诗协会终身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

2、课程设置

史学

经学

朴学

考据学

(五)古乐器制作

1、制作力量

待定。

2、制作项目

古琴及配套构建。琴、大阮、中阮、曲笛、琴桌、琴凳、屏风、琴衣等。

六、组织机构

1、名誉院长

铁凝

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2、院长

王蒙

河北南皮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是第十二届、十三届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3、举办者

顺天集团

锦文教育

九璋文化

4、培养目标

符合非遗传承要求的专业人才,能进行非遗深入研究的高级人才。

5、办学规模

全日制学生3000人每年,业余制学员400-500人。教职员工180-200人。

6、办学层次

高等层次。

7、办学形式

全日制和业余两种形式。

8、办学条件

本校有场地800亩,均为自购,将建设校舍,用于办学。

教学设施:教学用具齐全,校舍环境优美。

9、内部管理

采取董事会形式进行内部管理。

10、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

由举办方进行投资,实行财务会计制度。

七、投入产出

(一)统招部分

第一年:1000人×1万元=1000万元

第二年:2000人×1万元=2000万元

第三年:3000人×1万元=3000万元

第四年:3000人×1万元=3000万元

第五年:3000人×1万元=3000万元

小计:1.2亿元

(二)社会招生

1、古琴系

2.4万×100人=240万

2、昆曲

2万×100人=200万

3、文博

2万×100人=200万

4、国学

2万×100人=200万

小计:840万元×5年=4200万元

(三)演出

1、常规演出

48场×20万元/场=960万元

2、外地演出

12场×20万元/场=240万元

小计:1200万元/年×5年=6000万元

(四)斫琴

古琴:1000张×1.8万元/张=1800万元

大阮/中阮:1500张×6000元/张=900万元

曲笛、琴桌、琴凳、屏风、琴衣等附属构建(不算入此列)

(五)扶持经费

联合国、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扶持经费

(六)学生住宿、餐饮、购物、电信等消费不计

(七)合计

3.57亿元

八、学生去向

1、以艺术特长生身份参加全国高考。

2、参加学院组建的专业艺术剧团。

二○一二年九月十四日初稿

文档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

关于成立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概念性方案(讨论稿)一、目的二、必要性三、功能四、资源五、专业六、组织机构七、投入产出八、学生去向一、必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