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安排
车间及各班组:
依照公司、分公司《关于开展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在车间范围内开展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旨在全面掌握车间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危险源(危害)的数量、状况、特性及分布情况(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管理上的缺陷),排查重大危害因素和安全隐患,强化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安全管理工作针对性,提升事故预控能力,促进安全局面稳定,车间具体安排如下:
一、成立车间工作小组
小组组长:周占山
小组副组长:温海涛
小组成员:李红民、梁永平、郭晓明、黄庆斌、蔡生世、王 滨、姜 建、唐爱霞、赵廷合、李国刚、雷有成、张传斌、甘占全、石福斌、李文云
二、工作职责
负责对班组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并对工作实施监督、评价、审核和验收。
三、辨识依据
《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41-1986
《公司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管理标准》
四、时间安排
2014年6月10日至2014年9月30日
五、工作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6月10日—7月8日)
车间工作小组组织开展班组“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培训工作,利用对危险源辨识评价的标准、方法及要求进行宣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7月8日—9月5日)
(一)实施阶段工作步骤
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以自下而上为工作原则,即班组---车间---分公司;
(二)实施阶段工作部署
1.周占山、李红民负责安全管理、安全设施、作业环境、工器具、道路交通等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监管工作;
2.梁永平、郭晓明负责各电气、机械专业设备管理、设备及设备安全装置等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监管工作;
3.温海涛负责生产管理、工艺流程、作业操作等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监管工作;
4.梁永平、李红民负责教育培训、职业卫生等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监管工作;
5.各班组长负责班组“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监管工作。
第三阶段:登记、建档、改进、总结(2014年9月5日-9月25日)
1、班组按表四规范格式按照专业特点队岗位危险源(危害)因素进行登记、研究控制措施,进行分类,运用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危险评价,初步确定危险级别,明确责任人9月5日前上报车间(最好以电子版上交);车间工作组进行分类、统计、评审、归纳后,运用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再评价,确定危险级别,车间工作组开展危险性评价,对辨识出的车间重大危害因素,按照《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表》及《重大危害因素登记表》进行登记,按照责任划分分别上报至分公司职能科室。
2、班组、车间对危险源(危害)辨识评价过程发现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应逐条进行整治;
3、车间对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制定改进控制措施(改进控制措施应含有控制目标、改进的量化指标、负责人、治理资金、主要技术措施和方案、实施进度时间安排),车间评审、备案,车间上报分公司评审、备案、归档。
八、工作要求
1、车间以班组为主要单元,参与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工作。
2、班组结合岗位作业特点、设备特点、安全管理特点、培训特点对安全管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工艺流程、作业环境等进行危害识别
3、车间结合班组反映的生产实际危险情况,运用危险性评价法(LEC法)对安全管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工艺流程等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针对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控制、监控、整改措施。
3、本次危险源辨识工作,班组认真按照时间节点和内容要求保质完成,对不能按时完成的或借故推延、应付的将严加考核,望班组长认真组织,保质完成任务。
附:
表一、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范本:
表二、危险源分类方法对照表
表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照表:
表四、班组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表
动力二车间
2014年6月30日
表一、危险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范本:
序号 | 作业场所 | 作业活动 | 危险源/风险因素(现状/过程/行为描述) | 分类 | 风险评价 | 等级 | 控制措施 | 责任岗位 | |||||
Ⅰ | Ⅱ | L | E | C | D值 | 控制 | 监督、检查 | ||||||
1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电焊施工火花四溅 | 物理性 | 火灾 | 3 | 6 | 1 | 18 | 5 | A.D.G.H | 焊工 | 班长 |
2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电焊机未单独设开关和漏电保护装置,外壳未做保护接零 | 行为性 | 触电 | 3 | 3 | 7 | 63 | 4 | B.H | 电工 | 工作负责人 |
4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电焊机未安防护罩 | 行为性 | 触电 | 3 | 2 | 7 | 42 | 4 | B.H | 焊工 | 班长 |
5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电焊机周围堆放易燃易爆品和其他杂物 | 行为性 | 火灾 | 3 | 2 | 7 | 42 | 4 | C.H | 焊工 | 工作负责人 |
6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电焊机的焊钳和焊把线有破损或绝缘不好 | 行为性 | 触电 | 6 | 3 | 3 | 54 | 4 | B.D.H | 焊工 | 班长 |
7 | 检修现场 | 焊接作业 | 焊把线与回路零线没有双线到位,借用金属管道、脚手架、轨道等作回路 | 行为性 | 触电 | 3 | 3 | 2 | 18 | 5 | B.H | 焊工 | 工作负责人 |
8 | 10KV变压器操作现场 | 操作作业 | 小车开关放到小车上后安全销未销 | 行为性 | 机械伤害 | 1 | 3 | 7 | 21 | 4 | E.F | 电气运行工 | 操作监护人、工作许可人 |
9 | 10KV变压器操作现场 | 操作作业 | 无操作票 | 行为性 | 触电 | 1 | 0.5 | 7 | 3.5 | 5 | E.F | 电气运行工 | 操作监护人、工作许可人 |
10 | 10KV变压器操作现场 | 操作作业 | 误入带电间隔 | 行为性 | 触电 | 1 | 0.5 | 7 | 3.5 | 5 | E.F | 电气运行工 | 操作监护人、工作许可人 |
11 | 空压机检修现场 | 高处作业 | 后冷却器检修未系安全带 | 行为性 | 高处坠落 | 3 | 1 | 7 | 21 | 4 | D. E.F | 机械检修工 | 工作负责人 |
12 | 空压机检修现场 | 冷干机检修作业 | 冷干机检修压力容器未泄压 | 行为性 | 容器爆炸 | 1 | 0.5 | 15 | 7.5 | 5 | D. E.F | 机械检修工 | 工作负责人 |
防范措施:A—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B—按运行程序控制;C—按公司规章制度控制;D—加强个体防护;E—培训与教育;F—加强现场监督检查;G—制定应急措施;H—加强日常检查;I—保持现有措施。 备注:Ⅰ按导致事故及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Ⅱ按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
Ⅰ类(按导致事故及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 Ⅱ类(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 ||
1、 物理性危险源 | ①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 1、物体打击 | 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 |
②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防护罩缺失、安全距离不够; | 2、车辆伤害 | 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工艺车辆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 | |
③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 | 3、机械伤害 | 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 | |
④ 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 | 4、起重伤害 | 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 | |
⑤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 | 5、触电 | 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 |
⑥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 | 6、淹溺 | 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透水淹溺; | |
⑦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 | 7、灼烫 | 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 |
⑧ 明火; | 8、火灾 | 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 | |
⑨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 9、高处坠落 | 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 |
⑩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氮、氧气泄漏; | 10、坍塌 | 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爆破引起的坍塌; | |
⑪ 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 11、锅炉爆炸 | 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 |
⑫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 12、容器爆炸 | 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 | |
⑬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 | 13、其他爆炸 | 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 | |
⑭ 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 14、中毒和窒息 | 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 | |
⑮ 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
2、 化学性危险源: | ① 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如:天然气、油; | 15、其他伤害 | 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动物咬伤、钉子扎伤等。 |
② 自燃性物质,如:煤、石油焦; | |||
③ 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 | |||
④ 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如:充电液中的硫酸。 | |||
⑤ 其他化学性危险源。 |
生物性危险源 | ①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 ||
② 传染病媒介物; | |||
③ 致害动物; | |||
④ 致害植物; | |||
⑤ 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
4、 心理、生理危险源 | ① 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 ||
② 健康状况异常; | |||
③ 从事禁忌作业; | |||
④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 |||
⑤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 |||
⑥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 |||
5、 行为性危险源 | 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 | ||
② 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 |||
③ 监护失误; | |||
2 其他错误 |
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由评价小组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16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害因素。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分数值 |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分数值 | 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10 | 完全可以预料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10 | 连续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6 | 相当可能 | 0.2 | 极不可能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0.1 | 实际不可能 | 3 |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 0.5 | 非常罕见的暴露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 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 分数值 |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 分数值 | 风险级别 | 危险程度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 7 |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 大于320 | 一级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
40 |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 3 |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 160-320 | 二级 |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 1 |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 70-160 | 三级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
20-70 | 四级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
小于20 | 五级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班组:
序号 | 作业 场所 | 作业 活动 | 危险源/风险因素 (现状/过程/行为描述) | 分类 | 风险评价 | 等级 | 控制 措施 | 责任岗位 | 备注 | |||||
Ⅰ | Ⅱ | L | E | C | D值 | 控制 | 监督、检查 | |||||||
防范措施:A—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B—按运行程序控制;C—按公司规章制度控制;D—加强个体防护;E—培训与教育;F—加强现场监督检查;G—制定应急措施; H—加强日常检查;I—保持现有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