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
★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列举具体材料例证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乐曲】《国际歌》,同时投影其歌词:
国际歌
词:欧仁·鲍狄埃 曲:比尔·狄盖特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副歌)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师: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进行新课
[板书]二、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
【探究活动一】判断图中的相关人物是否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学生讨论得出:
[板书]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练中感悟】
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①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 .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面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是( C )
①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国家范围不同
④人民群众在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范围不同
A.①②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通过对这两题的讲评,形成对人民群众这一概念的正确认识。)
【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看人间,哪一寸土地不是人民开,哪一片庄稼不是人民栽,哪一间房屋不是人民盖,哪一部机器不是由人民来制造,哪一种商品不是由人民来生产……
问:谁是物质生产的主体?
生:人民群众。
师:每天的《新闻联播》中有一个固定的栏目“劳动者之歌”讴歌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今天向大家介绍“劳动者之歌----朱玉雷:用头脑打井,靠智慧找油”。
【播放视频】《劳动者之歌----朱玉雷:用头脑打井,靠智慧找油》
问: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谈谈你对此段录像的感受。
[板书]2、人民群众的作用
[板书](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板书]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板书]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师: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财富。
[板书](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师:这有哪些方面表现呢?
【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聂耳同他的朋友在黄浦江畔散步闲谈,突然听到了码头工人劳动的号子声,他不禁赞叹说:“这有节奏的劳动呼声,是多么壮美啊,旋律是多么有力啊!”聂耳由此受到启发,谱写出著名的《码头工人歌》,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艺术形象。
问: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道理?
[板书]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说一说】类似的事例还有哪些?
又如:屈原的《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和传说。
《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修琢提炼而成。
【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材料一 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也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旁边,哪里还能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材料二 作家著书立说需要“文房四宝”,演员表演要有舞台道具,科学家搞实验离不开仪器设备,教师讲课少不了书本教具。
问:以上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板书]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师:无论任何人,要从事精神活动,都要有物质前提,即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而它们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师:人民群众在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板书]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播放乐曲】《二泉映月》
这首二胡独奏曲为《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13年生,江苏无锡县人。一生坎坷,献身音乐,终成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创作演奏的二胡、琵琶乐曲《听松》《寒风春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二泉映月》以悲愤激昂的音调,倾诉了对世间不平的控诉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被列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国宇宙探测器带入太空播放。华彦钧本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位名人。
【说一说】类似的事例还有哪些?(学生讨论,踊跃回答。)
又如:各地方戏曲、年画、剪纸、虎头鞋、赵州桥、敦煌石窟、故宫等。
小结:以上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三个方面表现。
【创设情景,问题探究】
材料一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是伟大的人民战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
材料二 在所有资产阶级大中,如果没有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靠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 --恩格斯
问:材料一、二说明什么道理?
[板书](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说一说】能说明此点的事例还有哪些?(学生讨论,踊跃回答。)
又如:斯巴达克奴隶,导致古罗马帝国的加速灭亡。秦末陈胜吴广揭竿,直至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动。
法国资产阶级,武装的巴黎工人攻打巴士底狱,直到第三次武装斗争取得胜利,建立雅各宾派的专政。美国战争的胜利等等。
师:斗争需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的社会变革作用又表现在哪里呢?你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踊跃回答。)
【展示材料】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以上材料再一次证明:
[板书]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小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观点。
师:明白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点特别对谁有启示呢?
生:我们应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这点特别对我们的党和有指导意义。
师:是的,我们的党和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到全社会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莫不体现了这一认识。
【播放视频】江苏昆山:五道保障线让农民安居乐业。
材料:我们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就要坚决制止。
---总理
问:录像资料及上述话语体现了党和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板书]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板书](1)什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板书](2)什么是党的群众观点 ?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板书](3)党的群众路线
①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板书](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两个保证)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知行统一】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群众?(学生讨论,踊跃回答。)
结论: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课堂总结】
【追踪训练】
1、曲辕犁的发展,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黄道婆改进纺车,提高工效好几倍;“珍妮机”的出现,使大批的纺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过的蒸汽机广泛应用后,物质财富简直像魔术似的变换出来。劳动群众以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社会上才有了数不清物的物质财富。这些事物说明( C )
A.生产工具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B.机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是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社会财富是由少数发明家发明创造的
2、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D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对下岗失业问题,党和努力创造劳动岗位,帮助下岗人员进行新的技能培训,以实现再就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 ( C )
A.一切相信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一切为了群众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