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汉宫秋》题材演变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8:12
文档

《汉宫秋》题材演变

2011410294文学院11级9班,戏文专业,黄勋杰《汉宫秋》题材流变《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对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年代详加考辨,进而对有关王昭君故事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与作品、作家与社会、作品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变的路径,并总结其成因和内在规律。具体地说,就是以史证事,以作品证史,文史互证,考镜源流,明辨是非;以时代的先后次序为经,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为纬,建构昭君故事嬗变的完整流程。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诗文、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昭
推荐度:
导读2011410294文学院11级9班,戏文专业,黄勋杰《汉宫秋》题材流变《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对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年代详加考辨,进而对有关王昭君故事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与作品、作家与社会、作品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变的路径,并总结其成因和内在规律。具体地说,就是以史证事,以作品证史,文史互证,考镜源流,明辨是非;以时代的先后次序为经,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为纬,建构昭君故事嬗变的完整流程。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诗文、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昭
2011410294 文学院11级9班,戏文专业,黄勋杰 

《汉宫秋》题材流变

《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对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年代详加考辨,进而对有关王昭君故事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与作品、作家与社会、作品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变的路径,并总结其成因和内在规律。具体地说,就是以史证事,以作品证史,文史互证,考镜源流,明辨是非;以时代的先后次序为经,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为纬,建构昭君故事嬗变的完整流程。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诗文、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昭君故事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从而揭示出时代政治、接受心理对文人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其与民间传说截然不同的文学风貌。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流传甚广,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地演变、丰富和再创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条颇具意味的文学创作链。昭君故事之所以被后人争相传诵,主要的倒不是因为王昭君长得美,而是因为王昭君的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艺术魅力。首先,昭君和亲的故事实际上是人们期盼汉民族与匈奴友好亲善愿望的一种象征,而且还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其次,昭君故事经历了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人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昭示了民间与文人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

  王昭君是西汉元帝的宫人, 竟宁元年被遣出塞和亲。此后, 以她的故事为题材的诗歌、乐舞蹈、小说、戏曲相继问世。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 各自按照自己的时代感受和审意识,再现昭君风貌, 写下了一篇篇独具风采的篇章。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 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作品之一。时间已经证明, 这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剧作品。那么它成功的原因何在?其成功的原因对现今的历史题材的创作与改编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马致远创作杂剧􀀂汉宫秋 以前, 昭君故事就已经广泛流传, 不仅见于正史、野史, 而且见于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由于民间传说和文人歌咏的介入, 昭君故事在流传中有了很大的演变, 呈现出与历史本事不同的面貌。笔者以为, 无论是昭君故事的历史事实, 还是其历史演变, 都是昭君故事的历史流传, 而且后者由于流传已久, 后来居上, 已经掩盖了正史、野史中人物( 主要指昭君和汉元帝) 的本来面貌, 等于重构了昭君故事的叙事话语。因此, 这两者都应该看成是昭君故事的历史叙事。为了更方便地描述这一历史叙事, 笔者将之分为史传书写和民间叙事两部分来加以探讨。

《汉书》奠定了昭君故事的基本情节框架,《后汉书》、《琴操》、《西京杂记》等的相关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故事情节。该故事通过民间文学、诗词歌赋、变文等多种途径广为流传;宋元以后,古代戏曲兴起并繁盛,故昭君戏大量涌现。 元代昭君戏至少有4部,然只有马致远的《汉宫秋》得以保存并流传至今,且有幸成为昭君戏中的经典之作。明代昭君戏共有4部,其中,以陈与郊《昭君出塞》和无名氏的《和戎记》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前者,以昭君为故事的抒情主人公,截取了昭君奉命和番及出塞路上的这一横断面,突出表现了昭君出塞时别故国、嫁异域的凄凉与悲苦,余味悠长;后者,其情节基本沿袭《汉宫秋》,但也略有变化。该剧总体基调悲凉,结尾却欢乐祥和,这样安排,显然符合中国传统的“大团圆”结局的审美趣味。事实上,很大程度上,此剧反映了民间大众对昭君出塞故事的理解。清代的昭君戏是相当丰富而繁盛的。然而,得以保全的仅有3部:尤侗《吊琵琶》、薛旦《昭君梦》和周乐清《琵琶语》。《吊琵琶》的前三折承袭《汉宫秋》,第四折写文姬吊昭君,翻出新意。表面上,剧作家是在抒发对昭君和文姬不幸命运的惋惜之情。实质上,是悲叹自己怀才不遇、身不逢时,甚至有对亡明的淡淡哀思。《昭君梦》的作者一生失意,结合唱词和剧名可看出,该剧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前两部,皆有浓郁的文人意趣。《琵琶语》重点写昭君的归汉和升仙,是为昭君补恨翻案之作,与之前的作品多抒悲怨有较大的区别。 爱情,人生,家国,理想,现实,得意,失意,等等,所有这些,赋予昭君出塞故事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这就是昭君故事受历代文人亲睐的原因之所在,也正是所有昭君戏的内容主旨所在。

《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马致远的《汉宫秋》显然不是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文学的成就,然后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构思剧本的情节和人物的。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后汉书》中记载王昭君出使西域的故事是这样的。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使王昭君无缘面见汉元帝。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命画师画美女的画像,后宫宫女纷纷贿赂,而昭君自信于自己的美貌,被画师丑化。被派遣。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又生二女。

《西京杂记》中对王昭君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汉元帝后宫嫔妃很多,皇帝不能每个都看,就让画匠把她们的相貌画下来,按照画上的美丑召来宠幸她们。宫女们都贿赂画匠,多的给十万钱,少的也不下五万钱。只有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匠,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匈奴来朝拜汉元帝,请求赏赐一个美人作为他们的阏氏(相当于皇后)。于是皇帝按照画像让王昭君出嫁。等到出发的时候,召见了昭君,原来昭君的容貌在后宫没有能比得,善于应对问话,举止优雅大方。元帝后悔了但是名字已经定了下来。元帝注重对外国讲诚信,所以没有换人。于是追究这件事,画匠们都被处死,抄没他们的家产都有许多。画匠中有个杜陵人毛延寿,他画人,老少美丑,都一定要逼真;安陵人陈敞、新丰人刘白、龚宽,都擅长画牛马飞鸟等画,热的容貌的美丑,不亚于毛延寿;再往下的杜阳望也善画画,尤其善于控制颜色;樊育也善于控制色彩,他们都同一天处死并抛尸示众。京城的画匠于是很稀少了。

可见《西京杂记》中对王昭君故事的记载跟《后汉书》中的记载出入不大,只是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故事性,具有了传奇色彩,使之通俗化,可读性大大增强。

《琴操》中主要记叙了王昭君被迫嫁到匈奴后每天抑郁寡欢,待到呼韩邪单于去世按照匈奴人的传统要嫁给其弟,昭君不从最后自杀。蔡文姬对王昭君故事的改变与她的经历有关,她被迫滞留胡地多年因此借王昭君来表达自己的悲愤和幽怨。

《王明君辞》为汉代石崇所作。石崇此诗,因时代较早,与汉代去时未远,但悲昭君之远嫁,尚未及有像后世同题材作品那样的种种寄托。全篇以代言体形式,叙议之中,唏嘘感叹,颇有动人之处。郑振铎先生认为,“崇在当时,以富豪雄长于侪辈,俨然为一时文士的中心,其家金谷园每为诗人集合之所,崇自己也善于诗,其《王明君辞》尤有声于世”。《汉宫秋》在前人解读历史咏叹王昭君的基础上, 成功塑造了具有历史凝重和现实悲慨的王昭君形象。由于其舞台表演和剧本构造的巨大容量, 它不仅涵盖了前代文人

的各种牢骚, 更将王昭君树立为一个历史的参照和时代的寄托, 成为元代历史文化环境下人们民族感情的集中体现。在冲突极为尖锐的现实条件下, 《汉宫秋》无疑起到了宣泄心灵痛楚的作用。首先, 马致远在王昭君悲剧美的基础上更赋予其崇高美, 跳出了昭君诗纠缠于个人进退荣辱的窠臼。在歌剧舞台上, 是高于君王、宰相、将军和一般文士的爱国英雄形象。《汉宫秋》中的王昭君, 已然成为汉元帝的爱妃, 受到君王的极度宠幸。昭阳殿里, 艳香与君王相伴; 金明池畔, 倩影与君王相随。关关雎鸠, 相和而鸣, 何等诗情画意。可是, 匈奴军临境, 指名索要; 汉元帝无奈, 忍痛割爱, 这场生离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可是马致远并没有局限与君王爱妃的恋情缠绵表现, 有意识地将王昭君与普通红颜区别开来。她爱君王, 更爱国家, 不会让君王的痛苦、国家的灾难、单于的野心、奸臣的阴谋通过自己扭结到一起而成为千古笑柄。于是, 她离开汉宫, 前往匈奴, 即将走出汉家边境之际, 投江而死, 何等勇敢! 何等壮烈! 她不是柔弱的美女, 而是敢于以死抗争的烈女。王昭君完成了从生离到死别的全过程, 随着香销玉陨, 、边境冲突、忠奸斗争、爱情纠葛的链条就此散开,其崇高的悲剧美, 正在于此。美人殒命, 君王的边陲得以平安。试问堂堂汉庭泱泱大国, 何以懦弱到这般田地? 这正是马致远试图解读的又一个历史问题。其次, 《汉宫秋》解析了盛衰兴亡的历史法则。小人弄权, 奸贼当道, 朝政因此而昏暗; 文武, 君王失察, 国家因此而衰弱; 奸情败露, 叛变投敌, 边境因此而不宁, 艺术家的解决方法是美人远嫁投江自杀。可借汉元帝之口, 马致远深刻而有现实针对性地解读了历史的片段: “兴废从来有, 干戈不肯休, 可不食君禄命悬君口。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 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 着甚的分破帝王忧。那壁厢锁树的怕弯着手, 这壁厢攀拦的怕颠破了头”,这就是文臣武将在国难当头之际的表现。难怪汉元帝感叹: “休休, 少不的满朝都做了毛延寿。我呵, 空掌着文武三千队, 中原四百州, 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这样的局面, 似乎刘邦在《大风歌》已有预测: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元帝此时的迫切需要,与其君王的平时举措, 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 马致远不仅是赞美了王昭君, 也谴责了汉元帝, 更在现实环境中, 通过历史故事的演绎, 引导人们去思考金政权的衰亡和宋王朝的毁灭。所以:其三, 《汉宫秋》中王昭君将历史之痛和现实之痛纠结在一起, 是在舞台上对民族感情的召唤与宣泄。在《汉宫秋》里, 王昭君和汉元帝是一对有情人, 在单于指名道姓的索要下被迫生离死别。是为逼亲, 而非和亲, 其与强抢相差无几。这样的情节, 观众很自然地联想到不久前发生的历史悲剧: 金亡时, 有多少宫女民女被掳掠到蒙古没有确切的统计, 但元好问有多首诗歌涉及这方面内容, 《芳华怨》、《后芳华怨》、《小娘歌》、《续小娘歌》广泛再现了战乱之际从宫廷到民间女子的悲惨遭遇。宋亡过程中, 汪元量以九十八首《湖州歌》作详细记录。其中大多数篇目是写宋宫人被虏北上以及后来的凄惨经历,更有具体一事一咏的《亡宋宫人分嫁北匠》这些作品的思想甚至诗句, 被马致远引用到剧本中, 是作者对历史之痛的反思, 也是对现实之痛的体悟。借王昭君写金宋宫人的命运, 借妇女命运反映金宋之亡, 是咏史诗技巧在杂剧中的运用, 在元蒙贵族一统天下的元代社会, 具有不可估量的民族感情召唤和宣泄作用。可是, 如今毕竟是元朝的天下, 历史的演变与历代文人的边塞豪情开了一个玩笑, 也将汉唐宋金的守边努力改变为历史的谈资。撇开衣冠文化因素, 元王朝的统一既是历史的必然, 也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兴旺。但在当时, 文人难以从这个高度理解, 在诗歌和剧本中再现王昭君, 透露出当时文人的难堪心态。王昭君只是一个典型意象, 是汉室衰微的表征, 是宋亡金灭的借代, 是易代之际妇女命运的体现, 也是元代社会中妇女问题的暗示。只有理解了这个背景之下历史与现实比照, 我们才不会惊讶于元代舞台上出现大量妇女问题的杂剧, 才能真正理解王昭君形象对于墨客骚人痛楚心灵的表象意义。

文档

《汉宫秋》题材演变

2011410294文学院11级9班,戏文专业,黄勋杰《汉宫秋》题材流变《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对作家及作品的创作年代详加考辨,进而对有关王昭君故事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合,揭示了作家与作品、作家与社会、作品与时代的相互关系,从而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昭君故事演变的路径,并总结其成因和内在规律。具体地说,就是以史证事,以作品证史,文史互证,考镜源流,明辨是非;以时代的先后次序为经,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为纬,建构昭君故事嬗变的完整流程。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诗文、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的昭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