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管理办法》,为做好福建省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成效监测工作,总结项目建设成效,推进项目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成效监测的目的意义
通过对试点项目森林生长情况的监测,探索总结森林经营技术模式,为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全面推进森林经营提供依据。
二、成效监测对象
列入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中的人工中、幼龄林。
三、成效监测的主要内容
主要监测实施森林抚育措施前后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分健康、林下植被情况。
四、成效监测的方法
标准地(样方)大小及个数
、根据作业设计,分别林分类型、立地条件和抚育方式,各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班。
2、在所选的小班内按上、中、下3个不同坡位各设置1个600m2(20 m×30m)的固定标准地;并设置3个同等条件的对照固定标准地。
标准地(样方)的布设
1、标准地周界测定
标准地为边长20×30m,为正方、正向(遇到任何情况都不得改变标准地与样方的形状、方向和边长)。
标准地定位点为标准地西南角点,用罗盘仪定向、皮尺量距,从西南角点起按方位角0°~90°~180°~270°的顺序和边长20→30→20→30m来确定标准地的西北角点、东北角点、东南角点和相应的四条边界的正确位置。
2、固定标桩的埋设
在样方西南、东北角点的对角点埋设固定标桩,用塑料绳圈定样方范围。木桩长80cm、粗8×8cm,埋深50cm,在木桩上部朝南一面标明样方号。
标准地(样方)调查
1、调查时间:抚育前调查、抚育后调查(1年内),抚育后第3年、第5年调查。
2、标准地因子调查:包括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与坡位等,其中森林自然度的划分标准参照表1,并对群落样地拍照留档,填写调查卡片1。
表1 森林自然度划分标准
自然度 | 划分标准 |
Ⅰ | 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类型。 |
Ⅱ | 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类型或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类型,以地带性顶级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顶级树种明显可见。 |
Ⅲ | 人为干扰很大的次生森林类型,处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阶段,除先锋树种外,也可以见顶级树种出现。 |
Ⅳ | 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缺的次生林阶段。 |
Ⅴ | 人为干扰强度极大且持续,地带性森林类型几乎破坏殆尽,处于难以恢复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种人工林类型。 |
记录林分状况:个体所属层次(包括乔木层/亚乔木层/更新层)、健康状况(包括正常/折技/倾斜/翻倒/频死/枯立/枯倒)。
树木编号:由县(市)名称+地名+样方号+树号组成,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挂上预先统一制作的树号牌,起示范作用。
林分调查:乔木层,测量样地内胸径≥5cm的活立木,并填卡片2-a;灌木层,在标准地西北点和东南点选取10×10m样方各1个,并在其范围内对灌木层进行详细调查(测量个体包括灌木种和未满足乔木层测量标准的更新幼树),记录灌木种名、平均高度、株树、平均基径等,并填卡片2-b;草本层,在标准地四角和中心设置5个1m×1m的小样方(小样方编号方式必须以木桩标记草本小样方的位置),在每个草本小样方内,记录所有草本维管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并填卡片2-c。
西北角点 30m 东北角点
西南角点 东南角点
图 标准地林分调查示意图
林分健康状况调查:参照表2,对林分的灾害情况(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气候灾害)进行调查,并填调查卡片2-d。
表2 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
等级 | 评定标准 | ||
森林病虫害 | 森林火灾 | 气候灾害和其他 | |
无 | 受害立木株数10%以下 | 未成灾 | 未成灾 |
轻 | 受害立木株数10%-29% | 受害立木株数20%以下,仍能恢复生长 | 受害立木株数20%以下 |
中 | 受害立木株数30%-59% | 受害立木株数20%-49%,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 受害立木株数20%-59% |
重 | 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 | 受害立木株数株数50%以上,以濒死木 和死亡木为主 | 受害立木株数60%以上 |
物种记录:确认并记录野外树木种类到种;遇到不认识的要采集标本或拍照留底,请专家鉴定。
五、成效监测的成果提交
各个试点县(市)要客观、科学的汇总调查数据、撰写调查监测报告,具体如下:
(一)试点县单位基本情况
(二)作业设计实施情况。
(三)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四)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1、按照监测内容,逐项对比分析实施效果。
2、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3、作业设计实施的总体评价。
(五)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六、成效监测的保障措施
㈠各项目县是成效监测的主体,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抽调技术力量,认真负责地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成效监测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
㈡各项目县要充分依托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单位的技术力量,为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的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调查卡片
卡片1 标准地基本信息表
标准地
编号 | 样方面积 | 立地条件类型 | ||||||
位置描述 | 福建省 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大 班 小 班 | |||||||
纬度 | 地形 | ( )山地( )洼地( )丘陵 ( )平原( )高原 | ||||||
经度 | 坡位 | ( )谷地( )下部 ( )中下部( )中部 | ||||||
海拔 | ( )中上部( )山顶( )山脊 | |||||||
坡向 | 森林起源 | ( )原始林( )次生林 ( )人工林 | ||||||
坡度 | 干扰程度 | ( )无干扰( )轻微 ( )中度( )强度 | ||||||
优势树种 | 树种组成 | 林龄 | ||||||
造林密度 | 现有密度 | 郁闭度 | ||||||
种苗情况 | 土壤类型 | 群落剖面图: | ||||||
垂直结构 | 层高(m) | 盖度(%) | 优势种 | |||||
乔木层 | ||||||||
亚乔木层 | ||||||||
灌木层 | ||||||||
草本层 | ||||||||
森林自然度 | ||||||||
幼林抚育 | ||||||||
间伐情况 | ||||||||
林地历史 | ||||||||
调查人 | ||||||||
记录人 | 调查日期 |
卡片2-a 标准地每木检尺计算表
标准地号 调查人员 调查日期
地点:福建省 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径阶 | 活立木 | 枯倒木 | ||||||
株数 合计 | 平均高(m) | 蓄积 | 枯立木 | 倒木 | 株数 合计 | 平均高(m) | 蓄积 | |
4 | ||||||||
6 | ||||||||
8 | ||||||||
10 | ||||||||
12 | ||||||||
14 | ||||||||
16 | ||||||||
18 | ||||||||
20 | ||||||||
22 | ||||||||
24 | ||||||||
26 | ||||||||
28 | ||||||||
30 | ||||||||
32 | ||||||||
34 | ||||||||
36 | ||||||||
小计 |
% |
卡片2-b 灌木层调查表
标准地号 调查人员 调查日期
地点:福建省 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样格号 | 物种 | 平均基径(cm) | 平均高(cm) | 株数 | 盖度 | 备注 |
标准地号 调查人员 调查日期
地点:福建省 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小样方号 | 物种 | 盖度(%) | 平均高(cm) | 株数 | 多度 | 备注 |
调查人员 调查日期
地点:福建省 县(林业局) 乡(林场) 村(林班)
编号 | 森林病虫害 | 森林火灾 | 气候灾害和其他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