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7:46
文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2.市---商品交易的场所;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3.
推荐度:
导读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2.市---商品交易的场所;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3.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第一章 绪论

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

2.市---商品交易的场所;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3.城?镇?城市?城镇?(1)相对于乡村而言(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4)市+镇=城镇 / 市镇(5)广义的城市=城镇

4.定义城镇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序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产业规模、人口指数、密度指数、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

5.城市地域: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大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6.六大都市圈: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

2.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3.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4.城市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 平原,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是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想以工业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空间地域的变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2.乡村--城市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乡村城市化

4.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5.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区域向较小城市和城镇的移动

第五章 城市职能分类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离心型和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3.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部分:

(1)普查法: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缺点: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

(2)残差法:优点:简单                       缺点:主观性较强,精度不高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优点: 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       缺点:假设的前提有问题

(4)正常城市法:优点:“正常城市”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    缺点:①K值选取的随意性②不同规模的城市同等对待

(5)最小需要量法:优点:按城市规模组来确定城市经济的基本部分,又向前跨出了一步   缺点:衡量的标准难以确定

4.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城市人口规模、专业化程度、离大城市的远近、城市发展历史、随时间发展历史、城市人口在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对城市经济的基本/非基本结构也都有影响。

5.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2)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3)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4)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人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6.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

1.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①首位分布,②位序-规模分布,③过渡类型,介于前两者之间的

2.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城市首位律、城市金字塔、位序—规模法则

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 interaction):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相互作用的分类: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传导:是指各种各样的交易过程,其特点不是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第三类,指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3.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金融上的往来联系、

信息的流动。

4.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运输性。

5.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

6.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即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7.影响空间扩散的因素:阻力作用、阻障作用

8.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背景: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在193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书,从而开创了城市地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克里斯塔勒在韦伯工业区位论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启发下,把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经济学的价值观点结合起来,探索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分布的规律性。

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是城市、城镇

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理发、饮食、医疗

中心地等级: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级别的服务。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有:①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也越少。②高级的中心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具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较高级的职能,这些新增加的职能有较高的门槛值和较大的服务范围。③中心地的级别越高,数量越少,彼此间距就越远,它的服务范围也就趣大。反之,越是低级的中心地,数量越多,相互间隔越近,服务的地域也越小。

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克氏对理想形态提出如下假设条件:

    ①一片没有明显起伏的、无边的大平原;

    ②平原上的环境几乎一样,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份供应等方面;

    ③平原上的初始人口分布是均匀的;

    ④区域的运输条件完全一样,没有可供利用的水道,全部活动通过陆路,影响这种运输的唯一因素就是距离;

    ⑤人们的活动都是有理智的。对消费者来说,符合距离最小化原则;对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来说,他会寻找最佳位置,取得最大的市场,使其利润最大化。

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两条。

廖什的补充和完善:(1)需求圆柱体(2)正六边形的提出。廖什景观为中心地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 城市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特点:整体性、等级性或层次性、动态性

2.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城镇体系规划是实现资源合理布局的手段、城镇体系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城市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

3.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流程):(一)规划工作准备阶段:主要是组织规划工作的队伍(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主要分析城镇发展的各项条件,分析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行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两次汇报)(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中工业、交通、商业文化、教育、卫生、住宅和公园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应城市布局的基本形态和城市内功能区的地域差异。

2.城市土地利用利用的类型:(1)商业用地;(2)工业用地;(3)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

3.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自然特征:①土地不可再生性和供给的有限性②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③土地承载力能力不一致辞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征:①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的资产性③土地位置影响价值,从而产生土地级差收入      法律特征:一块土地可以通过立法衍生出其它的权力

4.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第十一章 城市中心商务区(CBD)

CBD: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特征:地理特征、地价特征、建筑特征、产业特征、功能特征、时代特征

第十二章

城市意象图:由于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 

第十四章 城市问题

1.城市问题:环境问题、交通问题、社会问题、城市安全问题

2.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城市交通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有规划建设层面上的、道路参与者层面、交通管理层面等问题。表现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

3.迈克尔解决交通问题的五个战略:1.强中心战略2.完全机动化的战略3.弱中心战略4.低成本战略5.交通战略

文档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第一章绪论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创新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问题研究;(5)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2.市---商品交易的场所;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3.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