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历史地位 | 主要著作 | 主要理论 | 主要观点(内容) |
孔子 |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首位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 集中在《论语》中 | 学与思的结合;学与行的结合;最早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是最早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 | 不愤不启(启发式);仁为核心;继承六艺;重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重视职业道德作用如“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孟子 | 内(遗传决定论)代表,还有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 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 | ||
荀子 |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还有华生、洛克 | |||
杨贤江 | 《新教育大纲》 | 中国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问题的人(中国最早) | 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于1924年出版。 | |
夸美纽斯 | 捷克 | 《大教学论》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 |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 普及义务教育统一建立学校;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强调教师作用;提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重视语言直观;最早对班级组织从理论上进行论述。 |
柏拉图 | 古希腊 | 《理想国》 | 把人分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 |
昆体良 | 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 《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雄辩术原理》 | ||
卢梭 | 法国 | 《爱弥儿》是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 个人本位论代表、儿童中心论;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还有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始于康德)、裴斯泰洛齐【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 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把教育分成自然、人、事物的教育;认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就是使人的自然天性获得自由发展; |
赫尔巴特 | 德国,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理论代表 |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还有涂尔干、巴格莱、柏拉图、康德;提出教师中心论,还有凯洛夫 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心理基础;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 |
斯宾塞 | 英国, | 《教育论》开创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教学 | 课程理论的发展有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
杜威 | 美国 | 《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理论代表 | 活动课程理论;儿童中心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 反复论证教育本质,认为“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继续”,反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课堂、课本、教师),提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提倡活动教育。 |
布卢姆 |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 《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理论》当代著名教育理论 | 掌握学习论;知识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 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领域) |
布鲁纳 | 教育心理学家 | 《结构课程理论》当代著名教育理论;所谓科学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 | 知识结构和科学结构理论;课程结构理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 |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倡导发现学习;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4各方面: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和社会文化研究;发现学习的设计四原则:(下面) |
赞可夫 | 苏联;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 | 《教育论与生活》《同教师的谈话》在苏被誉为教师必备的书,《实验教学论体系》当代著名教育理论 | 实验教学论体系;教学与发展理论(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 |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3、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
瓦根舍因 | 德国 | 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 |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 |
苏霍姆林斯基 | 苏联 |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当代著名教育理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 | 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 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想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要把就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
洛克 | 外铄论代表 | 《教育漫话》 | 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 |
苏格拉底 |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 论辩是其风格;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 | ||
舒尔茨 |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 |||
加里宁 | 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
乌申斯基 |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 《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 | 提出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重视语言直观 | |
维果茨基 | 最近发展区理论 | |||
巴班斯基 | 最优化理论 | |||
加德纳 | 多元智能理论 | 将智力划分成七种,语言、数理、空间、音乐、运动、社交和自知 | ||
皮亚杰 | 瑞士,认知阶段发展论的创立者 | 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经历从自我为中心到他律再到自律 | 个体认知发展理论;认知模式;认知结构是学习的基础。 | 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成熟阶段);他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逻辑思维 |
卡普捷列夫 | 《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 |||
伯纳德维纳 | 美国心理学家 | 人们对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纳为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任务难度(二者为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 ||
班杜拉 |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 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把强化分为直接、替代,自我强化三种。 | 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德育认知模式是科尔伯格、体谅模式是彼得麦克费尔) | |
马斯洛 | 需要层次论 | 最低层次是生理需求(缺失需要),最高是自我实现、审美、求知和理解的需要(成长需要),中间有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的需要 | ||
桑代克 | 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 学习联结论: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重要作用。 | 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 |
陶行知 | 倡导“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 | |||
裴斯泰洛齐 | 【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 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 | 认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和谐的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 |
马可连柯 | 平行管理理论 | |||
科尔伯格 | 美国 | 德育认知模式的代表 | 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 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