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17:50
文档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求法(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表面积注意衔接部分的处理.(2)旋转体的表面积问题注意其侧面展开图的应用.2.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常见类型(1)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2)若所给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例1如图所示(单位:cm),求图中阴影部分绕AB旋转一
推荐度:
导读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求法(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表面积注意衔接部分的处理.(2)旋转体的表面积问题注意其侧面展开图的应用.2.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常见类型(1)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2)若所给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例1如图所示(单位:cm),求图中阴影部分绕AB旋转一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

章末复习

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求法

(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表面积注意衔接部分的处理.

(2)旋转体的表面积问题注意其侧面展开图的应用.

2.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常见类型

(1)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

(2)若所给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

例1 如图所示(单位:cm),求图中阴影部分绕AB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 由题意知,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由三部分组成:

圆台下底面、侧面和一半球面,

S半球=8π cm2,S圆台侧=35π cm2,S圆台底=25π cm2,

故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为68π cm2.

由V圆台=×[π×22++π×52]×4=52π(cm3),V半球=π×23×=π(cm3),

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

V圆台-V半球=52π-π=π(cm3).

反思感悟 熟记各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均为1,则三棱锥B1-ABC1的体积为(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判断线面平行的两种常用方法

面面平行判定的落脚点是线面平行,因此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是必要的,判定线面平行的两种方法:

(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即当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2.判断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例2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PB⊥平面ABCD,MA∥PB,PB=2MA.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AFC∥平面PMD?若存在,请确定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当点F是PB的中点时,平面AFC∥平面PMD,证明如下:如图连接BD与AC交于点O,连接FO,则PF=PB.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O是BD的中点,∴OF∥PD.

又OF⊄平面PMD,PD⊂平面PMD,

∴OF∥平面PMD.

又MA∥PB且MA=PB,

∴PF∥MA且PF=MA,

∴四边形AFPM是平行四边形,∴AF∥PM.

又AF⊄平面PMD,PM⊂平面PMD,

∴AF∥平面PMD.

又AF∩OF=F,AF⊂平面AFC,OF⊂平面AFC,

∴平面AFC∥平面PMD.

反思感悟 

跟踪训练2 如图,△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DB⊥平面ABC,CE=CA=2BD,M是EA的中点,N是EC的中点,求证:平面DMN∥平面ABC.

证明 ∵M,N分别是EA与EC的中点,∴MN∥AC.

又∵AC⊂平面ABC,MN⊄平面ABC,

∴MN∥平面ABC.

∵DB⊥平面ABC,EC⊥平面ABC,∴BD∥EC.

∵N为EC的中点,EC=2BD,∴NC∥BD,NC=BD.

∴四边形BCND为矩形,∴DN∥BC.

又∵DN⊄平面ABC,BC⊂平面ABC,

∴DN∥平面ABC.

又∵MN∩DN=N,MN⊂平面DMN,DN⊂平面DMN,

∴平面DMN∥平面ABC.

三、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

(1)线面垂直定义.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3)平行线垂直平面的传递性质(a∥b,b⊥α⇒a⊥α).

(4)面面垂直性质(α⊥β,α∩β=l,a⊂β,a⊥l⇒a⊥α).

2.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1)面面垂直的定义.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证明 (1)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底面ABCD=AD,PA⊂平面PAD,PA⊥AD,

所以P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3)因为AB⊥AD,且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由(1)知PA⊥底面ABCD,所以AP⊥CD.

又因为AP∩AD=A,AP,AD⊂平面PAD,

所以CD⊥平面PAD,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又因为CD⊥BE,EF∩BE=E,EF,BE⊂平面BEF,

所以CD⊥平面BEF.又CD⊂平面PCD,

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反思感悟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已知AF⊥平面ABCD,四边形ABEF为矩形,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DAB=90°,AB∥CD,AD=AF=CD=2,AB=4.

(1)求证:AC⊥平面BCE;

(2)求证:AD⊥AE.

证明 (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D=2,AB=4,

所以AC=BC=2,

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

因为AF⊥平面ABCD,AF∥BE,

所以BE⊥平面ABCD,AC⊂平面ABCD,

所以BE⊥AC.

又BE⊂平面BCE,BC⊂平面BCE,BE∩BC=B,

所以AC⊥平面BCE.

(2)因为AF⊥平面ABCD,AD⊂平面ABCD,

所以AF⊥AD.

又∠DAB=90°,所以AB⊥AD.

又AF⊂平面ABEF,AB⊂平面ABEF,AF∩AB=A,

所以AD⊥平面ABEF.

又AE⊂平面ABEF,所以AD⊥AE.

四、空间角的求法

常见题型

1.异面直线所成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4 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B′C∩BC′=O,求:

(1)AO与A′C′所成角的大小;

(2)AO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3)平面AOB与平面AOC所成角的大小.

解 (1)∵A′C′∥AC,

∴AO与A′C′所成的角就是∠OAC.

∵AB⊥平面BC′,OC⊂平面BC′,

∴OC⊥AB,

又OC⊥BO,AB∩BO=B,AB,BO⊂平面ABO,

∴OC⊥平面ABO.

又OA⊂平面ABO,∴OC⊥OA.

在Rt△AOC中,OC=,AC=,

sin∠OAC==,

∴∠OAC=30°.

即AO与A′C′所成角为30°.

(2)如图,作OE⊥BC于E,连接AE.

∵平面BC′⊥平面ABCD,平面BC′∩平面ABCD=BC,OE⊂平面BC′,

∴OE⊥平面ABCD,

∴∠OAE为OA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

在Rt△OAE中,OE=,AE==,

∴tan∠OAE==.

即AO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3)由(1)可知OC⊥平面AOB.

又∵OC⊂平面AOC,∴平面AOB⊥平面AOC.

即平面AOB与平面AOC所成的角为90°.

反思感悟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转化法(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用射影转化法(即作垂线、找射影).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常有三种:①定义法;②三垂线法;③垂面法.

跟踪训练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B∥CD,AB⊥AD,且CD=2AB.

(1)若AB=AD,直线PB与CD所成的角为45°,求二面角P-CD-B的大小;

(2)若E为线段PC上一点,试确定点E的位置,使得平面EBD⊥平面ABCD,并说明理由.

解 (1)∵AB⊥AD,CD∥AB,∴CD⊥AD,

又PA⊥底面ABCD,CD⊂平面ABCD,∴PA⊥CD.

又PA∩AD=A,PA,AD⊂平面PAD,

∴CD⊥平面PAD,

又PD⊂平面PAD,∴CD⊥PD,

∴∠PDA是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又直线PB与CD所成的角为45°,

∴∠PBA=45°,PA=AB.

∴在Rt△PAD中,PA=AD,∴∠PDA=45°,

即二面角P-CD-B的大小为45°.

(2)当点E在线段PC上,且满足PE∶EC=1∶2时,

平面EBD⊥平面ABCD.理由如下:

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EO.

由△AOB∽△COD,且CD=2AB,得CO=2AO,

∴PE∶EC=AO∶CO=1∶2,∴PA∥EO.

∵PA⊥底面ABCD,∴EO⊥底面ABCD.

又EO⊂平面EBD,

∴平面EBD⊥平面ABCD.

1.过球的一条半径的中点,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设球的半径为R,所得的截面为圆M,圆M的半径为r.

画图可知(图略),R2=R2+r2,∴R2=r2.

∴S球=4πR2,截面圆M的面积为πr2=πR2,

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故选A.

2.如图,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

①BD∥平面CB1D1;②AC1⊥BD;③AC1⊥平面CB1D1;④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为45°.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答案 A

解析 在①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BD∥B1D1,

BD⊄平面CB1D1,B1D1⊂平面CB1D1,

∴BD∥平面CB1D1,故①正确;

在②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AC⊥BD,CC1⊥BD,

又AC∩CC1=C,AC,CC1⊂平面ACC1,

∴BD⊥平面ACC1,

又AC1⊂平面ACC1,

∴AC1⊥BD,故②正确;

在③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BD∥B1D1,

由②知,AC1⊥BD,∴AC1⊥B1D1,

同理可证AC1⊥CB1,

∵B1D1∩CB1=B1,B1D1,CB1⊂平面CB1D1,

∴AC1⊥平面CB1D1,故③正确;

在④中,异面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就是直线BC与BD所成的角,

故∠CBD为异面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

在等腰直角△BCD中,∠CBD=45°,

故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为45°,故④正确.

故选A.

3.如图,在三棱柱A1B1C1-ABC中,已知D,E,F分别为AB,AC,AA1的中点,设三棱锥A-FED的体积为V1,三棱柱A1B1C1-ABC的体积为V2,则V1∶V2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设三棱柱的高为h,

∵F是AA1的中点,∴三棱锥F-ADE的高为,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S△ADE=S△ABC,

∵V1=S△ADE·,V2=S△ABC·h,

∴==.

4.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在圆周上(异于A,B两点),直线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点M为线段PB的中点,有以下四个结论:①PA∥平面MOB;②MO∥平面PAC;③OC⊥平面PAB;④平面PAC⊥平面PBC.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②④

解析 由题意可知PA在平面MOB内,所以①不正确;因为M为线段PB的中点,OA=OB,所以OM∥PA,又OM⊄平面PAC,PA⊂平面PAC,所以MO∥平面PAC,②正确;当OC与AB不垂直时,推不出OC⊥平面PAB,所以③不正确;因为AB是直径,所以BC⊥AC,又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所以PA⊥BC,又PA∩AC=A,PA,AC⊂平面PAC,所以BC⊥平面PAC,而BC⊂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AC,所以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是②④.

5.如图,在棱锥P-ABC中,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已知PA⊥AC,PA=6,BC=8,DF=5.

求证:(1)直线PA∥平面DEF;

(2)平面BDE⊥平面ABC.

证明 (1)因为D,E分别为棱PC,AC的中点,

所以DE∥PA.

又因为PA⊄平面DEF,DE⊂平面DEF,

所以直线PA∥平面DEF.

(2)因为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PA=6,BC=8,

所以DE∥PA,DE=PA=3,EF=BC=4.

又因为DF=5,故DF2=DE2+EF2,

所以∠DEF=90°,即DE⊥EF.

又PA⊥AC,DE∥PA,所以DE⊥AC.

因为AC∩EF=E,AC⊂平面ABC,EF⊂平面ABC,

所以DE⊥平面ABC.

又DE⊂平面BDE,

所以平面BDE⊥平面ABC.

文档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求法(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表面积注意衔接部分的处理.(2)旋转体的表面积问题注意其侧面展开图的应用.2.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常见类型(1)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解.(2)若所给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例1如图所示(单位:cm),求图中阴影部分绕AB旋转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