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武汉市高三九月调解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0:03
文档

2015武汉市高三九月调解析

2015~201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命题立意】本题依托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试题解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
推荐度:
导读2015~201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命题立意】本题依托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试题解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
2015~2016学年度

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周幽王厉行君主 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命题立意】本题依托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作战。由于幽王“烽火戏诸侯”,当犬戎入侵的时候,没有诸侯肯来救驾,周幽王战败死去。B项非“宗法制引发”, C项君主时代不对,D项申侯并不是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试题答案】 A

2.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无为而治          B 兼爱非攻         C 以民为本        D 礼乐典制

【命题立意】本题以先秦百家争鸣作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统治者“君”对“民”的爱护,可以判定是儒家的主张,而A是道家的思想,B是墨家的思想,D与题干内容不合。

【试题答案】C

3.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张。这表明他主张

A.用天来皇权 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集权 使儒学处于独尊

【命题立意】本题以汉代董仲舒儒学作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董仲舒主张要用“天”的权威皇帝的权威。B项加强君权与“屈君”矛盾,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题答案】A

4 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西汉宋朝
经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子》)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命题立意】本题以西汉、宋朝不同时期知识分子学习经学内容的变化为依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把握宏观历史背景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A项陈述的事实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B 项陈述的事实缺乏明确的时间概念,D项发生在宋明。

【试题答案】C

5 “吃醋”一词源于《隋唐嘉话》的一个典故:唐太宗赐给任瓌两名宫女,任瓌之妻柳氏坚决拒之,唐太宗遂召柳氏觐见,让宫女端来一杯醋,谎称毒酒,威胁柳氏若不接受皇命就将之赐死,柳氏毫不犹豫的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唐太宗也无可奈何。柳氏这样做主要表明了

A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                  B 唐太宗开明

C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D 唐市民文化熏染

【命题立意】本题叙述了《隋唐嘉话》的“吃醋”典故,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吃醋”典故说的是柳氏这位妇女敢作敢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B项中“唐太宗”是外因。C项经济繁荣与材料缺乏直接联系,D项市民文化熏染与材料缺乏直接联系。

【试题答案】A

6 朱熹指出:“‘用人之仁,去其贪。’盖人之性易得偏。仁缘何贪?盖仁善底人便有好便宜底意思。今之廉介者,便多是那刚硬底人。”朱熹认为“贪”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制度的缺失 

C.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性的复杂微妙

【命题立意】本题以朱熹对“贪”的看法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仁善之人有贪便宜的毛病;那些廉洁自持者却大多是刚硬竣刻之人。说明了其根源所在:“人之性易得偏”。 A、 B 、C项均不是对朱熹观点的正确反映。

【试题答案】D

7.(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A 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B 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 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D 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以明代农业发展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明代农业发展中的现象:农民卷入市场之中和种植经济作物。B 、C、 D三项表述中“根本性转变” 、“ 专门化生产” 、“ 根本性变化”不正确。

【试题答案】A

8 郑观应在1858年放弃科举,到上海习商、学英语,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他于19世纪70年代自营贸易和投资轮船公司。导致其人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巨额利润的吸引

C 商战思想的影响                       D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以历史人物郑观应的变化入手,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把握宏观历史背景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郑观应三个变化:放弃科举,任英商买办和投资民族企业。其人生变化的根源应该放在近代中国的变化上,A、 B 、C项只能解释其中一两种变化,均不能完整反映材料。

【试题答案】D

9 严复在1913年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实际表达了

A 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B 对“国性民质”的质疑

C 对“西学”的全盘否定          D 对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

【命题立意】本题以20世纪初严复思想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严复批评当时国人对西学的兴趣皆集中于形而下的物质主义,故A项均对材料理解有误;严复相信比形而下的富强更重要的,是“国性民质”, 故B项均对材料理解有误;严复是对“根源盛大”的中华文明的重新肯定,故D项正确,C项中全盘否定西学与材料“批评”不符。

【试题答案】D

10 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 这体现了作者

A 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          B 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

C 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D 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

【命题立意】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能力1)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宣扬“平等自由”。 A、 C、 D项均对材料理解有误。

【试题答案】B

11.《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

A.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备战日寇 “围剿”红军

【命题立意】本题以30年代中国抗战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把握宏观历史背景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1933年蒋介石督促张学良在热河抵抗日本侵略的事实。A、 B 项时间不对(1933年),D项均对材料理解有误。

【试题答案】C

12 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记(部分),这反映

时间事件
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发布了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要访华
1971.10联合国大会亚非45国,欧洲23国等共76国赞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结束25年的对抗

A.中国开始由意识形态外交转变为国家利益外交

B.中美关系解冻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决定因素

D.开展文化大客观上助推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命题立意】本题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70年代中国外交三件大事:基辛格秘密访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尼克松访华。三件大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 C、 D项表述中的“开始” 、“ 决定因素” 、“ 文化大客观上助推外交”有误。

【试题答案】B

13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容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能力1、2、3)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容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源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A、 B 项表述中“完成” 、“ 重建”有误,C项不能说明为什么变化。

【试题答案】D

14 雅典每年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6000名陪审员,再以抽签的方式分配到10个法庭审案,以抽签方式参审案件,以秘密投票方式判决案件,它反映了

A.陶片放逐法的实施 雅典各部落轮流执政

C.雅典公民大会的盛况 雅典公民广泛参政

【命题立意】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公民陪审法庭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判定正确项。(能力1、2、3、4)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公民陪审法庭的基本情况,它作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反映雅典公民广泛参政的状况。A、 B、 C 项表述中的“陶片放逐法” 、“ 轮流执政” 、“ 公民大会”均与材料公民陪审法庭无关。

【试题答案】D

15 “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一人违反自然的权利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一切奴隶地位没有任何差别”,“对于一切被释放的自由人(原奴隶),不问被释放者的年龄、释放者的权益或释放的方式,一律给予罗马公民资格”。由此可见

A 万民法已取代公民法                B 奴隶作为法律客体受到保护

C 法律赋予奴隶人格平等              D 罗马人均为社会的权利主体

【命题立意】本题以罗马法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判定正确项。(能力1、2、3、4)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万民法对于奴隶的规定:奴隶作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受到法律保护;被释放的奴隶才享有罗马公民资格。A、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C 项表述有误。

【试题答案】B

16 蒋百里在《欧洲文艺复兴史》中说,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同流而异趋”、“二者在智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在方法上二者都大力主张借古变今

B 异趋指二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C 同流指二者都带有复古运动的色彩

D 在评价体系上二者对教廷褒贬不同

【命题立意】本题以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试题解析】“所谓同流者,何也?曰由复古运动而对于现状有所不安是也。”故C项正确; “所谓异趋者,何也?曰同是复古也,一则复耶稣以前希腊罗马之古,欲以欧洲文化返于偶像时代,此则文艺复兴也。一则复耶稣之古,欲以欧洲文化返于原始时代,此则宗教改革也。”故B项不正确;文艺复兴是借复兴古典文化,而宗教改革则是以宗教异端为方法,故A项不正确;D项表述与教材表述不符。(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宗教改革(上)》)

【试题答案】C

17 马克思在评价圈地运动时说:“……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上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的国家。”下列表述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 实现了英国传统农业关系根本性变化

C 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D 为工业准备了条件

【命题立意】本题以英国圈地运动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马克思的观点:英国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理传统的农业关系,所以英国要算世界上最的国家。A、C 、D项表述的不全面。

【试题答案】B

18 1832年,南卡罗来纳州议会以退出联邦相威胁,通过了反对执行联邦的关税保的法令,联邦一面施加军事压力,一面又表示逐步降低关税,该州最终撤销了这一法令。这说明

A.工业降低了美国的关税税率 联邦主要维护北方经济利益

C.联邦权力的扩大受到州权的抵制 联邦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

【命题立意】本题以州权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在关税保护问题上州与联邦相互斗争、妥协。A、B 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

【试题答案】C

19 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 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 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D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命题立意】本题以第二次工业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产业发展这一现象,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源在于第二次工业中动力方面的进步。

【试题答案】B

20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了,临时成立,它宣布实行大赦,允许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等,并准备实行宪政改革,将战争进行下去。这些措施

A.没有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使美国最终参加了一战

C.满足了人民的迫切愿望 推动了运动的开展

【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月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全面准确解读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准确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能力1、2、3)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二月后资产阶级临时只是进行民主宪政改革,而忽视民生问题,没有退出战争。B 项表述与之无关,C项表述错误,D项运动发生在中国。

【试题答案】A

21 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在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这一法案

A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C 是全球化加快的结果                  D 标志美国主导世界经济

【命题立意】本题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提高关税而许多国家对美国进行报复,进一步激化各国矛盾,从而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B 项主要是罗斯福新政,C项表述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

【试题答案】A

22 下列是二战后多边贸易谈判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1947年4~10月

1949年4~10月

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

使占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使占应征税进口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使占进口值11.7%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

A.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

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

2)

【试题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二战后各国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

税的事实。A项时间有误,C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

货币体系,D项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法体现出来。

【试题答案】B

23.右图是著名的柏林墙,图中不断有人登上瞭望塔眺望。这反映出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B.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C 柏林墙的拆除实现了两德最终统一

D 柏林墙阻止了东西柏林市民的往来

【命题立意】本题以冷战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柏林墙建立后,东西柏林市民渴望相互了解和交流。A项是杜鲁门主义,B项是北约和华约对峙,C项材料无法体现。

【试题答案】D

24 马塞尔·杜尚(1887~1968),1917年他在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上用铅笔画上山羊胡子。于是,美人的神秘微笑立即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他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下列受其启迪的画作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A                  B                C                 D

【命题立意】本题以现代主义美术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辨别不同时期美术流派。

【试题解析】A是新古典主义美术《马拉之死》,C是印象画派《向日葵》,D是现实主义美术《拾穗者》。

【试题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但对封建君主多少起到一定作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8分)

古代中国:在君主的前提下,通过相权(谏官)、天道(道德)、地方分权来制约君权。(4分)

古代雅典:是奴隶制民主的组成部分,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交叉制约。(4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10分)

思想:法制;分权制衡。(4分)

背景:防止、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成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中世纪的相关经验。(6分,任意三要点即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7分)

演变:从传统的集权到近代的地方分权。(2分)

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中阀割据局面的出现。(5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外关联方式,以主干知识和热点问题政治民主化中的分权制衡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解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概括、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第(1)问“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概括出来即可。但是必须分别表述;第(2)问“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 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则要求学生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3)问“概括近代中国权力演变历程”, 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主要是分析近代的地方分权所产生的影响,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试题答案】(见上)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热血动漫一向是日本“动漫外交”的王牌。热血动漫可以作为“哈哈镜”,让我们看到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深刻洞察日本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转变。下表所列为日本动漫主要作品。

时间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后

作品《铁臂阿童木》《七龙珠》《灌篮高手》《黑子的篮球》
内容概述作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产电视系列动画,铁臂阿童木这个聪明、勇敢、正义的小机器娃娃几乎是人见人爱。“收集七龙珠可以召唤神龙称霸宇宙”的这种“称霸思想”。 孙悟空是《七龙珠》中的主人公。为了保卫地球,多次与实力强大的敌人战斗。

一群高中生进行各类运动赛事的故事,他们都以“日本第一”为目标。主角樱木花道,他张扬、好强、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天才”。主角黑子哲也是个存在感极其薄弱的人,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零存在感”担任篮球的中转,来传球给其他队员。
简评《时代》杂志刊登一篇封面文章认为,日本正从一个产品制造大国,转向一个文化产业输出大国。……日本正在借助新文化产业的兴起尝试一种渐进式的经济转型。
上表能够反映日本社会的多种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12分)

参: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如“日本由世界经济大国到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由二战后的经济衰败成长为新型的经济大国”等,根据史实对变化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变化:日本国家形象构建由单纯追求“强者(争强好胜)”形象变为虽谨小慎微但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形象。(4分)

原因: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恢复和高速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也希望成为政治大国;日本对历史的认识让周边国家对其成长抱有谨慎的态度;随着经济发展,日本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生活要求越来越高。(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以二战后日本发展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解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对于比较、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要求较高。

【试题解析】作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注重审题。“上表能够反映日本社会的多种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首先是“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在阅读材料并结合二战后日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概括出日本的一种变化。第二是“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即可。

【试题答案】(见上)

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改革方案,盐业改革总的方向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釱左趾”的酷刑。……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 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其中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 摘编自曾双余《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材料二  1913年,袁世凯与英、法等五国银行团签订了《善后借款合同》条款,……承认要在外人襄助下,对中国盐税征收办法实行整顿改良。……根据善后大借款合同,英国人丁恩担任盐务稽核所会办,……丁恩在印度实行的“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盐政卓有成效。来华前,对中国的盐务已做了较深研究,到任后第二天,他就给财政部提出了《改良盐务条议》的条陈,明确提出:“盐政欲增加收入,罗致巨款,不必独揽制造。……如能设法于盐斤未离滩之先,即将课税全数征收,则收入自然源源不穷。”……尽管遇到种种阻难,但开放引岸(指定给请引行盐的盐商的专卖区)、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在丁恩及其国内改革派的努力下,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年的这次盐务改革,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过程中建立的稽核制度,对后来的中国盐务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后人评价丁恩为“热心改革家”、“主张废除专商最力之第一人”。

——摘编自潘前芝《1913,中国盐务大改革》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6分)

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少数诸侯国开创了食盐专卖制度;西汉时期,正式形成覆盖全国的盐铁专卖制度;宋明时期,逐渐形成禁榷法、开中法等形式多样的专卖办法。(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并简要加以评价。(9分)

原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推动;“开放引岸、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丁恩的个人作用。(4分,任意两要点即可)

评价: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5分,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4分、三个要点5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今贯通方式,以热点问题民生中的盐业改革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运用解读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对于概括、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要求较高。

【试题解析】第(1)问“概括中国古代盐政发展的历程”, 提取材料一中的信息,概括出来即可。但是注意要分阶段表述;第(2)问“分析中国近代盐政改革的原因”,既要注意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概括,也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社会经济或者阶级(个人)、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并简要加以评价”, 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概括即可。

【试题答案】(见上)

文档

2015武汉市高三九月调解析

2015~2016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命题立意】本题依托西周末年“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1、2)【试题解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