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5:49
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主体部分(2—8自然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与海
推荐度:
导读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主体部分(2—8自然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与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主体部分(2—8自然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与海洋的形成;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第三部分(9、10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进而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文段中两个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设计意图: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全文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主体部分(2—8自然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与海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