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薛定谔方程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Schrodinger)建立了描述微观粒子的波动方程,这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即 式中,波函数Ψ为x,y,z的函数;E为电子的总能量;V为电子的势能;m为电子的质量;h为普朗克常量;π为圆周率。解薛定谔方程就是要求出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函数Ψ和微观粒子在该运动状态下的能量E。方程每个合理的解Ψ表示电子的一种运动状态,称之为原子轨道,与这个解相对应的常数E就是电子在该状态下的能量,也是电子所在轨道的能量。 薛定谔方程中核外电子的势能V与原子序数Z、原电荷e、电子与核的距离r的关系为 式中,ε0为真空介电常数。 薛定谔方程势能项中的r同时与x、y、z三个变量有关,这给解方程带来很大的困难。为解方程,人们对薛定谔方程举行坐标变换,将直角坐标三变量(x,y,z)变换成球坐标三变量(r,θ,Φ),5-2所示。直角坐标与球坐标的关系为 再举行变量分别 Ψ(r,θ,Φ)=R(r)·Θ(θ)·Φ(φ) 变量分别后,三个变量的偏微分方程分解成三个各有一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其中R(r)只和r有关,即只和电子与核间的距离有关,称为波函数的径向部分。令 Y(θ,Φ)=Θ(θ)·Φ(φ) Y(θ,Φ)与r无关,只与角度θ和φ有关,称为波函数的角度部分。 图5-2 直角坐标与球坐标的关系 分离解R(r)、Θ(θ)、Φ(φ)这三个常微分方程,得到关于r、θ和φ三个单变量函数的解。在解常微分方程求Φ(φ)时,要引入一个参数m,且惟独当m取某些特别值时,Φ(φ)才有合理的解;在解常微分方程求Θ(θ)时,要引入一个参数l,且惟独当l取某些特别值时,Θ(θ)才有合理的解;在解常微分方程求R(r)时,要引入一个参数n,且惟独当n取某些特别值时,R(r)才有合理的解。参数n、l、m,就是后面要介绍的量子数。 薛定谔方程的解是一系列三变量、三参数的函数,即 对应每个波函数Ψn,l,m(r,θ,φ),都有特定的能量E。对于H原子和惟独一个电子的类氢离子 式中,Z为原子序数,n为参数(后面所说的主量子数)。 下面是波函数Ψ的几个例子。 式中,a0=52.9pm,为玻尔半径;下标“1,0,0”、“2,1,0”、“3,2,2”为参数“n,l,m”的取值。 解薛定谔方程得到的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称为原子轨道。但与玻尔轨道的意义不同,波函数是轨道函数,是电子在核外运动的空间区域,而不是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