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终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60 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一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的中国家庭聚餐照。它反映了中国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饭”情结。这种情结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2.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A.树立了官场廉政之风 B.强化了君主
C.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D.扩大了统治基础
3.有一座城市,凝结着中华民族五味杂陈的情怀,有繁华后一声叹息,有沉沦时的悲号长鸣。在这里,签订过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割地”“赔款”“关税协定”等字眼曾经多少回灼伤我们的心灵。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天津 C.南京 D.上海
4.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A.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B.中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C.国民大 D.中华民族的奋起
5.有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最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太平天国
A.设立圣库制度 B.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C.创建拜上帝教 D.提倡平均分配土地
6.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这则日记应写于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7.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双重斗争。”这场“双重斗争”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废除了英美等国在华的 B.收回了外强在华的租界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8.“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轻柔的《映山红》,唱出了劳苦大众在艰苦斗争岁月里的期盼。它描述的历史发生在
A.国民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战争时期
9.图片一定程度上记载着历史。以下图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战争留下的伤痕,其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是
A.圆明园遗址 B.侵略者坐在皇帝宝座上 C.黄海海战 D.南京遇难者纪念墙
10.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1.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的大会应该是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2014年2月11日,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与来访的方面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会面,就推进有关问题达成积极共识。不断发展局面的形成,是基于双方达成
A.“区域合作”的模式 B.“一个中国”的共识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睦邻友好”的方针
13.“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对新中国的评价
B.美国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对中国的评价
D.美国对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15.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6.1978年后,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世界,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下列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活动有
①促成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 ②向海外派出维和
③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7.梭伦在诗中写道:“拔掉了竖在被抵押土地上的债权碑。”这反映了梭伦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即
A.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B.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C.向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D.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18.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古代雅典
A.梭伦时期 B.克利斯提尼时期 C.伯利克里时期 D.查士丁尼时期
19.在古代罗马,有一部通过长期的外事裁判司法实践创制的、以“案例”为主的法律,……与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的罗马民法相区别,因而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这部法律是
A.公民法 B.十二铜表法 C.习惯法 D.万民法
20.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以罗马法为蓝本,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某些司法原则均源于古罗马。下列表述符合以上论断的是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C.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
21.有史学家评论近代英国某一历史事件:“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王权保留了,但丧失了它的性质;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但在形式上承认了国王的最高地位。”这一历史事件是
A.处死查理一世 B.光荣 C.议会改革 D.责任内阁制瓦解
22.美国1787年中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美国这种固定名额与按人口比例名额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调和
A.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B.东方与西方的矛盾
C.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D.与地方的矛盾
23.“各种政治势力终于从17年到此时近百年的战争、和政治角逐造成的动荡不安中吸取了教训。极端的、激进的政治斗争形式只会导致两败俱伤,适度的退让和妥协才是共存之道。”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该国确立了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无产阶级专政
24.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都通过各种方式确立了各自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列法律文献与君主立宪政体有关的是
①英国16年《权利法案》 ②美国1787年
③法国1875年 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
A.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5.1917年,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委员会向全体工人发出了“人人都起来斗争,人人都上街去”、“彻底推翻沙皇”的口号。在这一口号的号召下,
A.掀起了二月 B.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
C.发表了《四月提纲》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6.彼得格勒的向冬宫进发,爬过木柴堆成的街垒,踩到原来守卫在这里的士官生丢弃的支;人行道上堆积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所用的两枚炮弹击中冬宫屋檐时崩碎的泥灰。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公社 B.二月 C.七月事件 D.十月
27.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的经济需要欧洲的销售市场,同时美国从它面对世界主义的安全考虑出发和出于它自己的经济原因,就必须关心欧洲的复兴。”他所评述的是
A.欧洲共同体 B.马歇尔计划 C.杜鲁门主义 D.经济互助委员会
2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30.当今世界,欧盟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这表明世界格局
A.以欧洲为中心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以亚洲为中心 D.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纲领,也是一部具有近代化色彩的改革方案。
32.1992年10月,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这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民众的大力拥护。
33.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
34.在罗马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下,《十二铜表法》颁布,它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也属于罗马公民法的范畴。
35.历史老师在讲述美国联邦机构的权力结构时,绘制了以下图示。某同学作了如下解释:最高行政权归总统,总统对国会负责;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最高拥有司法权,大法官由国会任命。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36.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二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任命,并向负责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国形式。 ——《关于考虑成立内蒙古自治的指示》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汉初,刘邦也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材料—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填写元朝地方机构和主要职能简表。(2分)
机构 | 地方机构 | 主要职能 |
中书省 | ① | 主管政务 |
枢密院 | 行枢密院 | ② |
御史台 | 行御史台 | 主管监察 |
37.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最初为君主政体,不久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他们全是贵族。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今者由平民以建国民,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雅典民众要求“政治自由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政治自由化”确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后颁布的是什么?指出该有哪些制度创新?(5分)
(3)为实现材料三的政治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3分)
(4)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是什么?(3分)
高一历史试卷参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B | B | C | A | D | C | C | B | D | B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案 | C | B | A | C | C | C | D | C | D | D |
题号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案 | B | C | B | B | A | D | B | A | B | D |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答案 | A | B | A | A | B |
36.
(1)分封制;郡国并行制。(2分)
(2)制度:郡县制。(2分)特点:垂直管理地方;郡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4分)
(3)简表:①行中书省。②主管军事。(2分)
(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
37.
(1)经济基础:工商业的发展。(2分)标志:克利斯提尼改革。(2分)
(2):1787年;(2分)制度创新: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共和制等。(3分)
(3)实践:领导辛亥;建立中华;颁布《临时约法》。(3分)
(4)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