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辽河油田滩海地区龙王庙构造带形成与演化
英文题目Liaohe oilfield beach area tectonic belt comprehensivel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学生姓名 刘巨涛 院(系) 能源学院
专 业 石油工程 学 号 ******20
指导教师 陈昭年 职 称 教 授
二O一一 年 三 月
辽河油田滩海地区龙王庙构造带形成与演化
一、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龙王庙地区位于辽河油区滩海地区,水深0-5 m,构造上位于辽河滩海东部凹陷,东、西
两侧分别以燕南断裂和盖州滩断裂为界,南接辽中凹陷,北临盖州滩洼陷,面积约300 km2,包括龙北—龙王庙断裂半背斜构造、盖南断鼻构造和葵东2号断鼻构造等构造单元。
截至目前,完钻探井若干口,油气显示均较好,测井解释油气层,但未获工业油气流。(图1)
近年来,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辽河油田公司也对滩海地区油气勘探工作给予了
高度重视。葵南—龙王庙地区因勘探程度较低,地震、地质资料有限,加之断裂发育、演化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该地区断裂构造特征,确定断裂发育及演化过程,进而探讨断裂及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利于下步油气勘探工作。
研究辽河油田滩海地区龙王庙构造带形成与演化的目的:构造是控制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油气通常聚集于构造高部位。断裂系统对油气富集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不仅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而且断裂活动形成的多种类型圈闭即为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通过对龙王面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弄清构造对油气运移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为井位部署、目标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
二、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断裂发育特征与构造特征
葵南—龙王庙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地震、地质资料有限,断裂发育、演化十分复杂,断裂组
合关系和构造形成机制等不清楚,勘探难度大。2008年,以新的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精细构
造解释和综合地质研究,确定研究区北东走向燕南、盖州滩断层为主干断层,呈雁列状展布,燕
南断层兼具上正下逆特征;龙北断层由晚期多条次级断层与其相交组成,整体成帚状展布。同
时确定盖南构造为断鼻构造,龙王庙构造为负花状不完整断背斜构造,葵东2号构造浅层、中
层为断鼻构造,深层为逆冲断层控制的断块构造。而构造类型、高点及断裂活动控制了油气的
富集与分布。1 断裂发育特征及成因
1·1 断裂发育期次与成因机制
根据断裂与构造层关系及断裂发育时期,可将
研究区断层划分为早期伸展—长期继承性发育—
晚期走滑改造型、中期伸展—晚期走滑型、晚期走
滑挤压型[1], 3种类型的断层构成了研究区复杂的
断裂系统。
1·1·1 早期伸展—长期继承性发育—晚期走滑改
造断层
早期伸展—长期继承性发育—晚期走滑改造
型断层是区内主干断层,该类断层始终保持继承性活动,控制着研究区构造格局和沉积洼陷的形成。
研究区内有2条该类型断层,即燕南断层和盖州滩
断层。早期在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发育了北
东走向的燕南断层和盖州滩断层,形成地堑型断
陷。燕南断层为基底主断层,早期为控制沉积的伸
展(正)断层,至渐新世后,区域应力场变化,发生
右旋走滑运动,断裂以压扭作用为主,产生右行走
滑断层和挤压断层(逆冲断层)。燕南断层在研究
区内具有上正、下逆的特点,剖面上表现为断面上
部西北倾,下部东南倾,在断层下降盘断层附近古
近系呈喇叭状,即下部地层微向东南倾,而上部地
层向西北倾,可能与燕南断层走滑反转有关。盖州
滩断层早期为1条伸展(正)断层,表现为沙三沉
积期为单条断层,后期受走滑作用的改造转化为数
条雁行排列断裂系,并在断层下盘形成一系列小型
断鼻构造。
燕南断层和盖州滩断层在活动期次和运动学
特征上相似,但活动强度和时空展布存在明显差
异。燕南断层早期活动强度大,使研究区沙三段沉
积期沉降中心位于燕南断层下降盘附近,而盖州滩
断层后期(东营组沉积期)活动强度大,使东营组
沉积期沉降中心移至盖州滩断层下降盘附近[1, 2]。
1·1·2 中期伸展—晚期走滑断层
中期伸展—晚期走滑型断层为东营组沉积期
主要发育的断层类型。沙三段沉积末期,断层具有
伸展性,东营组沉积期主要为走滑作用,馆陶组沉
积期大部分断层停止活动,少部分断层继续活动,
但活动强度明显减小。该类断层分布广泛,数量较
多,但规模小。该期断裂早期受伸展作用控制形成
伸展(正)断层,东营组沉积期区域应力场发生变
化,走滑作用加强,产生近东西向断裂。葵南—龙
王庙地区存在明显的断层转换带,受燕南和盖州滩
断裂右旋走滑作用影响,产生近东西向2组断层,
转换带以西为南掉正断层,转换带以东为北掉正断
层, 2组断层均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从龙北—龙
王庙和葵南构造上各断块高点看出, 2组断层由南
向北有规律地分别由西侧和东侧向中间活动。
1·1·3 晚期走滑挤压断层
晚期走滑挤压型断层多为明化镇和馆陶组沉
积期发育的断层。新近纪以来,构造断裂活动相对
减弱,但并未停止,北东向主干断层和近东西向盖
层断裂仍保持活动,只是活动强度较小,伴生近东西向断层多分布于局部构造顶部。
1·2 断层空间分布
1·2·1 断层平面组合形态
研究区次级断层以近东西向为主,兼有北东向
和北西向。多期发育、多方位展布的断层在平面上
相互交错,相互或与主干断层构成多种平面组合类
型(图2)。
(1)阶状式。由多条同期或不同期发育的同
向断层构成断阶状,每个断阶可形成局部圈闭,如
龙王庙构造。
(2)雁列式。多条断层首尾重叠构成雁列状,
主干断层和盖层断层见此类型。
(3)分支式。主干断层与多条盖层断层斜交
构成分支状,如盖州滩断层与派生次级断层相交。
(4)帚状式。龙北断层由晚期多条次级断层
与其相交组成,断层中间宽两头窄,整体成帚状展
布。1·2·2 断层剖面组合形态
研究区断裂系统以伸展断裂为主,后经走滑、
反转改造,形成多种剖面类型。
(1)阶状组合。多条倾向相同的正断层
行排列,在剖面上呈阶状分布,逐级下掉,形成断
阶,每个断阶均可形成断鼻圈闭,如龙王庙构造
(图3)。
(2)羽状组合。主干断层与倾向相同的低序
次分支断层在剖面上相交构成羽状,常见于主干断
层下降盘。
(3) y字型组合。主干断层与低序次的分支
断层在剖面上构成y字型,在平面上呈狭长条带分布,主要发育于主干断层下降盘。
(4)负花状组合。燕南断层和盖州滩断层的
走滑作用产生了次一级断层,剖面形态为负花状。
该组合类型是为研究区主要断层组合类型,龙北—
龙王庙构造发育该断裂组合(图3)。
2·1 构造特征
走滑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在水平剪切应力作
用下产生的构造组合,包括走滑断裂及伴生构
造[1]。研究区构造类型以走滑构造为主,伴生局
部构造反转。燕南断层和盖州滩断层早期均为伸
展(正)断层,受后期右旋走滑作用影响,逐渐转化
为走滑断层,并在其下降盘产生一系列派生构造。
2·1·1 龙北—龙王庙断裂背斜构造
龙北—龙王庙构造位于葵花岛断裂背斜构造
带南端,盖州滩洼陷与龙王庙洼陷过渡带,为“洼
中隆”。构造形态为负花状不完整断背斜构造,南
翼构造幅度较小,构造轴线呈“S”形。该构造盖层
断裂十分发育,断裂走向以近东西向为主,构造北
翼多发育南掉正断层,构造南翼多发育北掉正断
层,构成构造顶部陷落式半背斜构造。断裂系统剖
面上呈y字型或反y字型组合。盖层断层一般不
能断至基底,多消亡于沙三段。分析认为,该构造
形态是东营晚期燕南和盖州滩断裂右旋走滑活动
引起局部构造挤压的结果,构造反转而形成被断层
切割的穹窿构造。
2·1·2 盖南断鼻构造
盖南构造位于龙北—龙王庙构造北部,盖州滩断层下降盘,受北东向盖州滩断层控制,整体断鼻
形态明显,南部形态较好,构造较落实。地震剖面
显示,构造盖层(沙一段以上地层)为一上拱小幅
度背斜构造,构造幅度上大下小,构造轴向近南北,
地层顶厚翼薄。该构造断鼻雏形形成于沙一段沉
积期;东营组沉积期受走滑活动影响形成断鼻构
造,并被近东西向断层切割复杂化;东二上段沉积
期构造形态已不完整,构造范围缩小;馆陶组沉积
期已基本无圈闭。但构造坡折部位砂体尖灭现象
明显,存在大量地层岩性圈闭。
2·1·3 葵东2号断鼻构造
葵东2号构造位于滩海东部葵花岛断裂背斜
构造的南部,西与龙王庙构造以鞍部相连,东以燕
南断层与燕南构造带相隔,浅层、中层由一系列西
倾断鼻构造组成,深层为逆冲断层控制的断块构
造。该构造依附于燕南断层而生,受燕南断层走滑
运动影响,整个构造形成具有明显挤压性质,断层
陡直、局部发育小型逆断层。
3构造演化
古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地
壳拉张变薄,在北西—南东拉张力作用下,发育燕
南断裂和盖州滩断裂,并成为辽河滩海东部凹陷最
重要的控凹断层。
沙三段沉积前,龙王庙地区具有明显的基底背
景。沙三段沉积末期,龙北及葵南地区断层开始活
动,构造格局雏形形成。
始新世至渐新世,在强烈拉张作用背景下,研
究区沉积了厚度较大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受燕
南断裂和盖州滩断裂活动不均衡性影响,地层沉降
中心从沉积早期到晚期逐渐由东向西迁移。
东营组沉积初期开始,燕南断裂和盖州滩断裂
出现明显右旋走滑活动,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次
级雁行排列断层,改造了龙北断层,并在走滑断裂
带转折部位产生挤压应力,使花状构造和反转构造
沿走滑构造带发育,在盖南、龙王庙和葵南地区形
成局部构造。
渐新世末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加速了局部构
造的形成,在区域性构造反转背景下,龙王庙和葵
南地区形成反转构造,现今构造格局基本形成。
新近纪以来,近东西向挤压应力进一步加强,
使龙王庙和葵南局部反转构造幅度进一步增加,构造发育完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案
五、研究进度安排
序号 | 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内容 | 时间安排 |
1 | 收集并查阅相关文献,英文翻译,了解不稳定试井分析方法、应用和一般步骤,开题报告 | 2月21日—3月4日 |
2 | 掌握圆形油藏压力积分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3月5日—3月15日 |
3 | 分析压力积分函数的表现特征,建立应用方法 | 3月16日—3月25日 |
4 | 完成VBA编程计算,中期汇报 | 3月26日—4月15日 |
5 | 结合油田实测数据,给出应用实例 | 4月16日—4月26日 |
6 | 整理图件,理出论文整体框架 | 4月27日—5月4日 |
7 | 编写论文 | 5月5日—5月20日 |
8 | 论文修改并润色,准备论文答辩稿 | 5月21日—5月30日 |
9 | 进行论文答辩 | 6月1日—6月10日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