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 第七单元 认准目标 不懈努力 |
单元解析 | 单元分析: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对名人一向很崇拜,用名人教育学生事半功倍,面普通人教育同样激发学生,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园地”安排的各项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瞻前顾后,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使本组教材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始终围绕专题进行。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
教学重点 |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 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
教学难点 |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讨论法 品读法 |
学习方式 | 朗读与讨论相结全,品味人物语言及动作 |
教学准备 | 名人的资料 生字卡片 |
课时安排 | 10 课时 |
课 题 |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 ||||
教学重点 |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 ||||
教学难点 | 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 算式法 讨论法 | ||||
学习方式 | 朗读与讨论相结合 | ||||
教学准备 | 收集科学家的资料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学习生字新词。 2、感知全文内容。 | ||||
教学重点 |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 ||||
教学难点 | 初步感知人物的描写方法。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学习方式 | 质疑探究法 | ||||
教学准备 | 预习课文 生字卡片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默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请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课文插图)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四、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对伽利略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 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1、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小组内初步交流。 (学生自主读书) 2把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 |||
板书设计 | 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伽利略 宣布 胆大妄为 辩论 信奉 违背 解释……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从伽利略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其品质。 2、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 ||||
教学重点 | 从伽利略的动作、语言中感受其品质。 | ||||
教学难点 | 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学习方式 | 质疑探究 讨论 | ||||
教学准备 | 预习课文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复习导入 |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3)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引导理解“信奉” A、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4、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 同桌互相检查。 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默读勾画 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 |||
二、结合重点,感知人物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 |||||
板书设计 | 25、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产生疑问——公开试验——得出结论 (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26* 全神贯注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 ||
教学重点 |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 ||
教学难点 |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 ||
学习方式 | 朗读法 讨论法 综合实践 | ||
教学准备 | 课文插图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全班交流 四、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五、总结全文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四、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哪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五、总结全文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 | 齐读课题 谈谈读后的收获 提出不懂的问题。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 | |
板书设计 | 语言:不,还有毛病…… 上前 后退 叽哩咕噜 动作:不停的挥动 微笑 吁 神态:激动——更加激动——像喝醉了酒——痴痴 26、全神贯注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27、鱼游到了纸上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 ||||
教学重点 |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 ||||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讨论法,综合探究 | ||||
学习方式 | 读议法 探究法 | ||||
教学准备 | 生字卡片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学习生字新词。 2、感知全文内容。 | ||||
教学重点 | 初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 ||||
教学难点 | 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学习方式 | 读议法 | ||||
教学准备 | 生字卡片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三、小结 | 一、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1、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鱼的成语? 2、从孩子们积累的成语中可以看出鱼儿和水密不可分,但今天我们要学的27课却很特别,鱼不是游到水里,而是游到了纸上。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⑶“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3、检查自读情况: ⑴ 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 清澈 一丝不苟 厂徽 聋哑 ⑵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子。 ⑶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⑷指名朗读有关语句 出示句子 ①“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②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 ③那个年轻人是怎样回答我的? 5、出示句子: 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根据这两个句子质疑:
三、教师小结,布置任务 孩子们真会动脑,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要来得可贵。下节课我们将针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释疑。 | 如鱼得水 浑水摸鱼 鱼水相逢 殃及池鱼 鱼跃龙门 齐读课文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评议 我在西湖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看鱼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人们评价他“鱼游到了他的纸上”,青年说是“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全班齐读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 |||
板书设计 | 27、鱼游到纸上 花港 清澈见底 一壶茶 金鱼缸 罢了 一丝不苟 挥笔 厂徽 聋哑 | ||||
第二课时 | |||||
课时目标 | 1、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 ||||
教学重点 |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 ||||
教学难点 |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
学习方式 | 读议法 | ||||
教学准备 | 课文插图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
一、复习巩固 二、讲读结合,学习课文 三、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 一、复习巩固,明确目的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回忆上节课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布置学习任务: 让我们一块走进课文,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理解关键词,合作解决问题,去真正地认识这位聋哑青年。 二、讲读结合,学习课文 1、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①读句子,勾画句中重点词语,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青年笔下的金鱼是怎样游动的?请展开想象的翅膀, ③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工笔细描”的句子读出青年的细致,“挥笔速写”的句子读的稍快) 过渡:青年笔下的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怪不得小女孩为之惊奇。 ⑵出示句子“哟,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不仅仅是小女孩在赞叹,围观的人们都在赞叹着,议论着。 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融为一体”谁和谁融合在一起,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⑷ 小结: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 ⑸ 研讨作者描写聋哑青年时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⑹出示插图: 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⑺ 总结学法: 2、研读“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⑴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 ⑵运用学法,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 “说“认识”……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 ①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②小结:其实青年 “呆呆、静静、从来不说一句话”,都是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③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段落: 还有哪些句子体现鱼游到了他的心里?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 ②小结:他看鱼真是持之以恒,不仅是一整天、每个星期天,而且是一年多 ⑶小结: 现在你知道“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了吗?正是因为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形成了鱼的深刻印象,所以鱼才能游到纸上 ⑷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3、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你运用学过的关联词,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可以作语序调整,也可以加上一两个字: ⑵ 小结: 对“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要把鱼画活,画像,必须先仔细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游到了纸上”是“游到了心里”的结果。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在“游到了纸上”,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看鱼,刻苦练习画鱼的结果。 三、总结升华,延伸主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年青人呢? 2、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们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可以同他进行笔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 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样游到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是什么关系? 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 ⑴“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工笔细描”“一丝不苟”“细致”“像姑娘绣花”说明聋哑青年画画认真,专注。挥笔速写说明他画画熟练,很快。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读出小女孩的惊奇,“哟”读得重而短促,语调上扬。 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①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②勾画重点词句,解决问题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④有感情地朗读。 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老是”体会到青年爱看鱼;“呆呆”写出了青年看鱼看得入神、着迷、如醉如痴;“静静”体会到青年在记鱼的样子。 看鱼看得时间长,还废寝忘食。“每个星期天都来看”写出他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看一天容易,每个星期天都这样就难了。 指名朗读 (指名说) ①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②举止和神态描写。 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先……然后…… 如果……就…… | |||
板书设计 | 27、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认识青年 青年作画 大家赞叹 纸上交谈 明了原因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28、父亲的菜园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 ||
教学重点 | 理解“父亲的菜园”来之不易和其象征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从重点句子入手,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优良品质。 | ||
教学方法 | 导读法 | ||
学习方式 | 自我探究、合作交流 | ||
教学准备 | 课文中的插图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一、导入新课 |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 学生自由畅谈 | |
二、初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四、拓展 |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 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 |
三、细读课文 1、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 |||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 |||
板书设计 | 28、父亲的菜园 坚毅 没有气馁(一块碧绿的翡翠) 信心十足 荒凉的山坡 | ||
教学反思 |
课 题 | 语文园地 七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 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大胆交流,畅所欲言。习作中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质。 | ||
教学重点 | 口语交际,发现人物的闪光之处。 | ||
教学难点 | 引号的不同用法,教给学生体会。 | ||
教学方法 | 指导法 | ||
学习方式 | 练习法 | ||
教学准备 | 收集事引号的句子,了解身边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与事。 | ||
课时安排 | 4课时 | ||
第一课时 | |||
课时目标 | 夸夸身边执着追求的人;进行口语训练。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一、谈话导入 二、读题,明确内容,展开训练 三、全班交流 四、小结 |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 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 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 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 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 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小结 在进行介绍人物的口语交际时,首先要确定所要介绍的人,再选择具体的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 1、自由读题,说说有哪些要求? 2、同桌互说,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5、师生评议 | |
板书设计 | 口语交际 首先要确定所要介绍的人,再选择具体的事例突出人物的特点。 |
第二——三课时 习作 | |||
课时目标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一、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明确习作要求 三、精彩回顾 四、习作指导 五、评议 |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 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 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四、习作指导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五、评议 1、 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 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 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全班交流 师生评议 | |
习作例文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我敬佩的一个人,是我的一个朋友,也是我的同学。她叫叶珍娜。她长得不算出众,但她总是带着甜蜜的微笑,这是她看起来显得特别亲切、可爱。 叶珍娜几乎具备一名优秀学生的所有优点。我最敬佩的是她的学习,她学习好,不管是奥数、舞蹈、作文还是其它方面,她每一科都很优秀,并且还很会说话。她很爱学习,她是数学特长班的学生,所以她对数学特别有兴趣。每天都会留很多作业,但她还是坚持每天做一些奥数题,早上还得早起,特别累。以前,我还以为是她父母硬要求她做的,后来得知是自己要求做的。我就明白了。 她学习还很认真,她过生日那天,说好了上午让我们几个小伙伴等她电话,然后到她家去玩。没想到等到下午两点钟电话响都没响。不会是我们家电话坏了吧,于是我给她们家打电话,原来,叶珍娜在上午十点钟打电话前,给自己布置了一些题,没想到题有些难,想把题写完了再玩,没想到一写就……虽然害得我们白等了一个上午,但我也看到了她的认真,不得不敬佩她。 她值得敬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守信用、大方、助人为乐……人生之中能够交到这么好的朋友很不容易,我会好好珍惜这份友谊,并且我也会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的。 | ||
板书设计 | 习作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题目: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中心:赞扬叶珍娜同学认真学习的美好品质 顺序:1、介绍叶珍娜 2、通过两件事赞扬她认真学习 3、结尾点题 |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 |||
课时目标 | 1、学习引号的作用。 2、积累妙语。 3、了解“鹏程万里”的成语故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二次备课 |
一、我的发现 二、日积月累 三、阅读 | 一、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 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 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 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 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 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 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 指名朗读。 3、 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 1、自由读句子 2、同桌交流、讨论这四个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 |
板书设计 | 引号的用法 1、特定称谓 2、表示强调 3、表示引用 4、表示否定 | ||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