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古诗赏析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八年级)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9 18:24:53
文档

古诗赏析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八年级)

辅导课题: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学生姓名:辅导教师:授课科目:学生年级:授课日期:授课时段:课时数:学管师:本节课教学目标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提分第一阶段:复习上节课内容和遗忘知识点提分第二阶段: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查漏补缺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推荐度:
导读辅导课题: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学生姓名:辅导教师:授课科目:学生年级:授课日期:授课时段:课时数:学管师:本节课教学目标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提分第一阶段:复习上节课内容和遗忘知识点提分第二阶段: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查漏补缺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辅导课题: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

学生姓名:

辅导教师:授课科目:

学生年级:

授课日期:

授课时段:

课时数:

学管师:

本节课教学目标熟悉常考题型

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
提分第一阶段:复习上节课内容和遗忘知识点
提分第二阶段: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查漏补缺

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二、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1、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3、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4、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5、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7、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8、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提分第三阶段:考试考点例题讲解,掌握解题思路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试从前两句中的“都”“惊”来分析诗人流露出的情感。(2 分)

2.诗歌三、四句把春雪写得既有灵性又饶有情趣,试作赏析。(4 分)

梅花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注】这首诗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请展开想象,简要描述这首诗前两句中的画面。(2 分)

4.诗中的梅花有着怎样的品格?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提分第四阶段:拓展延伸,思路方法总结,纵横考场

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②隐几:凭倚着几案。北牖(yǒu):北窗。③日午:中午。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5.诗中“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3分)

6.结合全诗,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野步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飞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7.这首诗通过描绘   、   、   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郊野。

8.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提分第五阶段:拓展延伸,思路方法总结,纵横考场

【甲】已亥杂诗(其五)                    【乙】已亥杂诗①(其九十六)

                 龚自珍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谁分②苍凉归棹③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乙诗写于西北边疆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③归棹:归舟。

9.【甲】诗首句“浩荡”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0.“剑气箫心”是诗人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个性化课后测试习题

学生姓名:________ 授课教师:___   ___ 学科:_  ___ 时间:______________

燕山春暮 

明·张羽

金水桥边蜀鸟啼,玉泉山下柳花飞。 

江南江北三千里,愁绝春归客未归。

1.诗歌一、二句从哪两个感官角度描绘了暮春之景,有何作用?(4 分)

2.近体诗最忌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本诗三、四句的两个“江”字和两个“归”字却用的

恰到好处,为什么?(2 分)

1.“都”字,流露出诗人漫长寒冬中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之情。

2.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似乎雪花等不及了,竟纷纷扬扬化作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光。这样就增加了诗的意趣。 

3.春天幽静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谢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间闪烁点点繁华。(2 分)

4.它品格坚贞,顽强生长,虽受打击,坚强不屈(以 “坚强”为要点,2分);这首诗借梅花表达了诗人遭受后的痛苦(1分)以及坚贞不屈(1分)的情感。(答案大意相同即可)

5.(3分)衬托,或以声衬静(1分)。午睡醒来,万籁俱寂,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1分)用儿童敲茶臼的声音反衬了夏日午后的寂静。(1分)

6.(3分)诗人打开北边的窗户,透进丝丝凉意,俯倚几案酣然大睡;中午醒来,万籁俱寂,只听见隔着竹林的那边,有山村的儿童敲茶臼的声音。(1分,结合诗句分析即可)诗人被贬后在偏僻、孤寂,怀才不遇,(1分)沉闷的处境中流露的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1分)(只写心情得2分,要结合具体诗句) 

7.麦浪、草根、肥水、飞碟、野草花.

8.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境.

【翻译】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再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9.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了离愁之多之浓。

10.展示了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情的诗人形象。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解析】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

课后:1. 听觉,视觉(2 分)。烘托了人物的悲伤之情(1 分),为下两句直接倾诉未 能回归故乡的愁绪做了极好的铺垫。(1 分)

2. 二“江”二“归”用词回环往复,增添了诗句的回环美和节奏感(1 分), 更能突出其归乡之心有令人愁肠百结的叹惋情绪(或思归不得归的无奈惆怅)(1 分)。

文档

古诗赏析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八年级)

辅导课题:初中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解题方法及技巧学生姓名:辅导教师:授课科目:学生年级:授课日期:授课时段:课时数:学管师:本节课教学目标熟悉常考题型掌握答题技巧教学重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解题思路和技巧答题提分第一阶段:复习上节课内容和遗忘知识点提分第二阶段:梳理本节课知识要点,查漏补缺一、诗歌鉴赏常用术语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