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绪论
定义: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这里只谈论狭义的礼仪
分类:《礼记》分为吉、嘉、宾、军、凶
起源:仰韶文化,人面虫身纹饰
龙山、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可能为礼器
原则: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关系。
另有祖宗的加入
作用:维护统治的纲纪,推行教化的工具。也是个人修身立行的准则。
礼仪著作:
周礼。原名《周官》,又《周官经》,春秋战国人所撰建构礼仪制度之书,主要是对政治制度的构拟。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获。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东汉郑玄注周礼,岁大行于天下。
仪礼。存十七篇,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的有关士礼的记录。
鲁人高堂生传授此书,弟子后苍推演了除士人之外卿大夫、天子、诸侯的礼节。
梁人戴德、其侄戴胜、沛人庆普分别得之,成为大戴、小戴、庆氏三家。
礼记。孔子及其弟子对旧时礼仪的解释。后存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唐代后者被奉为官方的教科书。
吉礼:祭天
圜丘祀天。
时间:冬至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
流程:天子百官来到郊外→天子宰杀牺牲→焚烧祭品(“燔燎”)→“尸”接受祭祀→向尸献祭品→尸接受并以“酢”回应→天子跳云门之舞→饮福,也即享用“酢”
“尸”后来用牌位代替。
秦代三年一祭;宋朝有大赦天下的礼节。天坛即清朝为祭天而特意设立的。
祈谷:正月的第一个辛日在南郊祭天。初与祭天混为一谈;唐高宗时分开。
大雩:求雨仪式。平年例行,荒年随时举行。
明堂:季秋之月大享天地之处,报答天地的恩情。
五帝:将一年四季与五帝相匹配,分别祭祀。东汉正式定格。
日月星辰:在春分早晨的东方祭祀太阳,秋分晚上的西方祭祀月亮。
吉礼:祭地
方丘祭地:夏至在北郊水泽上的方丘祭地。水代表山川。瘗埋。
四望山川:祭祀名山大川之神。在国都四方举行,出师前后也要祭拜。
封禅:在名山祭天以报天恩。
社稷:初为土神与谷神,唐之后固定下来用五色土祭祀。
吉礼:宗庙
天子七,三昭三穆;诸侯五,二昭二穆;大夫三,士一。
在七庙之外的祖宗,平时不复取出牌位,在合祀时方取出。
有“尸”的参加。
春夏秋冬、加上腊祭共五次。
三年丧满,迁出一位神主,此时合祀。
汉明帝后,的寺庙改为同堂异室。
士大夫:只有小宗可以立庙。
宗子之外的支子,不能立庙,只能助祭。
庶子若无爵位,望墓而祭。
宗子可以祭祀早夭者、无后者,庶子不可。
吉礼:其他
先王:始于秦始皇,隋代成常祀。
至圣先师:孔子、颜回。始于汉高祖。
籍田:天子亲自耕地,重农之意。
祀蚕:皇后祭祀织神蚕神。
享先医:医学。
五祀:春祀户,夏祀灶,六月中祀中室,秋祀门,冬祀行。
高禖:求子。
傩:祛除疾病。
蜡腊:祀拜神、先祖。后混为一谈。
嘉礼:飨燕饮食
飨燕礼。
飨礼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于太庙举行,用于明礼仪而不在吃喝。
燕礼在寝宫举行,重在吃喝。
秦汉后混为一谈。
详见P141.
饮食礼。
专指宗族的筵席礼仪,不是日常吃喝。
分为两种:逢祭而宴,逢时而宴。
嘉礼:婚礼
名词来源:男方到女家亲迎完婚在黄昏时分
发展:(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血族婚、亚血族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单偶婚(父系氏族社会)
形成:西周,伦理道德规范日益完备,逐渐形成了相应婚礼制度
正式使用:西汉,王莽嫁女于平帝
婚娶仪制:宋太平兴国七年
《朱子家礼》:纳采、纳币(征)、亲迎 明洪武时
皇帝大婚晋时方才六礼具备
士人娶婚之礼:五雁六礼
纳采:求婚与同意求婚之礼,以雁为贽礼
问名:询问女子姓名之礼,以雁为贽礼
纳吉:得吉卜而纳之,以雁为礼,女家以礼相待
纳征:纳币(帛)作为婚姻之证,正式订婚之礼,征订婚礼物(玄
请期:请婚姻之期,以雁为礼
亲迎: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之礼
男家设同牢于门外,设馔于房中
新郎:上服、墨车(从车两辆);父用酒申告其子
新娘:母送马车,披“景衣”
共牢而食,合卺而饮
次日清晨拜见舅姑之礼
婚娶年龄:《礼经》男30 女20 后世:男20 女15
纳征:礼物30种,有象征意义(东汉)
民间婚礼
婚事程序:通婚书、答婚书、女方受函义、成礼夜祭先灵、女家铺设帐仪、同牢盘合卺杯、贺慰家父母
亲迎前:男家置青布帐幔(百子帐 青庐) 亲迎时:“下婿”;梳妆打扮;告诫之辞;乘上宪车、障车;交拜之礼,同心结
亲迎后:坐床、撒帐、合髻、合卺、闹房
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繁琐婚礼的意义
1)扩大同一亲族,繁衍后代,使得家族绵延不绝
2)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起点,全部伦理规范和礼仪制度的基础
3)加强家族认同感,增强家族稳定性
4)显示家族地位以及门第显赫
5)助于组建新的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秩序
特点。
1)家族意志起主导作用——家族认同
2)聘礼增加婚姻的可信度及约束力
3)忽视人格与个人感情
4)繁琐,体现民间文化价值理念
婚礼反映了古人的家族观念
影响。
1)造成中国古代社会从上到下形成完整的社会秩序,从国家到家族内部等级分明,礼制规范,秩序森严。
2)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家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形成以家族意志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进而以国家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
3)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负担,形成不良风气
4)人的人格与自主性
嘉礼:冠笄礼
冠礼。
男子20岁成人礼。
在仪式上加三冠:黑布冠,白鹿皮,赤黑细麻布之冠。
仪式之后取字。仅有君王,父祖可以直呼男子本名,其余一律称字。
笄礼。
女子15岁许嫁时的礼节。结发加笄,表示今后以成人相待,区别于幼儿的发型。
明代废止。
嘉礼:射礼
大射:天子、诸侯选择祭祀人选时的礼仪。
宾射:天子接见来访诸侯的礼节。
燕射:平时休息娱乐的礼节。
乡射:地方为选拔人才所做礼节。
《后汉书·明帝纪》初录大射。
投壶之礼:怀疑由射礼演变而来,因为地方不够大才衍生出来。也有一定的规则,罚酒等。
嘉礼:乡饮酒礼
选拔贤能;
敬老尊长;
乡射,即州长习射饮酒;
卿大夫款待国内贤人。
嘉礼:养老优老之礼
包括贵族老者“国老”,平民老者“庶老”,为国捐躯者家属“死政者之老”。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官吏中较老者)与众老。
有法律规定的优待条件。
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西汉《二年律令》
嘉礼:帝王礼节
即位改元。
西周前841年,共和元年。
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
明代之后,一位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朝礼:办理政务的礼仪。群臣天未明时触发,等待皇帝到来,在清晨开始。大臣跪拜行礼,皇帝回礼,开始说正事。
朝贺:有别于常朝之大朝礼。
千秋万寿节:皇帝生日。后与朝贺相同。
宾礼:朝觐之礼
用意: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次数:京畿诸侯一年四次,远方按由近到远,1-6年一次。
实际5年一次。
周代朝觐在尚书,诗经,春秋中多有记录。
后周时萧察入朝,始定为礼仪。
宾礼:会同礼
用意:天子个别接见一方,或同时接见多方诸侯礼节。
地点:礼经记载,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内容:
告宗庙,山川,社稷;
天子与诸侯行礼,诸侯享币与玉;
北面盟誓(侯马盟书,晋国诸侯盟书)
祭日月、丘陵、川水,山。
宾礼:其他
诸侯入京述职。
西汉礼节完备然礼经不录;唐代开元录详述;宋代反向金朝行礼。
相见礼。
礼经:士相见送雉鸡,下大夫送大雁,上大夫送羔羊。各有。
宋代之前没有相见礼。
军礼:征战之礼
祭天、祭地、告庙(祖宗)。
祭军旗,称祃祭。以牲畜血涂在大旗之上。大旗又称牙旗,也有“建牙”“衅牙”之礼。唐宋后又有祭祀兵器之礼。
祭道路。封土堆,用酒洒过车轮、前挡板后饮下,将土堆踏过,表一马平川。开元后消失。
誓师:天子将斧钺交给大将,授以军权。
军中刑赏:青海大通上孙家寨马泉墓。
凯旋:大臣或皇帝出城迎接,告祖先,招降。
露布:献捷的书文,隋之后有宣露布之礼。
饮至与行赏:宴请将军,封赏。
师不功:战败。国君着丧服,大哭。又称军有忧。
军礼:其他
校阅之礼:初见《礼记·月令》。
初为阅兵操练性质;北魏文成帝之后,有对抗性演习。
田猎之礼:军事意义的生产活动,也即打猎。
为田除害;供给祭祀;军事训练;打来吃饭。
骚扰百姓。
马政:管马匹饲养。《相马经》《铜马相法》为成果。
凶礼:丧礼
丧礼——丧葬之礼,丧是哀悼、殡葬死者的礼仪,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仪式
形式不同,等级分明:依地位高低、身分尊卑、财产多寡
《礼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殡葬礼仪——举办丧事、吊唁祭奠
第一天:初终、复、殓、命赴(讣)、吊唁致襚、铭旌、沐浴、饭含 裘 设冒、
设重 设燎、小殓、大殓、成服、朝夕哭奠、筮宅 卜日、既夕哭、迁柩、发引、下葬、反哭
改为吉礼:虞祭、卒哭、fu 、小祥、大祥、dan祭
丧服制度——依照亲疏关系决定服饰、居丧时间、生活起居规范
斩衰:最重,适用对象最亲近。严格的生活规范,粗麻。居丧三年
齐衰:分为四等——齐衰三年、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三月
大功:丧期九月,初丧三餐不时,丧前恶衣疏食,三月后起居正常
小功:丧期五月
缌麻:初丧一两餐不食,三月丧期,不饮酒食肉
凶礼:埋葬制度
春秋中期:土丘坟。坟头越高越显赫。
战国方台,后世改回圆堆。
墓室:分为堂与室。堂放祭品,室放棺材。
墓地建筑。
寝:在其上建立供死者灵魂活动的小屋。
平山中山王墓出土《兆城图》明确表示有寝。
祠堂:祭祀死者之用。后不在墓地建造。
墓碑:原为安放棺木的器具,西汉末年出现竖立碑。
石雕群:翁仲与石像生。
葬具
棺:分为四层。
椁:在棺外表再套一层。棺和椁之间放随葬品。
随葬品
初,人们多用人殉,贵重品随葬,盗墓成风。
明器:有象征意义而无使用的随葬品。
思考与延伸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意义:
1)包含了关于家、家族、宗族内不同人的亲疏与差异,又包含了社会等级和秩序,最后规定了家族共同体乃至国家的基本结构
2)在人们心里起暗示作用,促进形成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有明显的等级和价值差别,规范社会伦理和秩序
3)增强以父系为主轴的家族认同感
4)宗教根源,灵魂崇拜
影响。
1)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对生命的敬畏
2)死板僵化流于形式,社会缺少人情
3)对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负担(重葬、三年居丧)
4)形成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家族观念,一方面注重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而且使得社会具有稳定性;另一方面等级森严,使得重男轻女等不平等思想风行
凶礼:荒
自然灾害后颁布的救灾政令。初见《礼记·曲礼》。
散利,薄征,缓刑,弛力,舍禁,去几,省礼,杀哀,蕃乐,多婚,索鬼神,除盗贼。
凶礼:其他
札礼:疫病蔓延之后的处理。
多赠棺木与丧葬钱;后世出现漏泽园,用官方土地埋葬死者。
灾礼:天地异动,重大灾变之礼。
与荒礼基本相似,典例如“救日礼”“救月礼”。
襘礼、恤礼:诸侯被外族入侵,天子与诸侯的救助之礼。仅见于周礼。
问疾礼:探望病人的禁忌等礼仪。
一些规律
1.天地、宗族、君王三者相统一。礼仪制度处理的是人与天、人与祖先,人与君王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往往有实际政治作用的礼仪向宗族与君王倾斜。
2.绝大部分以中古(周)制为主。礼仪多以记录周代礼节的《仪礼》《周礼》《礼经》为基准,之后有一些小的变动。但大体的基调已经被周礼所奠定了。
3.等级严密,规定周详。对于不同等级、不同性别、不同岗位的人群都有自成一套的礼仪体系进行指导,而且贯穿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催眠效果。
4.礼仪与国家机器相融合。国家机器的运转,就是礼仪的运转。礼仪与整个国家的运行相结合,使得礼仪贯穿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定性分析
礼仪实质上是封建统治的具象化形式之一。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民,稳定国家统治。
表面上是天地、宗族、天子的关系,实际上三者都同时为天子服务。
但在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当封建国家的概念上升为民族概念,礼仪也转变成了维系民族凝聚力的有力武器;封建国家灭亡之后礼仪也成为了维系人民之间、民族之间亲和力的工具。
在古代,礼仪代表着最先进政体代表意识形态的真实写照和投射。
礼仪=秩序+共生+文明价值观
一些问题
为什么礼仪以周制为基础?
周代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是一个强调绝对等级,绝对秩序,并订立理想化政治制度的国家。而对于后来的封建国家,它的绝对等级和秩序可以巩固统治;而采用而理想化制度则是作为统治纲领的绝好工具。所以礼仪相应地要采取周礼作为基本准则。
为什么我国古代会衍生出如此多的礼仪?
原因众多,其中可能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落后与国体的决定。在上古时代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因而出现自成体系的处理人、鬼、神关系的礼仪。
而在生产力发展后,国体则成为最重要的条件。这是主义集权的国体决定的。封建国家机器需要思想上与行为上的制度束缚、管理人民;而礼仪则成为思想与行为相统一的最好选择。
如何评价我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利:是我国成为礼仪大国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对我国的民族性格形成、人民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而免于野蛮,同时非常有力地促进了统治集团与人民、个体与宗族、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凝聚力与亲和力,是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国大一统的重要保证。
弊: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不能真正教化人民;过于繁复的礼节在后期陷入僵化,成为封建礼教束缚人民思想、手足的帮凶,严重迟滞了中国思想的进程。
如何认识历史上礼仪的缺失?
“礼崩乐坏”的时期绝大多数都是乱世。之所以出现礼崩乐坏的情况,是因为国家的统治秩序遭到了破坏,而礼仪则正是统治秩序的表现,本质上是国家的内部或外部危机导致的。
一方面,这样的危机不利于国家的稳定,缺失礼仪秩序的古代社会往往陷入兵荒马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但另一方面,巨大的危机可以理解成社会的剧烈变革,在剧烈变革之后,新的礼仪将会树立。总体而言,我国的礼仪制度是朝着完备、先进的方向发展的。
古代礼仪对现代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不论好与坏,古代礼仪使中国人形成了相应普遍的价值观取向与民族性格。
其次,古代礼仪使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明体系完备,文明价值观鲜明的国家。为我国的文化与文明发展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再次,古代礼仪让我国人民认可秩序,重视宗族共荣,有助于我国的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最后,古代礼仪也有一些流弊。一些不正确的封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劣根性。
我国古代礼仪制度在现代的作用有什么?
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是礼仪之邦,礼仪和礼节成为我国人民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之一并得到世界的认可。
新时代背景下的礼仪不再是束缚人民的工具,而成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有力地稳定了社会秩序,是社会之中人民互相联系的重要纽带。
礼仪的生命力仍然非常强大,成为了一个联系我国古代与现代文化的关键节点,使古代的一批文化在现代得到了投射,有助于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承。
我国古代的许多礼仪规定已经成为了人们认可的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文化与风尚。
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对待古代礼仪?
严格意义上的古代利益体系自清末开始瓦解,经过新文化运动、文化大,实际上对众多人民来说,完备的礼仪体系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在国内外大环境稳定,我国国力增强,正是重新认识、树立礼仪的良好契机。
一方面,我们要坚决保留礼仪之中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的、有助于文化建设的部分,大力宣传,在引导人民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传承古代的文化精华;另一方面对于封建大背景下建立的束缚人民的礼仪糟粕,我们要坚决予以废除。
但整个的礼仪氛围,应该是以扶助为主。因为礼仪制度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