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但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为迅速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局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保证,1955年,中国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全面负责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随着1959年9月和1962年9月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发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随后,大港、江汉、辽河、长庆、河南、华北、中原等一大批油田也相继发现并投入开发,中国石油产量迅速攀升。随着我国对石油依赖程度的节节攀升,石油价格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1996年首次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石油需求量达到2.67亿吨,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当年原油进口额约200亿美元。对国际石油依存度达33%,突破了20%的警戒线。
虽然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但能源产销形势并不乐观。从1992年开始,能源供需开始出现缺口,由于能源生产周期较长,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迅速增产以弥补消费的增长,能源短缺可能是中国长期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我国石油储量不足,且世界各国都在争夺有限的石油资源,所以保障石油供应在我国能源安全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石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石油和成品油市场经常随国际油价的频繁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局部短缺、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跌以及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对石油和能源稳定供应以及国民经济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冲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将会不断加强。
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和重化工工业阶段,因此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越来越大。我国在2007年全年石油消费达到 3.8345亿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自1996年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净进口量已由当年的900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968亿吨。从1999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石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因此油价破百将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005年7月开始,国内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油荒,珠三角地区尤为严重。从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高油价并不是暂时现象,它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石油价格变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
石油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涉及行业广泛,产业链长,传导作用强。目前石油作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组成部分,并没有直接的权重,而是分散在燃油、燃气、电等居住类因素之中(而且这类因素在整个CPI的权重中,占比是上升的)。高油价不会直接影响国内CPI的水平,但会对国内动力、燃料和能源购进价格造成影响,进而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上涨;由于上游工业品价格对下游消费品价格传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上游工业品渐高的生产成本,通过产业链条逐步向下延伸,产生“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从而直接影响CPI的上涨。油价上涨最直接的影响是因进口石油而导致的外汇支出增加。在油价上涨的情况下,中国为进口原油支付的成本大幅上升,2007年原油进口达862亿美元。因此对中国而言,飚升的油价就像一笔对产油国的税负,结果是降低了产出,提高了生产成本,推动了通货膨胀,降低了消费和投资需求。
由于我国当前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其传导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程度和供给需求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其成本能否顺利向下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当这些行业的产品处于总体上供给大于需求、竞争程度高的市场环境下,由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就难以向下业转移。反之,则可以较为顺利地向下业转移。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按照国际石油价格上涨20%计算,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4%,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1%。
其次,石油价格变动对投资及资本市场的影响。
对石油价格冲击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投资的影响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鲜有文献。这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和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的理论较为缺乏:其次,由于中国石油价格、资本市场的数据相对不完整,时间跨度较短,样本的说服力不够;最后,在实证数据的具体选择上,既有理论上的难度,也有操作层面的难度。这些困难使得石油价格冲击对股票市场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如,2008年6月27日,国际石油价格突破每桶140美元之后,当天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指数下降了3.27个百分点,股市全面下跌就是最好的证据。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石油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必须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对策,积极应对国际高油价可能带来的冲击。
第一,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将近70%。据测算,煤炭的能量转换效率要比石油、天然气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证实,高利用率能源替代低利用率能源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弹性,提高节能率。因此,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我国在将来应当逐步增加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
第二,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备受瞩目的国家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在浙江镇海、浙江舟山岙山、辽宁大连、山东黄岛已经陆续投入使用。由于我国人均石油储量仅1.8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如不勘探出新的大规模油田,石油的储采比仅有16年,可采储的接替率不足,这导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加大,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日益凸现。为应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开采新的替代性能源,研究节约能耗的新技术,进一步完善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与套期保值功能,尽量减少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同时,财政与货币也要密切关注石油价格冲击,权衡石油价格所导致的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与通货膨胀。同时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日本是世界大石油消费国,目前年石油消费量约2.7亿吨,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石油储备均为民间储备,80年代以来则包括国家石油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形式。
第三,要发展节能降耗技术。
如果不转变我国现有增长方式,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提高能源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型增长方式没有形成,那么国内原油储量的递耗和国际原油价格的频繁波动将会影响中国能源安全,威胁社会和谐和经济安全。
令人欣慰的是,从长期来看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产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出口和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并且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而原油消费仅占23%。相对于对外贸易和投资而言(从原油强度的系数可以推断),原油价格波动对产出的影响要低得多,油价上涨1%仅造成产出增长率下降0.21个百分点。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也正是这个原因,虽然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中国经济却依然能够保持较为快速的增长势头。但是,无论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考虑,还是基于改善能源效率的目的,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与全球经济的融合的同时,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大力节能降耗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