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制度逊色。”这里的封建制度是( )
A.宗法制 .分封制
C.郡县制 .皇帝制
2.隋唐时期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 ③地方官吏由统一任命 ④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相互制约
A.①③ .②③ .②④ .①④
3.据史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
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 B.世家大族垄断职衔
C.科举提高的素质 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位大臣是
A.秦代的三公 .唐代的三省
C.宋代的三司 .明代的内阁
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
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
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材料没有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A.中国早期政治具有神权色彩 B.中国早期政治存在迷信愚昧
C.中国早期政治实行血缘等级 D.中国早期政治带有民主遗风
8.周代实行世官制,但是子孙在继承父祖职位时要经过王的册命,受命者也非常看重册命仪式,往往铸造青铜器(如鼎、簋、盘等)予以纪念。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 .周天子权威的削弱
C.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播 .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9.郡县制最早起源于秦朝,郡长官由皇帝任免,官由郡守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实际上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制,要害在于强干弱枝,加强权力。对上述郡县制的描述,有几处错误
A.1处 .2处 .3处 .没有错误
10.秦统一六国后,“销天下之兵于咸阳,铸铜人十二”。阳陵虎符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秦始皇实行此举措的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确立官僚政治制度
C.努力完成全国统一 .实行军事上的集权
11.说宋代宰相职权受到削弱,理由不包括( )
A.枢密院成为最高军事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掌行政权
C.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12.赵尔置在《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
A.机构不断完善 .内阁仅是皇帝咨政机构
C.丞相权力不断下降 .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
13.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①先秦时期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个王朝
②西周是在牧野之战后由周文王建立的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③④
14.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宗族的族长拥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权力,如主持家族事务、规约族人行为、裁判族人纷、维护纲常礼教以及管理和分配族田和其他共有财产。据此判断,族权
A.来源于君主制度
B.以伦理纲常为理论基础
C.与宗法制原则相一致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15.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长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大将蒙恬主持修筑
②是把韩、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而成
③在当时有利于中原经济的发展,在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④真正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掠夺中原的作用
A.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③
16.隋唐时期,某种制度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的文化素质,加强了集权。该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察举制 .贵族世袭制 .科举制
17.《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
A.建立一套从到地方的集权管理制度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决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矛盾
18.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的诏旨,行省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材料中处应是
A.吏部和兵部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中书省和枢密院 .尚书省和军机处
1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主义与官僚政治的制度结构决定了皇权既排斥相权而又离不开相权而发挥作用。以下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B.西汉武帝时的内朝,至隋唐时期发展为三省六部
C.宋朝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行政与军事
D.清朝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
20.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
A.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吏部
21.《吕氏春秋·慎势》:“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上述材料说明宗法制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有利于保障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C.有利于处理君臣关系 .有利于消除社会与民族纷争
22.周朝时所封郑、晋、鲁、卫、蔡等同姓诸侯封地大都在富庶或战略要地。而异姓诸侯,除了宋、陈、许、杞、邾等小国处于内地外,其余多在偏远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开疆拓土的需要 B.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C.诸侯等级的不同 D.强化集权的考虑
23.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A.唐代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24.古诗“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诗中描述的工程是指
A.长城 .直道 .五尺道 .灵渠
25.1141年宋金议和后,与南宋接壤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西夏②蒙古③大理④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简答题
26.秦统一中国的意义有哪些?
27. 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后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
(1)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
(3)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
(4)结合所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材料三
——《礼记》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请回答: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论集》
(1)材料一与材料而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二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民版必修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重大事务从决策到执行要经过哪些程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主制度演变的趋势。
30.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选官制度都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 宰相总人数 | 进士出身人数 |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 |
武则天 | 73 | 11 | ||
唐朝 | 唐玄宗 | 34 | 7 | 举荐、行伍、门荫 |
唐肃宗 | 16 | 4 | ||
五代 | 46 | 24 |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 |
宋 | 北宋 | 72 | 63 |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
朝 | 南宋 | 63 | 48 |
材料二 宋朝严禁“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考官在考试前全部进入贡院(专门的考试场地),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考官的亲属如果参加考试另行组织,叫“别头试”。为防止考生作弊,进考场要搜身。为防止考官在判卷环节徇私情,考卷要“糊名”,密封考试试卷;还要誉录,考试密封编号之后发送誉录院,由手书在监督下抄写副本,将副本送考官评定,防止以字识人。
——摘编自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选拔的特点。
31.(共24分)主义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①古代君主一直注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
汉武帝 | |
唐朝 | |
宋朝 | |
明朝 |
时期 |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
秦朝 | |
唐朝 | |
宋朝 | |
元朝 |
1.B 2.C 3.D 4.D 5.C 6.B 7.C 8.A 9.C 10.D 11.C 12.D 13.D 14.D 15.D 16.D 17.C 18.C 19.B 20.C 21.A 22.B 23.B 24.D 25.B
26.秦灭六国,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对于后世,都有重大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使“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们的愿望。
27.(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稳定。
(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分封制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
(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
(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识修养等。
28.(1)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血缘世袭、门第等级。
(3)影响:科举制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的文化素质;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促进文化发展;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集权。
29.(1)大体上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执行。
(2)废丞相;裁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殿阁大学士。
(3)清朝。主要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秉旨办事。
(4)皇权不断加强。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被废除,军权不断加强。
30.(1)趋势:宰相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更多样化。
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
(2)特点:严格控制考试过程;严密考试操作程序。
31.
时期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 |
汉武帝 | 频繁换相;选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形成内朝与外朝相对应(4分) | |
唐朝 |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官皆为相(2分) | |
宋朝 |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4分) | |
明朝 |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 | |
时期 |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 |
秦朝 |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或者写:地方分为郡、县两级)(2分) | |
唐朝 | 地方分道、州、县三级(2分) | |
宋朝 | 地方分为路、州、县三级(2分) | |
元朝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理“腹里”;宣政院管辖、四川、青海(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