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罗建知
设计理念 |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联系上下文以及生活实际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 ||
教学目标 |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 ||
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 ||
教学建议 | 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森林的破坏情况、植物与水土流失、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步骤设计 | 教学互动设计 | 设计意图 | |
情景导入,设问质疑 | 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 ||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 教师点拨:读音难点主要有“澈、湛”(翘舌音)、“湛、栋”(前者为前鼻音,后者为后鼻音)。注意不要将“湛”读成“shèn”,将“裸”读成“guǒ”。难确定的部首:犁,查“牛”字部;黎,查“禾”字部。 | 扫清文字的障碍。 | |
2、再读课文,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美丽的小村庄”变化的过程:最开始那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人们开始砍树盖房、造犁,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后来,树木大量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最后,大雨之后,河水暴涨,小村庄为水卷走,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 了解课文写作顺序,也就是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 ||
指导书写 | 1、学生观察,指出需要提醒同学的地方。 2、如学生未提到,教师点拨:如:“森、葱、犁、喘、黎”在田字格中的比例应该协调。“葱”的中间是“匆”不是“勿”;“裸”的左半部分是“衣补”不是“示补”;“黎”的上部右边的不能写成多一撇的“勿”;同样是“木”这个部件,在“森、栋、柴”中就有很大的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很多独体字作偏旁时具体形状要发生改变,如“葱”中的“心”、“砍”中的“石”等。 | 每节课写好几个字,慢慢就学会了写字。 | |
第二课时 | |||
巩固生字 引入新课 | 1、听写: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黎明 2、用几句话说说这个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故事。 | 回忆课文内容,引入新课。 | |
细读课文,探究原因, | 1、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这个村庄变迁的原因。说说你是从那些语句看出来的,划出有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A、“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理解“谁” 谁是指那些人? 理解“拎”(换词方法) 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指导朗读 。 B、“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此处作者省略意味深长,说明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 C、“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句子训练 :应有尽有家具和各种各样的工具都会是什么呢?排比句子练习。 理解“柴烟”。柴烟是指木柴燃烧后所产生的气体。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5)指导朗读 D、“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去掉“还”字,读一读,问学生感觉怎样。 E、“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想一想该怎样读好。 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填空) 4、小结。 |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 在这设置空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过度采伐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内涵──环境保护。 | |
明白道理 |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 ||
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 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环境状况,比如,动植物有无增减,这种增减对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的原因;周围有无新的建筑和工厂,它们对环境有何影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状况,它们对动植物、大气和水等的污染;和个人对上述污染或者环境破坏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等。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是如何开展活动的,然后请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 | 对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