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铁凝及其《哦,香雪》。
2.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3.分析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出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现任十九届委员,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和出版。
二、写作背景
“文化大”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三、作品评价
(1)个人评价
铁凝: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2)外界评价
①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孙犁《谈铁凝新作〈哦,香雪〉》
②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的意蕴。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三十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那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作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是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
③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纯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在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王蒙《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哦,香雪
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字词知识
词语 | 释义 |
皱褶(zhě) | 皱纹。 |
隧道(suì) | 在山中、地下或海底开凿或挖掘成的通路。 |
娇嗔(chēn) | (年轻女子)娇媚地嗔怪。 |
心不在焉 |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
胭脂(yānzhi) | 一种红色的化妆品,涂在两颊或嘴唇上。也用作国画的颜料。 |
咋呼(zhā) | 吆喝;炫耀,张扬。 |
嘟囔(dūnɑnɡ) | 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
磨磨蹭蹭(cènɡ) | 缓慢地向前行进,形容做事动作迟缓。 |
怜悯(mǐn) | 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
攒下(zǎn) | 一点一点地聚集。 |
凛冽(lǐnliè) | 刺骨地寒冷。 |
温馨(xīn) | 温和芳香;温暖。 |
悸动(jì) | 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
吸吮(shǔn) | 把嘴唇聚拢在乳头或其他有小口的物体上吸取东西。 |
窸窸窣(xīsū)窣 | 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
皎洁(jiǎo) | (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
怂恿(sǒnɡyǒnɡ) |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
黯淡(àn) | (光线)昏暗,不明亮。 |
战栗(zhànlì) | 战抖。 |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一)欣赏形象之美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香雪这个主人公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欣赏主题之美
4.怎样理解香雪、香雪所追求的铅笔盒及小说中火车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欣赏描写之美
5.语言描写
作者凭着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优美的文笔写作,表现独特,语言清新淡雅,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读者的心田,两岸风景美不胜收。试对下列语句作简要赏析。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有意思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节描写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姑娘们围绕“北京话”的“白”有一场争论。有人说“北京话”的“白”是“在那大绿屋里捂的”,更有人把“北京话”的“白”与香雪的“白”相比较,强调香雪的“白”才是真正的“白”。这时,小说有如下细节描写:“凤娇不接茬儿,松开了香雪的手。好像姑娘们真在贬低她的什么人一样,她心里真有点替他抱不平呢。不知怎么的,她认定他的脸绝不是捂白的,那是天生。”“香雪又悄悄把手送到凤娇手心里,她示意凤娇握住她的手,仿佛请求凤娇的宽恕,仿佛是她使凤娇受了委屈。”请对这两段细节描写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